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純談到自己患抑郁症?原标題: 演員馬思純自曝患抑郁症根源 時刻為他人着想(主題)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馬思純談到自己患抑郁症?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原标題: 演員馬思純自曝患抑郁症根源 時刻為他人着想(主題)
長期心理壓抑(副題)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王禹哲
近日,演員馬思純在社交平台上承認自己患有抑郁症,并大方和網友分享自己的患病經曆。她表示自己患病的根源跟原生家庭的教育有關,她自幼被灌輸的思想就是“要懂得時刻為他人着想”,所以就逐漸養成了“甯願委屈自己也不會麻煩别人”的性格。心理專家表示,“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的精神固然可貴,但一味地去遷就别人,甚至失去自我就會令内心常感壓抑,發展為抑郁型人格,對心理健康十分不利。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盡量幫孩子平衡好這個關系。
A
“我做什麼都會怕,怕别人難過不喜歡我。”
太遷就别人沒有原則反而會失去自我
在大衆的印象中,馬思純和其他女明星不同,她雖然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娛樂圈,但一直以“乖乖女”的形象示人,這個形象的背後,是父母教育的結果。馬思純在節目中坦言,從小父母就教育她要聽話,要懂得謙和,凡事為别人考慮,“我以前做什麼事都會怕,怕别人生氣,怕别人難過,怕别人不喜歡我,怕這個怕那個。”這樣長大的她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以别人為中心,在沒有自我的世界裡越陷越深,逐漸養成抑郁型人格。
專家解析:沈陽市安甯醫院康複科主任王會秋介紹,父母在教育子女“為他人着想”,學會尊重他人固然重要,但這有一個概念上的區别,尊重他人不意味着事事遷就他人。尊重是為了表現出自我的修養,待人處事的方式,這顯然是一項好的品質。但遷就他人,沒有原則,沒有自我,不自愛,這些顯然和有修養的處事方式不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分清哪些行為是尊重他人、有禮貌的表現,哪些是沒有原則、沒有自我的表現,并在實際中去幫助孩子平衡這些表現。
此外,臨床上遇到的絕大多數抑郁症患者其實都有抑郁型人格。抑郁型人格普遍會對生活中的負面事件更加敏感。這些負面事件逐漸堆積到心裡,自身又沒有辦法消化或者用合理的方式宣洩出去,隻能将不良情緒壓抑到潛意識之下,日積月累,自然就會很自卑,對生活缺少希望和興趣。雖然抑郁型人格不一定最終會成為抑郁症患者,但他們相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更容易患病。就像一個杯子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普通人可能是一個不鏽鋼的杯子,撿起來擦幹淨可以繼續用,但抑郁型人格特點的人,就可能是玻璃杯,掉到地上就壞掉了。
B
“我從小就被欺負,父母讓我不要理會。”
不對負面情緒“圍追堵截” 幫助孩子正确發洩
馬思純在節目中說,自己總是壓抑内心的想法,即使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她也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心理訴求。她回憶讀書時曾遭遇過校園霸淩事件。有一個女生不但嘲笑她胖,甚至還往她的可樂裡放粉筆灰和抹布水,知道真相後的馬思純哭到崩潰。當她将自己的遭遇告訴父母時,沒想到父母隻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不要理會她,你隻要證明自己比她活得好就行了。”
專家解析:沈陽市安甯醫院康複中心黃傳浩醫生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應激事件,這些事件中有很多是負面的,比如受委屈,霸淩事件那就是最極端的事情了。這時候作為家長需要從兩方面去保護孩子。首先是從情緒的角度去安撫孩子,家長要看到、承認、接得住孩子在面對負面事件時所産生的情緒,努力讓孩子将負面的情緒發洩和表達出來,而不是對負面情緒“圍追堵截”,那樣的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面對負面事件而産生的負面情緒是錯的,其實産生這樣的情緒是非常正常的。家長這時候應該用自己的情緒去包裹住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之後家長要從認知的角度去指導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當孩子在學校遭到同學的欺負時,他有可能會産生“是自己做錯了才挨欺負”這樣的不合理認知,家長要通過和孩子耐心的交流,發現孩子是否有這樣類似的想法,然後告訴孩子正确的、合理的認知應該是怎樣的。這樣做就是為孩子建立正确三觀的過程,很顯然這并不是一兩次就可以完成的,家長在這個過程中的耐心很關鍵。但如此建立起的三觀,可以讓孩子以正确的方式面對他以後種種的生活情境,會有長久的積極的影響。
C
專家提醒:
不會說“不”的孩子更應得到關注
還有些父母特别強勢,不允許孩子說“不”,總是勉強孩子遵從自己的意願,長此以往,也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不良影響。
王會秋介紹,心理學中将家庭的教養方式分為三種,權威型、放縱型、民主型。剛剛提到的“強勢”,就是權威型的父母,兒童的一切都是由父母來控制的,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甚至不誠實的人格特征。
最好的教養方式是民主型的,父母與孩子處在一種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确的指導。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能夠使孩子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直爽、自立、彬彬有禮、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躍等。研究也發現,在這種民主、尊重的教養方式下,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顯著偏低,心理方面也更加健康。
此外,臨床上經常發現,一些學習好的孩子、或者聽話的孩子反而患上了抑郁症,因為這類孩子性格本身偏内向,不願和父母交流,這時候家長要通過觀察孩子日常行為表現去發現孩子是否有情緒問題。如果孩子産生了情緒問題,他的日常表現一定會在某些方面産生和之前不一樣的變化。比如,開始寫日記,朋友圈發一些奇怪的話或者突然将父母屏蔽,甚至是一些看起來很好的情況,比如孩子突然不玩一直喜歡玩的遊戲等等。這時候父母最先需要知道孩子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而不是急于批評教育他們。可以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去了解孩子喜好,和他們一起去玩,一起談心,這樣才能走進他們的内心。
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如果孩子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等現象基本每天都存在,而且持續時間較長,一般持續半個月以上,對學習和日常生活、社交都産生了影響,這時候家長就要考慮孩子已經患有抑郁症了,需盡快到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咨詢診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