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就像是漫漫曆史的見證者?作者:張未末1月9日晚,話劇《高山之巅》在湖南大劇院首演,這也是湖南大劇院經曆400餘天新建改裝後以全新狀态迎來的首部大型劇目該劇由省演藝集團與常德市縣兩級共同策劃創排,毛劍鋒、劉锷擔任編劇,主創團隊由省話劇院擔綱,特邀國家一級導演王曉鷹為藝術指導《高山之巅》根據湖南省扶貧楷模、湖南省優秀共産黨員王新法真實先進事迹改編,選取了王新法生前扶貧幫困的工作生活片段,講述他不遠千裡來到常德石門縣南北鎮薛家村,帶領群衆“拔窮根”的感人故事,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文藝就像是漫漫曆史的見證者?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作者:張未末
1月9日晚,話劇《高山之巅》在湖南大劇院首演,這也是湖南大劇院經曆400餘天新建改裝後以全新狀态迎來的首部大型劇目。該劇由省演藝集團與常德市縣兩級共同策劃創排,毛劍鋒、劉锷擔任編劇,主創團隊由省話劇院擔綱,特邀國家一級導演王曉鷹為藝術指導。《高山之巅》根據湖南省扶貧楷模、湖南省優秀共産黨員王新法真實先進事迹改編,選取了王新法生前扶貧幫困的工作生活片段,講述他不遠千裡來到常德石門縣南北鎮薛家村,帶領群衆“拔窮根”的感人故事。
高在立意高遠
《高山之巅》以常德石門縣薛家村一點之故事,映射出全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的波瀾畫卷。以王新法個人之曆程,镌刻出千千萬萬扶貧工作者的堅毅面龐,為脫貧攻堅這一曆史性工程留下了文藝記錄。“高山之巅”之所以如此命名有一層含義,就是要表現王新法及其帶領的“與民共富軍人團隊”異地自費開展義務扶貧,彰顯共産黨員實踐的品格、平凡的底色、崇高的力量。該劇的導演許亮是一名年輕的“90後”,他希望能夠通過這部戲,把共産黨員的精神和信仰在年青一代當中更好地傳承下去。
作為一部超過10場的大戲,《高山之巅》在創作方式、創作态度、創作審美特質等方面,能夠明顯看出其追求精品的目标。該劇在叙事上創造性地采取時空插叙,将剪刀峽犧牲的68位紅軍烈士與王新法的思緒交織,在服務劇情的同時,也讓觀衆體會到了偉大精神跨越時空的傳承。
高在情真意切
《高山之巅》作為繼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之後又一部以湖南扶貧曆程為題材的文藝作品,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圍繞人民性展開了真實而豐富的文藝創作。
首先是故事原型來自人民。主人公王新法及其家人、團隊自不必說,第九幕“生死狀”中王新法妻子為他曬傷的後背塗藥那一幕,感人至深。劇中人物“漆先生”這一角色設計,非常符合武陵山區民間文化傳承人形象,類似于村裡“三老”(掌管禮儀教化的鄉官),具有典型的湘西北特色。第一幕中出場的覃老爹和其子“大嗓門”也形象地刻畫出脫貧初期的群衆肖像。尤其是在“遷墳”一場戲中,趙大、趙二兩個人物形象很直觀地體現出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尖銳矛盾,但凡有過基層扶貧經驗的人都能體會到這種源自實踐的真實。
其次是劇本創作貼近人民。為求藝術真實與事實的統一,主創團隊在劇目創排初期,數次前往石門縣薛家村采風走訪,劇本也精益求精修改了十幾稿。這些體現在舞台呈現中,如第一場王新法通過當兵的經驗徒步丈量出山路的長度,很容易就引起有軍旅經驗的觀衆共鳴;又比如“與民共富”“移風易俗”“山河夢圓”幾幕劇中,與村民羅婆婆借宿、繡旗幟的深入互動,按當地風俗為烈士們蓋上土家族圖騰等劇情設置,兼顧了各群體藝術接受。
再者是舞台演繹吸引人民。該劇是經典的現實主義布局,且有兩處特别出彩的象征主義表現手法,同時也作為重要線索貫穿全劇。其一是從序幕開始就有的“一盞燈”,作為王新法精神的象征在劇中反複出現;其二是68位紅軍烈士,在内心戲中王新法多次向先輩們求教,直至最後加入到先烈的隊伍當中。可以說,這兩個意象是解讀王新法動機的關鍵,也是這部劇十分抓人眼球的亮點。
高在聚力雕琢
用心用情用功,方可抒寫偉大時代;親民為民化民,才能鑄就不朽史詩。話劇《高山之巅》的成功創排首演,得益于多方的共同努力和傾力付出。在組織領導方面,該劇得到了各級支持,省演藝集團、省話劇院所代表的“演藝湘軍”提供了強大的藝術團隊。該劇2020年4月正式建組開排,曆時8個月上演,大膽啟用了一批青年文藝人才,使得話劇整體藝術表達更為青年觀衆所接受;在宣傳推介方面,該劇采取新興的宣傳方式,提前在新湖南、“湘遇”公衆号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台上預熱,營造出了“一票難求”的觀劇氛圍。(張未末)
來源: 湖南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