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瓦倫達效應:心态平和,勿重結果
瓦倫達是美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他的妻子事後說:“我知道這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想着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
後來,人們就把專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倫達心态”。
【解讀】愈是看重結果,愈是想把事情做得完美無缺,反而愈是會出差錯甚至禍患。因此,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太看重結果,保持平和的心态比什麼都重要。
02
狄德羅效應:欲壑難填,知足常樂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
他穿着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總覺得家具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吓人。于是,為了與睡袍配套,他把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于跟上了睡袍的檔次。
狄德羅有了富麗堂皇的書房,又覺得很不舒服了,因為他發現“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更換了那麼多原本不必要更換的東西。
他把這種感覺寫成文章《與舊睡袍别離之後的煩惱》。200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據此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狄德羅效應”。
【解讀】欲望是無盡的,得到之後總想得到更多,不知不覺中,就會淪為物欲的奴隸而遠離真正的幸福與快樂。
03
共生效應: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麥當勞王國的締造者雷·克羅克,以其非凡的經營才能,把麥當勞兄弟的小餐館一舉變成了世界第一快餐品牌,他本人也因此成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企業家之一。
其實,當年從麥當勞兄弟手中買下特許經營權的并不止克羅克一人,據說還有一個荷蘭人——他們兩個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經營路線。
克羅克似乎顯得比較“愚蠢”:他隻開麥當勞店,而養牛和加工牛肉的錢都讓别人賺了;而那個荷蘭人卻非常“精明”,他不僅開麥當勞店,而且所有賺錢機會都不讓給别人。他投資開辦了牛肉加工廠,使加工牛肉的錢“肥水不流外人田”;他又想:“我為什麼要買别人的牛,讓别人賺走養牛的錢呢?”于是,他又投資開辦了養牛場。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克羅克的麥當勞店開遍了全世界,而那個荷蘭人到哪兒去了呢?人們找啊找,終于在荷蘭一個農場裡找到了他——他什麼也沒有,就養着200頭牛。
【解讀】“共生效應”在生活中并不鮮見,甚至可以說是随處可見、無處不在。“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釋迦牟尼曾這樣問他的弟子,弟子答不出。他自答:“把它放到大海裡去。”這就是“共生”。
04
布裡丹毛驢效應:有舍才有得
法國哲學家布裡丹養了一頭毛驢,他每天都要向附近的農民買草料。一天,送草料的農民出于對哲學家的敬仰,額外送了一堆草料。
這下,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距離完全相等的幹草之間犯難了,因為它兩堆都不想放棄,結果無所适從,最終被活活餓死。
這就是著名的布裡丹毛驢效應。
【解讀】舍得,舍得,有舍才會有得。隻有學會了取舍并善于取舍,才不會為外物所困,輕裝前行,最終走向成功。否則,一旦墜入患得患失的陷阱,最終得到的隻能是慘痛的失敗。
05
套裁效應:學會統籌兼顧
在一塊布料上裁剪兩件以上服裝時,需要進行合理安排,以免浪費。所謂“套裁效應”,是指在考慮問題時要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各種矛盾,以求得最合理的收益。
【解讀】生活是紛繁複雜的,關系是錯綜交織的,處理不好,事倍功半;處理得當,化解矛盾,提高效率,事半功倍。學會統籌兼顧,一切都會得心應手,問題會迎刃而解。
06
跨欄定律:上蒼發出的成功信号
一位名叫阿費烈德的外科醫生在解剖屍體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們想象的那樣糟糕,相反,在與疾病的抗争中,為了抵禦病變,它們往往要比正常器官機能更強。
在對某所藝術學院的教授進行調研過程中,他又發現,一些頗有成就的教授原來大都有生理缺陷,缺陷不僅沒能阻止他們,反而促使他們走上了藝術道路。
阿費烈德将這種現象稱為“跨欄定律”,即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決于他所遇到的困難程度。
【解讀】縱觀古今中外,無數成功者的經曆告訴世人:成功的路上總是伴着凄風苦雨,荊棘榛莽,沒有誰能随随便便成功。當不幸降臨時,與其懼怕、逃避,倒不如勇敢地去抗争。不幸,能磨煉人的意志,最終促使人走向成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