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咱們講了帝武丁自身以及卿士(國相)在商朝第三次中興時發揮的作用,但僅僅靠着君王和兩位卿士三人恐怕也很難完成。而且,卿士既然作為百官之首,肯定還有衆多官員參與到複興工作中。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看武丁一朝的官員們。
武丁中興“鐵三角”
要說帝武丁一朝到底有多少官員,由于資料太少,實在是不得而知。就目前所掌握的史書來看,也隻有甘盤、傅說二人而已。所幸的是由于殷商甲骨文蔔辭的發現,填補了史書中的這一空白,這才讓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又出現在今人的視野裡。
據一些學者統計,在現今所發現的甲骨文中,帝武丁時期的官員就有幾十個之多,有的僅出現過一兩次,有的竟然有幾百次出鏡機會。正因如此,有高人特意把這些出鏡率較高的官員進行了整理分析,将其劃定為“武丁十臣”。今天,筆者在這裡就不一一把這十臣都叙述一遍了,僅挑其中幾位比較有代表或者是在下有自己見解的人物講給大家聽,讓各位體會到帝武丁一朝人才濟濟即可。
商代甲骨文
在講這幾個官員之前,筆者還想先唠叨一句,就是商代“小臣”的含義。據大部分學者認為,“小臣”是商代對官員的一種稱呼,等同與後來的“大臣”之意。但在下認為,“小臣”與“大臣”含義上是有區别的。
“小臣”就我個人理解是王身邊的近臣,并且這個人沒有封地、封國,所以用“小”字代表他們的出身并不高貴。而那些諸侯國的國主也會到天子這裡任職,但由于他們有自己的封地、封國,所以都以某侯、某伯來稱呼,因此就不稱“大臣”來區分了。等到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天子被尊為皇帝,諸侯王基本都封疆在外不在朝中任職,朝中官員又要區分等級,才把主事的官員稱為“大臣”,辦事的官員稱為“小臣”或“小吏”。也就是說,筆者認為商朝時候的“小臣”應該是後來“大臣”和“小吏(小臣)”的統稱。
甲骨文中的“臣”字
講完了“小臣”的含義,咱們就該進入正題,說說甲骨文中的幾位重要官員了:
1、師般
甲骨文中的師般,現在基本可以确定就是正史中的卿士甘盤,因為古代般與盤字互通,甘盤也确實為帝師,而且師字又與帥字通,有帶領之意。所以作為百官之首的甘盤,稱為師般是毋庸置疑了。
既然師般就是甘盤,可想而知他在甲骨文中一定是事務繁多,什麼占蔔、祭祀、田獵、征伐、巡視等事項應有盡有,可見國相是多麼的辛苦。
甲骨文中的“師般”
2、雀
雀在甲骨文中也被稱為侯雀,按字面理解應該是封在雀地(國)的諸侯(侯爵),因此正常應該管他叫雀侯才對。隻不過侯雀的叫法已經被衆人熟悉,因此筆者尊重習慣仍稱其為侯雀。
這位侯雀可不是一般人,在蔔辭中的出鏡率比師般還要高,因此很多人都認為他就是史書中的傅說。并且,侯雀在蔔辭中還有一種稱呼為“亞雀”,亞字有第二的意思,而傅說确實也是帝武丁所封的第二位卿士,所以筆者其實也贊同侯雀即為傅說的說法。隻是由于暫時沒有明确的證據來佐證這一點,因此這裡暫時還把侯雀當作一位非傅說的官員。
侯雀在蔔辭中也是什麼都做,經常替君王去主持祭祀、進行征讨、視察民情、召集民夫等。可以說就算他不是傅說,也一定是一位地位十分高的官員,深得帝武丁信任,才有了這麼高的出鏡率。
甲骨文中的“雀”
3、倉侯虎
他的名字在蔔辭中比較特殊,是三個字組在一起,一般解釋為是倉侯名虎。可讀甲骨文時往往要把“侯某”解釋為“某侯”,而且蔔辭中經常省卻“倉”字,隻作“侯虎”,因此在下認為反而應該稱其為虎侯,名字叫倉。但還是那個理由,因為“倉侯虎”的叫法已經成為習慣,筆者也就随俗稱其為倉侯了。
倉侯虎在帝武丁手下應該算是一名戰将,經常帶兵或者随君王出征,并且在無戰事時,他還兼職成為帝武丁的護衛,經常替君王守夜。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虎的武功高強并且深的君王信任,是當時一位朝廷要員。
4、侯告
侯告聽其名便知又是一位侯爵,封國應為告。其人在蔔辭中出現的并不是很多,但他應該與倉侯虎一樣,乃是帶兵作戰的大将。隻不過侯告出征并不經常與王一起,反而是王妃婦好的得力助手。
因此,筆者猜想倉侯虎與侯告應該是當時的兩元大将,一人跟随君王左右為護衛,一人跟随王妃左右為護衛,征讨四方立下赫赫戰功。隻因後來婦好年輕早夭,所以這位王妃的護衛出場機會就少了許多。
甲骨文中的“侯告”
5、沚伯
沚伯從他的爵位上來看,就知道他要比侯雀、侯告等人低,事實上他的功績也确實不如上面幾位侯爵。這裡特意提到他并不是他有多能幹,反而是他最能讓帝武丁生氣。
蔔辭中經常出現帝武丁為了是否要懲罰他而進行的占蔔,可見他很熱心替君王分憂,但他辦事總不盡如人意,因此帝武丁對他是又愛又恨。筆者猜想,正是他既對王的忠心又樂于奉獻,讓帝武丁會經常派他辦事,但是他又經常犯錯,所以也隻能得到個伯爵,未能封侯。
6、小耤臣吳
這位大臣到底叫不叫“吳”,在下其實也不确定,因為甲骨文中的“吳”字與這位官員的名字确實不太一樣,可他的名字又确實很像現代漢字中的“吳”字,因此,筆者在不知道那個字到底是什麼的時候,還是以字形來說,稱他為“吳”。
這位叫吳的官員,是商朝典型的小臣,職位為小耤臣,并且沒有封地也沒有爵位。至于他這個職位到底是什麼,很多前輩認為“耤”字是手拿“耒”這種農具耕種的人,因此推斷小耤臣是主管農事的官員。
甲骨文中的“小耤臣吳”
但在這一點上,筆者卻并不贊同,畢竟夏商及上古時期,主管農事的官員稱為後稷,完全沒必要再弄出個小耤臣來。而“耤”在古代通“藉”,又有借的含義在裡面,并且“藉”和“籍”也相通,所以在下認為“小耤臣”應該是主管戶籍并可借調參與各種雜事的小吏。這就能解釋通,為何把他當作主管農事的官員,卻沒在蔔辭中幹一點關于農業的事,反而是幹了許多諸如抓人、納貢等雜七雜八的事了。
這就是筆者要給大家講的,出現在甲骨文蔔辭中的帝武丁時期的文臣武将們。他們聽從王的調遣,完成王所指派的任務,替王分憂,是“武丁中興”時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曆史内容,筆者“閑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武丁衆臣、小臣、大臣、師般、侯雀、倉侯虎、侯告、沚伯、小耤臣吳、重要力量。
關鍵詞雲圖簡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