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要求去做一件事和主動去做一件事,這兩種狀态帶給你的感受是不同的,結局也是不同的。
被要求去做,并非出于自願,你就會有勉強應付的心理,如果遇到困難,你也不願意去努力解決的。但主動去做一件事,那就不同了,發自内心地想做做一件事,你一開始就會投入足夠的準備,并願意為完成這件事付出努力,并且不怕困難與失敗。
在學習上,也是一樣的,那麼,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每一個階段,要如何做呢?
一、 扭轉厭學的态度
其實所謂的讨厭學習,并不是你真的厭惡學習這個行為,隻不過是沒法面對考試後出成績的自己,你應該戰勝自我,扭轉這個态度。
先來談一下孩子厭學的原因,歸納為三點:
1、孩子剛開始可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習,為什麼學習。學長應該告訴孩子學習的目的,讓孩子了解學習對于他來說意味着什麼。當他知道了學習與未來的因果關系,相信他會對學習這件事有新的看法。
2、随着年級增加,學習内容也不斷增加,準備不充分的孩子沒有及時調整,不适應新階段,也會讓孩子對學習産生厭惡。如果發現孩子原有的學習方法不足以應付現在的學習内容,家長就應幫助孩子盡快改變學習方法,鍛煉思維能力,以更适合現有學習内容的方法學習。
3、孩子缺少自信心,從沒有體會過學習的成就感。自信心是保證做成一件事的前提之一,要學會自我鼓勵,懂得自己給自己打氣。
二、激發正确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學習關鍵的因素之一,會對學習成績造成極大的影響。良好的學習動機,将會讓人具備明确的學習方向與目标,從而推動人為此而努力,也讓人保持足夠的專注力,以更積極主動的方式去學習。
如果學習隻是為了獲得老師、父母的認可,或是為了赢得排名、地位以及他人的羨慕,這就是“要我學”的動機;但如果學習是為了能夠獲取更多的知識能力,為了讓自己能變成成熟,為了未來更大的成功,這才是“我要學”的動力。
“要我學”的動機來源于外部,孩子會更多地在意他人的眼光而不是自己的努力,“我要學”的動機來源于孩子自己的内部,就會讓孩子更為專注認真,也更願意去主動調整,自我适應不同階段的學習。
三、建立積極的學習情緒
不管做什麼事情,好情緒總能讓人變得更積極主動一些,從而保證辦事的質量與效率。
如果孩子有什麼情緒方面的問題,就要先解決這個問題,疏導這個情緒,讓孩子不會因為這個情緒而變得消極。緩解内心的壓力,尋求對自我的認同,平複情緒,然後才能繼續前行。
四、培養合适的學習習慣
好習慣意味着孩子已經成功了一半,要糾正學習方面的壞習慣,迅速建立起好習慣。比如良好的作息習慣、書寫習慣、閱讀習慣、仔細認真的習慣、不懂就問的習慣,當下解決問題的習慣等等。
好的習慣一定要養成自己的,而不是直接生搬硬套他人的。越是适合自己的習慣,孩子才越能事半功倍。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長要多點耐心,多鼓勵孩子,如果你有好的建議,我們一起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