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儒林外史楊執中主要事迹及概括

儒林外史楊執中主要事迹及概括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6 11:13:41

儒林外史楊執中主要事迹及概括?在小說《儒林外史》中,作者吳敬梓從第九回至第十三回,用了不少的篇幅,塑造出了一個“名士”楊執中的形象,而對他的稱呼,堪稱是小說人物中數量最多的了,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儒林外史楊執中主要事迹及概括?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儒林外史楊執中主要事迹及概括(儒林外史中的楊執中)1

儒林外史楊執中主要事迹及概括

在小說《儒林外史》中,作者吳敬梓從第九回至第十三回,用了不少的篇幅,塑造出了一個“名士”楊執中的形象,而對他的稱呼,堪稱是小說人物中數量最多的了。

與現代人不同的是,古人對于稱呼有着更多的講究,他們使用頻率最高的并不是姓和名,而是字和号。古人的字和名字一樣,也是由長輩給起的,是長輩用來稱呼自己,或者是對别人說話、寫信時對自己的謙稱,朋友之間是不能稱呼對方的字的,那樣不禮貌,要稱呼對方的号。号可以是自己起的,也可以是朋友給起的,而這些全都加起來,才算得上是一個古代讀書人的全套稱呼了。

在小說《儒林外史》中,大多數人物的姓、名、字、号都是有缺失的,甚至于像魯編修,作者僅給他安排了一個姓氏。但是,小說中楊執中的稱呼可是全套的,他姓楊名允字執中,因為“屋後有兩棵大楓樹,楓葉通紅”,所以他的号是“楓林拙叟”。

楊執中在衆人的口中還有很多其他的稱呼、綽号:因為他是貢生,所以人們又叫他“楊貢生”,因為他曾經被授職為縣裡的教官,所以他還有“楊司訓”的名号。另外,除此以外,人物一出場,鄒吉甫就稱他為“先生”,鹽店的夥計們給他起了個綽号,叫“老阿呆”,蕭山縣的人稱他為“楊老頭子”,當他的好朋友權勿用和他生氣了的時候,就稱他為“呆子”。

楊執中這個人物的性格鮮明,但卻是一個有很大争議的人物,有的人認為他是一個高風亮節,品行高潔的真名士,而有的人卻說他不過是欺世盜名,品行低劣的假清高罷了;有的人說他古貌古心,而有的人卻說他不過是在追名逐利。

這所有的模棱兩可,或者是針鋒相對的評價,都來自于楊執中這一人物形象中諸多的混亂。

楊執中的多重身份

生意人和讀書人

鄒吉甫第一次向婁家公子提起楊執中的時候,介紹他是“生意出身”,可見楊執中最早的職業是一個商人。

楊執中缺乏經商的興趣和頭腦,大概是因為難以養家糊口了吧,所以又改成了讀書,最終還考取了秀才,但他也隻是一個秀才而已,“鄉試過十六七次”,也沒能考中個舉人,這可就得耗費個三、四十年的功夫了。

隻有考中了舉人,才能有機會做官,這才是古代大多數讀書人的終極目标,秀才的身份是沒有什麼用處的,頂多在村裡做個教書先生而已。好在楊執中又是生意人出身,鹽店的老闆相中了他“為人正氣”,所以雇傭他管理鹽店的賬目,結果他每天到處閑逛,不理賬目,任由着夥計們胡鬧。

老闆發現這種情形之後,急忙到店裡盤賬,結果虧損了七百多兩銀子,于是一紙訴狀就把楊執中告上了縣衙:

“新市鎮公裕旗鹽店,呈首商人楊執中······但查本人系禀生拔貢,不便追比,合詳情褫革,以便嚴比······”

春秋時管仲把社會上的人分成了四個類别:士、農、工、商,其中“士”指的是讀書人,他們的社會地位最高,而商人的社會地位則最低,鹽店老闆為了增加訴訟成功的可能性,上來就先定義了楊執中商人的身份,到最後才提到他讀書人的身份。

訴狀中的措辭,揭示出了楊執中身份上的尴尬。

官吏和隐士

楊執中可以算是個資深的秀才了,于是被縣裡聘為教官,大概算是縣裡有編制的校長了吧,雖然有了些保障和名望,但卻還要去“遞手本,行庭參”,執行一些公務上的程序,據他自己和婁家公子解釋時說,他是因為“自覺得腰胯硬了,做不來這樣的事”,才辭掉了這份正式的工作。

有趣的是,楊執中雖然辭官不做,卻又把當年的這份報帖,也就是聘任證書高高地粘貼在了家裡客廳的牆上,最起碼有三年之久,想來他在閑暇之餘,經常地會擡起頭來欣賞一番吧。

楊執中以隐士自居,而被稱為“古今隐逸詩人之宗 ”的陶淵明,就是在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之後,才開始自己一生的隐逸生活的,縣裡的這次任職,就給了楊執中一個效仿陶淵明的資本,但把報帖粘在客廳牆上的行徑,就很有些沽名釣譽的嫌疑了。

詩人和剽竊者

明清時期的讀書人,講究的是八股文章,這才是“正途”,認了字而去研究如何作詩,那就是“歧途”了,但這也正是那些與世俗格格不入,自命清高的隐士高人們所追捧的,楊執中要做隐士,自然也應該會作詩了。

小說作者吳敬梓雖然也拒絕科舉,也著有大量的詩作,但是在這部小說中,他一直是在極力地避免出現韻文的。小說中西湖詩壇裡衆多的詩人,也隻有景蘭江吟了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支劍鋒說出了“李太白宮錦夜行”兩句而已,當需要其他的人物提到作詩時,作者都是一筆帶過的,唯有在楊執中這裡,接連三次出現了韻文。

第一次是婁家公子在“尋隐者不遇”的時候,随手從村中小童那裡拿到了楊執中的詩作:

不敢妄為些子事,

隻因曾讀數行書。

嚴霜烈日皆經過,

次第春風到草蘆。

後來,當婁家公子到楊執中家裡拜訪的時候,還見到了楊執中家裡的兩幅對聯:

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

嗅窗前寒梅數點,且任我俯仰以嬉;攀月中仙桂一枝,久讓人婆姿而舞。

寫到倒是都不錯,婁家公子對此深為贊歎,但可笑的是,楊執中的那首詩,是元朝詩人呂思誠的一首七律中的後四句,楊執中把人家的七律腰斬為七絕,便成了自己的大作,而他那兩幅對聯,據評點者黃富民說也是這樣:“對文系抄來者”、“對文亦是抄來者”。

況且,對聯中的“攀月中仙桂一枝”,還表明了楊執中内心中對“蟾宮折桂”的渴望,難道是因為“八股”不成才做的詩人?而且還是通過剽竊的手段?

楊執中多樣的行事風格

治家格言和教子無方

在楊執中家的客廳裡,正中間懸挂着的是用楷書寫的朱子的《治家格言》,這顯示着他俨然是一個治家謹嚴的一家之長的形象,但實際上,他的兩個兒子在他妻子的溺愛之下,都長成了混賬人,尤其是他的二兒子楊老六:

才開了門,隻見一個稀醉的醉漢闖将進來,進門就跌了一交,扒起來,摸一摸頭,向内裡直跑。楊執中定睛看時,便是他第二個兒子楊老六,在鎮上賭輸了,又熱了幾杯燒酒,喝的爛醉,想着來家問母親要錢再去賭,一直往裡跑。

這樣的情景與挂着的那幅《治家格言》,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讀書人講究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楊執中“治國”和“平天下”看來是沒有機會了,但他的“齊家”也沒有做好。

粗鄙世俗和溫文爾雅

楊執中家的老妪,因為聾三拐四的說錯了話,惹得楊執中不但罵了她幾句,還“打了幾個嘴巴,踢了幾腳”。當着客人的面,楊執中的二兒子出盡了醜,可“楊執中罵他,他還睜着醉眼混回嘴,”氣的楊執中“拿火叉趕着,一直打了出來。”

但是,當楊執中面對婁家公子的時候,卻是一副溫文爾雅的文士風格,這簡直就是人格分裂的迹象。

提攜朋友和撇清關系

楊執中被婁家公子請到了婁府,于是他急忙舉薦了自己的好友權勿用。有的評論者認為,他的這種行為是在進行自我遮掩:“腹本空空,怕兩公子盤問,故急欲權勿用來相助”,但無論如何,他也算是發達了之後還想着自己的好朋友。

但是,當權勿用受到了别人的誣告,官差到婁府裡來捉人的時候,楊執中立即就奉勸婁家公子“蜂虿人懷,解衣去趕”,把權勿用乖乖地交給了官差,也不細問一問青紅皂白,隻是急于撇清自己與權勿用的關系,他完全忘記了自己就是他進入婁府的舉薦人。

此時的“老阿呆”,可是一點兒也不呆了。

楊執中多種多樣的身份特征,混亂複雜的行事風格,造成了他人物形象上許多難以說清道明的特質,顯得他就如同拼盤一般的浮淺、雜湊與混亂,不僅讀者對他難以做出一緻的評價,恐怕就連楊執中自己,也迷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