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患有癌症以後,到醫院檢查,大多對于化療和放療都不會陌生。
放療全稱是"放射性治療",很常見的一種治療癌症的方法,"化療"即"化學性治療"是治療癌症一種方法。
除了化療、放療的方法,還有手術的治療,三種方法是目前治療手術的一種手段,但不同的治療方法都會有不同的治療指征以及功效。
化療和手術放療一起被稱作治療癌症的三大手段,化療是這個階段裡最難的。
化療一般需要4到6個周期或者更多的療程,具體和用到的化療藥物種類,劑量以及個體差異因素有關,化療次數越多,副作用會逐漸增加,大部患者在第三四次副作用是比較嚴重的,因此,要在加強營養的同時,要安慰患者,增強治療的信心。
1、局部危害
根據放療部位而定,比如鼻咽癌患者,放療頭頸部會出現口咽部疼痛、聽力下降、張口受限等相應副反應。
胸部放療患者會出現胸部疼痛,心髒受損以及肺部受損。
所以不同的放療部位出現器官受損的情況也有所不同,化療的危害主要是全身性危害,比如骨髓抑制、肝腎功能受損、胃腸道反應以及心髒毒性,因為化療藥物通常是通過肝腎進行代謝,所以會導緻相應器官的受損。
2、脫發,厭食
化療藥物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也對正常組織的細胞無選擇性地殺傷,通常稱為化療的副作用或者是不良反應。
臨床上單純放化療都有很大的副作用通常會引起嘔吐脫發,厭食,白細胞降低免疫力下降等症狀。
3、疲勞
輕則精神不振,重則筋疲力盡,疲勞症狀一般會在化療開始和結束之間出現,等化療結束,此症狀也會消失。
想要緩解這種症狀,一定要多休息,根據自身需求進行強度适當的鍛煉,同時還要補足營養。
4、皮膚損傷。
因為放療是對于局部的皮膚進行照射,所以在放療開始兩到三周的時間裡,放療的區域皮膚會出現幹燥、脫屑、發癢等症狀,有些嚴重的甚至會起水泡出現潰破。
患者在放療開始的時候就要小心的對待放療的區域,注意放療區域的皮膚幹燥與清潔。
5、胃腸毒性
大多數化療藥物可引起胃腸道反應, 表現為口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有時可出現口腔黏膜炎或潰瘍、便秘、麻痹性腸梗阻、腹瀉、胃腸出血 及腹痛也可見到。
保護皮膚:放療對皮膚的損傷無法避免,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中盡可能避開損傷,如選擇全棉柔軟的衣服,避免皮膚摩擦,外出時防止日光直射,不要撓抓皮膚,有皮屑也不要用手撕,保持照射區皮膚的幹燥。
飲食應給予高營養:病人放化療的時候要通過飲食或都吃些補品來提高免疫力,飲食應給予高營養,可在平日口味習慣的基礎上,加食苡仁粥、糯米粥、鮮蛋、鮮肉、奶及新鮮果菜等,如食欲不振,可用鮮山植、烏梅、石榴等調理口味,增進食欲,也可用橘皮、生姜、冰糖、雞等煮湯服食。
多喝水:因為化療藥對肝腎有一定的毒性作用,所以期間應多喝水,保證每天的喝水量達到2500毫升以上,能增加排尿量,減輕化療藥對腎髒帶來的損傷,喝水應注意小口慢喝,每次喝200~300毫升左右即可。
舉報/反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