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曩①有獅子王,于深山攫②一豺,将食之。豺曰:“請為王月送二鹿以自贖。”獅子王悅。豺以時③而進,己亦攫得狸、兔自存。
期年④,鹿盡,豺無可送者。獅子王遇豺,曰:“汝殺衆生亦多矣!今次⑤至汝,汝其圖⑥之!”豺無以對,遂⑦為獅所食。
注釋從前有一隻獅子王,在深山中抓到一隻豺,準備吃掉它。豺說:“我請求為大王每月送來兩隻鹿,以此來贖回我的命。”獅子王很高興。豺按照約定時間每月給獅子王進獻兩隻鹿,自己也靠捕獲狸、兔子來存活下去。
一年之後,鹿都被吃光了,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獻給獅子王了。獅子王遇到豺,說:“你殺死的動物也太多了!這回輪到你了,你還是考慮怎麼辦吧!” 豺無言以對,于是被獅子王吃掉了。
文言知識
說“期”:“期”有以下二個讀音。
一、讀jī,指“周年或滿一定的時期”。
如上文中的“期年,鹿盡,豺無可送者。”又如,“期月”意思是“一整月”。
二、讀qī,有以下釋義。
中國的獅子文化
獅子不是中國的特産,獅子最早是西域各國敬獻給東漢的貢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骞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國與中亞各地的友好關系,獅子和獅子文化才正式被國人所認知。
《漢書》和《後漢書》中均有各國敬獻獅子的記錄。
《東觀漢記》中是這樣描述獅子的:“形似虎,正黃,有須耏,尾端茸毛大如鬥。”
獅子雖然是外來物種,但經過中華文化多年的洗禮,國産獅子的形象添加了許多中國元素。
獅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漢唐時通常強悍威猛;元朝時,身軀瘦長而有力;明清時,則較為溫順。
在中國的文化中,獅子更多地是作為一種吉祥神獸,它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代表英勇、王權和保護力,象征地位、尊嚴、吉祥、平安。
在古時,府第門前立的石獅是有着嚴格的規定的,這規定反映在獅子的發型,即頭上發髻的多少。
一品官員門前的石獅,頭上有十三個發髻,人稱“十三太保”。
二品十二個發髻,三品十一個發髻,四品十個發髻,五、六品都是九個發髻,七品及以下的官員門前就不準立石獅了。
而皇帝家的石獅頭上的發髻一般是四十五個,代表的是九五至尊,五九即四十五。
後來,石獅子逐漸走向民間,老百姓也能在門前立石獅了。
雄獅往往一隻前爪踩着繡球,或者兩前爪之間放一個繡球,代表錦“繡”江山,象征至高無上的權力和統治寰宇。
雌獅前爪經常撫摸着小獅子,或者兩前爪之間卧着一隻小獅子,象征子嗣昌盛。
人們還根據諧音和象征意義,将獅子和瓶子、牡丹、鼎等其他元素組合,衍生出“一世平安”、“世世平安”、“世世富貴”、“鼎立一世”等吉祥物語。
啟發與借鑒
豺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将毒手伸向了其它動物,但獅子的欲望是無法滿足的,到頭來自食惡果,最終害人害己!
從古至今,像豺這樣助纣為虐者,大有人在。他們依附權貴,欺壓他人,當時極度風光,卻不知自己種下的惡果早已生根發芽,最終隻能落得“多行不義必自斃”的結局。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