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莆仙戲?莆仙戲《踏傘行》創作演出已有數年時間了,但仍能吸引廣大觀衆——早期看過此劇的人談起此劇依然津津樂道,重看此劇仍興趣盎然該劇的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其新穎的藝術風格:典雅而又通俗,意蘊豐厚而不艱澀,喜而不鬧,生活氣息濃厚又不乏引人思考的哲理性,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著名的莆仙戲?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莆仙戲《踏傘行》創作演出已有數年時間了,但仍能吸引廣大觀衆——早期看過此劇的人談起此劇依然津津樂道,重看此劇仍興趣盎然。該劇的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其新穎的藝術風格:典雅而又通俗,意蘊豐厚而不艱澀,喜而不鬧,生活氣息濃厚又不乏引人思考的哲理性。
作品這種風格的産生首先在于劇作家獨特的藝術構思。《踏傘行》故事的開頭與傳奇《拜月亭》基本相同。在戰亂的背景下,男女主人公與親人一起出逃,但被亂兵沖散。二人偶然相遇,女主人公因單人無助,請求男主人公帶自己同行。但此後的情節發展則完全不同。《拜月亭》的男女主人公蔣世隆與王瑞蘭是萍水相逢,在患難中産生愛情。後因王父的阻撓而生波折,經過曲折鬥争,最後團圓。這是一個男女青年與外部環境對抗、争取愛情婚姻自由的經典故事。在《踏傘行》中,劇作家則把男女主人公陳時中和王慧蘭設計為曾經訂親但未曾謀面的未婚夫婦,戰亂的背景把他們拉到故事中以後,就退隐到後面,故事主要在兩個人的情感交流中展開。這裡沒有王父那樣具體的人物所體現的外部的壓力,但傳統的禮法觀念在他們的内心中有無形的壓力。劇作家和導演、演員清醒地意識到這是一對古代的才子佳人,他們的行為和思想都要受到禮法觀念的限制。王慧蘭有時表現得很大膽,她拉住、踏住陳時中的傘,讓陳帶她同行,甚至敢于說出有人問時,“權說是夫妻”。但她還是謹守傳統禮法的規範,很少正面去看陳時中,更不輕易流露出愛意。
傳統道德中有一些矛盾的東西,劇作家從這些矛盾中挖掘喜劇性,人物也抓住矛盾的某一方面作為武器。當陳時中說“男女授受不親”帶她不方便時,王慧蘭則用儒家的“恻隐之心”來反駁他。夜裡住店,店婆給他們安排在相通的兩間房内,使他們有機會進一步結合。但禮法的觀念阻礙他們感情的表露。經過互相詢問,王慧蘭得知這一書生是自己的未婚夫婿,真是意外的驚喜。如果這時王慧蘭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故事也便結束,戲劇性也就沒有了。王慧蘭偏偏要再考驗一下“夫婿”是否真誠,問他是否已訂親。陳時中面對着一路同行、越來越親切的美女,經不住這一考驗,竟說“沒有訂親,即使已經訂親,也要退婚”。這是對王慧蘭真實的愛,但王卻覺得陳不誠實而大感傷心。後來在陳時中表示“悔過”和王母、店婆的勸說下,二人才重歸于好。這樣的結局引人思考:男女主人公都有錯,也都沒有大的過錯。陳時中不是始亂終棄,不是見異思遷,如他辯解所說:“婚約終歸是父母之命。”“而我遇見你,真的是一見鐘情。”這一觀念好像有些“現代”,但古人的情感與此也是相通的。《西廂記》中的莺莺也有婚約在先,但從古至今人們都贊賞莺莺與張生的結合。王慧蘭經過一番糾結也覺應和好如初。在一場小風波中表現了一對青年男女的真情,所以它給觀衆留下的是美好和溫馨。
新穎風格的形成是劇本文學與舞台演出和諧統一的結果。導演和演員以及音樂、舞美創作很好地把文學的詩意化為整個舞台演出的詩意。故事發生在不斷落雨的環境中,發生在店房和船上,使人物的心理能夠詩意地展開。一把雨傘更将那個時代男女之間的情感形象地展現。落雨增加了慧蘭行路的困難,也給了她依靠時中的理由。“一路上共對雨紛紛”“聽屋外夜雨去聲殘”,平添了他們内心的波瀾。“到此難眠夜雨時”,于是就有了互相的詢問和慧蘭對時中的試探。經過一番小風波後,慧蘭獨自上船,時中追上,但難于說出和解的話,此時“天地有情,風雨恰時來臨”。于是又有了對傘的推讓,使慧蘭又回憶起“一路同行共風雨,權稱夫妻有溫馨”,人物的情感有了螺旋式的上升。傘是莆仙戲傳統戲中的重要道具,傘功的表演極為豐富,《踏傘行》充分發揮了傘功表演的長處。一把傘将本來應該授受不親的兩個人連在一起,又随着拉傘、拾傘、踏傘等一系列動作,把兩個人時近時遠、若離若即、欲分又合等複雜情感表現得淋漓盡緻。小船限制了人物活動的空間,也起到放大他們心理活動空間的作用。最後一場“共渡”,時中追到慧蘭的船上,演員用戲劇動作表現出小船的颠簸,我們也仿佛感到人物心理的波動。
店婆和她的丈夫艄公兩個人物的出現也豐富了作品的風格。此二人不僅為劇情發展所必需,而且在美學上起到了對男女主人公映襯的作用。他們在感情上也曾出現過矛盾,但他們處理矛盾的方式直來直去,非常坦率。店婆沒有什麼高深的學問,但她講的“這世間有的事能試的,有些事試不得”“人一世不長,少計較”都富有人生哲理意味,把作者要說的話通俗地表達出來了。
《踏傘行》不同于傳統戲,所以顯得新穎,但它從劇本文學到表演,又充分吸收了傳統的營養,所以才内蘊豐厚,耐人尋味。莆仙戲的手、步、肩的表演都有特點,步法、手式都有很多種。筆者從那變化微妙、精緻細膩的手和腳的動作中,感受到了莆仙戲表演之美。一個古代的故事,經過當代藝術家的演繹,具有了當代觀衆喜愛的時代感,為古老的傳統文化增添了新的活水,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對傳統戲曲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僅應該增添新的故事,還應努力使劇種的風格更加豐富多彩。(安葵)
來源: 中國文化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