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難知行合一的句子?我們學習理論,不能為了學而學,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離開了實踐,理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離開了實踐,理論就成了自說自話的空洞說教我們必須堅持理論實踐相結合,堅持“大道至簡,實幹為要”,堅持以“踐”為重,笃行真抓實幹,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知易行難知行合一的句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學習理論,不能為了學而學,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離開了實踐,理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離開了實踐,理論就成了自說自話的空洞說教。我們必須堅持理論實踐相結合,堅持“大道至簡,實幹為要”,堅持以“踐”為重,笃行真抓實幹。
“知行合一”這一觀點廣泛見諸于公文、申論、講話稿乃至學生習作。
現在為大家推薦13個關于“知行合一”的名言金句,一起學習起來!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王陽明的《傳習錄》
釋義: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
知而不行,是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至知。
——前半句出自王陽明《傳習錄》
釋義:理解了而不去做,就是沒有真正理解。不理解,但去做了,就可以理解。
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清 · 顧東橋《答人論學書》
釋義:真知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不實踐就不能稱為真知。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尚書》
釋義:懂得道理并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
非知之實難,将在行之。
——《左傳》
釋義:學習與懂得道理并不是最難的,而難在去實行。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道德經》
釋義:上士聽了道,努力去實行。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儒效》
釋義:沒有聽到的不如聽到的,聽到的不如見到的,見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實行,學問到了實行就達到了極點。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
——西漢劉向《說苑·政理》
釋義:耳朵聽到的不如親眼看到的,親眼看到的不如自己調查到的,自己調查到的不如親手操作的。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則知之益明。
——朱熹《朱子語類》
釋義:理解得越清楚,實踐就越紮實;實踐越紮實,認識就會更加清晰。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
——明 · 林鴻《飲酒》
釋義:假如一句話都不能付諸實踐,縱然讀萬卷詩書也是枉然。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南宋 · 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釋義: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顯的,如果要想認識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質,就得用自己親身的實踐,去探索發現。
知行相資以為用。
——清 · 王夫之《禮記章句·中庸衍》
“知行相資以為用,唯其各有緻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資以互用。”
釋義:認識和實踐互相憑借,才能發揮作用,知和行不可分離。相資:互相憑借。
為學之實,固在踐履。
——宋 · 朱熹《朱子大全·答曹元可》
“為學之實,固在踐履。苟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則所踐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釋義:治學的實質,本來就在于實踐。如果隻是掌握了知識、懂得道理而不去實踐,那與不學沒有什麼不同。
更多相關或語義相近的名句
實踐出真知。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
積誠泮群疑,實踐激衆媮。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您還能想到哪些?
歡迎持續關注我們。
拓展閱讀:
知行合一,緻良知,是陽明文化的核心。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哲學理論,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識,行是指人的實際行為。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雲,字伯安,号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書王華(明朝狀元)之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