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作為天下第一相,榮華富貴在身,自己所有的兒子都娶了秦國的公主,所有的女兒都嫁給了秦國的諸公子。這樣的榮耀和權勢,在秦國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秦相李斯卻在一個關鍵點上選擇了錯誤的一方,最終導緻了李氏家族忽喇喇如大廈傾,被斬三族……一世精明的李斯為何在沙丘之盟上犯下如此大的錯誤,其實筆者認為,這種悲劇早已注定。
李斯在戰國時期是楚國人,今天的河南上蔡人,年輕的就是一個小官吏,有一天他看到改變自己一生的一窩老鼠。在他上廁所的時候,發現那一窩老鼠在吃廁所的髒東西,而且膽戰心驚,看到人和狗來,就趕緊躲起來。後來李斯去倉庫了,看到另外一窩老鼠,這群老鼠在倉庫裡吃得大腹便便,并且倉庫很少有人來,也沒有人打擾它們,所以生活安逸而幸福。同樣是老鼠,命運為啥這麼不同!
敏銳的李斯發現了這個問題,他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平台很重要。
同樣是老鼠,在廁所這個平台上,老鼠整天膽戰心驚,而在倉庫裡則可以安逸享樂。所以對一個人來說,平台是一個人生存之根本。李斯得出這樣的結論之後,暗暗下定決心,一定為自己找個好平台,然後安逸享樂。
這個故事見于《史記 李斯列傳》:
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庑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抱着這樣的最初目的,李斯的人生格調本身就不高。他不像孔子、司馬遷這樣的人物,是為了一個崇高的理想。李斯最初的目的就是爬到高位,追求榮華富貴,其實我們知道榮華富貴本身就沒有盡頭,這裡暗含的是一個“貪”字。為了能夠融化富貴,殺人越貨也不在話下。什麼民族大義,或許在“貪”字面前顯得微不足道了。
二、 發迹之路,是底層人算計式的攀爬李斯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魯迅都盛贊他,說秦朝隻有一個文學家隻有李斯。李斯的文采斐然,我們學習李斯的《谏逐客書》,更是氣勢磅礴,一氣呵成。這樣的散文也是流傳千古的佳作。可是,作文和做人也不是一回事。
李斯為了離開小官吏這個平台,他從官府倉庫裡偷了幾袋子糧食,湊足了學費,去找到當時儒學大家荀子學習帝王之術。當然這種選擇我們都能理解,畢竟他抱着底層人翻身的思想,一定要找名家,希望到時候學成可以讓老師推薦一份好工作,跟着荀子學習,一學就是八年,從本科學到了博士的時間。八年時間,秦國一年比一年強大,楚國則越來越弱,眼看就要被滅國了,楚國在他看來不是一個好平台,所以他覺得應該找一個強大的國家做依靠,于是去了秦國。
到了秦國,正趕上嬴政即位,當時秦國莊襄王去世,13歲的兒子當上了秦王。呂不韋成了相國,李斯就請求成為呂不韋的舍人。當時呂不韋也是收了許多門客,而且在編輯一本叫做《呂氏春秋》的書,大家知道李斯的文采在那個時代是拔尖的,顯而易見呂不韋十分欣賞他,并且給他一個侍從的官職郎官。
李斯從一個小小的郎官開啟了人生攀爬之路。
他有一個摯友,是秦王欣賞的宦官趙高。兩個人怎麼能成為摯友呢,大概是心心相惜吧,彼此都是一路人。在趙高的運作下,李斯見到了秦王,并且他十分會察言觀色,他察覺出了秦王嬴政有統一天下的野心。
他說,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時機,而成大功業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機會并能下狠心。
或許這段話說到秦王心坎裡,于是秦王重用他,任命他為“長史”,開始了李斯的“離間計”。就是用金銀珠寶收買别國的大臣,如果不能收買就派人暗殺,這樣諸侯國都被秦國從内部擊破了,别國都逐漸君臣離心,那麼秦國統一就指日可待。
這樣陰毒的計謀的确是效果顯著。李斯從此就得到了秦王的器重,并且成為了客卿。
李斯升職如此之快,和他能夠察言觀色,并且不擇手段有關。但是正當他覺得鐵飯碗端在手裡的時候,一場大事發生了。
三、命運轉折,李斯也曾破釜沉舟與秦國相鄰的韓國看着秦國強大,内心十分焦慮,害怕自己被吞并,于是呢,就想出了一條妙計,就是“疲秦計”。他們派了一個水利工程師叫做鄭國,到秦國去說服秦王修建一條水渠,就是現在的鄭國渠。秦王一聽這個修水渠很好,可以讓秦國土地更加肥沃,于是呢答應了修水渠。可是沒想到,這個水渠勞民傷财,多少年都在修建,秦國的财力物力大部分都在這條水渠上,讓秦國疲憊不堪。這個時候,大家發現,鄭國原來是一個間諜,所有的計劃都是弱秦的計劃。于是秦王和諸位秦國的大臣大怒,一怒之下,要驅趕所有在秦國的客卿。
而剛剛拿到鐵飯碗的李斯,聽到這個消息,等于五雷轟頂。他在秦國打拼多年,就是想得到飯碗,現在眼看就沒有了。他收拾着包袱準備離開,忽然覺得自己不能這麼走了,于是揮筆寫下千古名篇《谏逐客書》。
這麼一寫不要緊,李斯的才華智慧與說理的能力發揮得淋漓盡緻,上書給嬴政之後,他也是内心忐忑,畢竟伴君如伴虎,如果嬴政昏庸,看到這個上書,肯定會治罪于他。但是嬴政不是一般人,他看到之後,大為感歎,立即收回了成命,不再驅逐客卿,而且更加重用李斯。
李斯這樣的破釜沉舟,可謂是人生選擇的關鍵點。他這一次賭赢了。他是為自己利益為出發點,賭赢的。可能在今後人生之中,他做事情的出發點就是做出政績,保住鐵飯碗。
四、沙丘之盟,所有的悲劇早已經注定李斯通過解決自身的一次危機,成功地成為嬴政看重的人才。他治理國家簡直是将“法家”的思想用到了極緻。輔佐秦王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秦國。
從此之後,李斯平步青雲,成為了當朝丞相。設立了郡縣制,尤其是戶籍制這種不人道将人分為三六九等的制度,便是李斯所為。另外一件則是“焚書坑儒”,這種對中國文化造成極大損害的行為,李斯是罪魁禍首。
秦王對李斯信任,兩人一起建立了暴虐的大秦帝國。當時李斯可謂是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李斯曾發出這樣的感歎:“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他擔心自己富貴到了極點,就物極必反,李斯此時此刻沒有安全感。
秦始皇一次東遊,回來的時候路過沙丘這個地方,忽然病死,留下遺诏,希望公子扶蘇回來。公子扶蘇是嬴政選中的繼承人,精明能幹,而二兒子胡亥則是昏庸暴虐。兩個對比,當然公子扶蘇最适合做秦王。
但是當時宦官趙高是胡亥的老師,他一直PUA胡亥,當然希望趁這個機會立下胡亥為皇帝。可是,這樣一個大事,單靠自己一個人是無法做成的。他必須去說服李斯。
趙高這樣做可是冒着殺頭的風險,甚至誅滅九族的風險,勸說一國呈現篡權,如果說沒有把握,趙高這樣的人是不會去的。
他找到李斯單刀直入說明自己的來意,因為秦王嬴政已經死了,而且目前隻有他們知道,并且李斯手握重權,秦國的命運在他一人手裡。他想立誰都可以立誰為皇帝。趙高讓他選擇胡亥,背叛秦王的遺願。
李斯一聽大怒,斥責他謀反。趙高一眼看穿李斯的本質,他直接抛出一個橄榄枝:
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
翻譯過來就是,您聽從我的計策,就會長保封侯,并永世相傳。不聽從我的意見,等到扶蘇上台,你的富貴榮耀不再,還會禍及子孫,令人心寒。善于伺機而動的人是能夠轉禍為福的,你意下如何?
三言兩語,說到李斯的心坎。他一生不就是想榮華富貴永存嗎?
他才不管胡亥是不是昏君,隻要能夠保證自己的榮華富貴,就算是秦國受點損害,老百姓遭殃與他又何幹呢?
他不是不知道胡亥無能,扶蘇能幹,可能就是害怕扶蘇上位,自己丞相之位不保,所以就投注在一個昏君身上。但他沒想到的是,胡亥和趙高的關系非同一般,胡亥被趙高的控制也非同一般,而且趙高的陰毒更是非同一般……
李斯選擇了胡亥,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腰斬于世,夷三族。
這樣的悲劇,不是李斯是否聰明能決定的,是他所有奮鬥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虛榮和榮華富貴造成的。這一點,一開始就埋下了結局。
關注【星期五文藝】,看電影、談讀書
所有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