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舌尖上的浪費不能矯枉過正?光明網評論員:這兩天,老字号張小泉被挂在社交網絡話題榜上持續炙烤,并被輿論反複碾壓,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拒絕舌尖上的浪費不能矯枉過正?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光明網評論員:這兩天,老字号張小泉被挂在社交網絡話題榜上持續炙烤,并被輿論反複碾壓。
事情的緣起倒也并不複雜,其實就是一段張小泉消費者與客服的對話。在網傳的對話截圖中,消費者不解于拍蒜刀卻斷的事實,尤其還是行走江湖近400年的老字号品牌,對此客服淡定回複不建議用菜刀拍蒜。對于一把菜刀走天下的中國人來說,這種回答明顯沖擊常識,但将其視作一起客服不當回應,倒也不牽強。
不過,讓不少人頗感意外的是,之後張小泉幾乎以”一己之力”将輿論潮水引向自己。先是負責人振振有詞、專業化解釋“并非所有刀具都适合用來拍蒜”這個道理,之後其負責人“消費者教育”“中國人切菜方式錯誤”等視頻言論被網友搬運至輿論場,至此關于張小泉的輿情徹底燃爆。盡管有道歉及斷刀換新的危機公關舉措,網友的嘲諷與不滿仍未平息。
有人認為,張小泉的聲譽管理差點意思,危機公關表現也不佳,而這背後是靠着“老本”的傲慢。對于消費者來說,上百年的品牌沉澱以及“中華老字号”的身份加持,撇開情懷等文化濾鏡,最起碼相當于一張合格質保證書,意味着可以放心購買。但當消費者發現貨不對版、名不副實,老字号也會遭聲譽反噬,之前被捧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慘。
張小泉的危機似乎還不止于此。有媒體對張小泉發布于去年的招股說明書進行“挖掘”發現,張小泉在生産方面嚴重依賴代工,2018年至2020年,每年産量的至少3/4都是代工生産;而且在營銷方面也過度依賴經銷商,過往3年,每年的營收中經銷模式貢獻了至少6成。在市場普遍關注的研發費用上,也遠不及營銷費用規模。
雖說現代工業社會,分工合作是常态,但在利潤的驅動下,這種從生産到營銷的大放手,大概率會削弱品牌對産品的管理與控制,更别提獨特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多家老字号因對代工監督管控付之阙如,而釀成食品安全危機的新聞也并不鮮見。發展到極端的情況可能就是,除了品牌的那幾個字沒有變,其他的都跟老字号沒啥關系。之前,恒源祥等就因隻賣商标不賣産品、欺騙消費者而遭口誅筆伐。
市場經濟是公平的,也是殘酷的,不會因為你年資老,就給你任何優待。對于穿越曆史沉浮的老字号來說,應該更加笃信這一點。人們的需求随着時代的變化在更叠,老字号求新求變的沖動與努力當然必要,但前提是老本别忘,魂别丢。換句話說,别自我放棄了對“匠心”的追求,别自我降級對消費者及市場的尊重。當某個老字号不再具有不證自明的品牌價值,也将在市場上寸步難行,轉型之路更加舉步維艱,“破圈”也好“跨界”也罷都将成奢談。
無論是基于樸素的文化情感還是理性的消費需求,人們都不願再看到更多老字号“前仆後繼”的故事。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上一篇】高校成批引進菲律賓博士,這不隻是學曆問題
來源: 光明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