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有讀者私信,希望禦史能寫一寫清代官制方面的文章,尤其是關于“未入流”方面的内容。之前禦史寫了不少清代官制的文章,不過涉及“未入流”方面的内容較少,閑來無事,就以此為話題和大家一起探讨一番。
什麼叫未入流
在很多清代的影視作品中,經常會提到未入流這個詞,總體會讓人感覺未入流的官會有一種上不了台面的感覺。自隋唐以後,品級是象征官員身份高低的标志,它既是官員權利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權利的主要依據。
清代文官有“等内官”與“等外官”之分,等内官的品級自一品至九品,每品又有正、從之分,凡十八等。在九級十八品之外的所有官吏,則稱為未入流。也就說,凡列入未入流之官吏,沒有大小的區分,隻有分工不同。
實際上,在清代官場未入流者都不能稱為“官”,而要稱“吏”,未入流者在官場上的地位很低,被人瞧不起,所以有句俗話叫“未入流之小吏”。未入流者雖然不是等内官,卻也是朝廷的正式編制,比起各衙門中的胥吏、衙役地位又稍高,其子孫可以正常參加科舉考試。
清代有哪些官職屬于未入流
相對而言,京城各衙門中未入流者較少,比如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崇文門副使。通常情況下,凡六部中官銜帶“庫使、吏”一類的都屬未入流。
地方各級衙門中,屬于未入流的就很多了。而且行政等級越低的衙門未入流的官員人數也越多。總督、巡撫是地方最高軍政長官,不過這些封疆大吏基本上不會處理具體的政務,而是負責通省的大政方針。
清代的督撫衙門中,隻有總督、巡撫是正印官,此外不設佐貳官以及屬官。換言之,督撫衙門中屬于朝廷正式編制的僅有一人,剩下的都是督撫自掏腰包請來的衆多幕賓。
布政使、按察使衙門分别要處理民政、行政、司法等具體工作,所以這兩個衙門中分設了許多屬官。如布政使衙門中有經曆、照磨、理問、都事、庫大使、倉大使等,品級為從六品至從九品不等。按察使衙門也有經曆、照磨、司獄等屬官,品級也不等。
道員衙門中,因其署内的組織機構史料中記載不多,不過按《光緒會典事例》的記載,各省道員衙門均設典吏,多者達十餘人,少的也有二三人。此外還有庫大使(從九品)、倉大使(未入流)等。
知府以下的州縣衙門中未入流的職務多且人數衆。按照清代官制,州、縣衙門中普遍要設佐貳官和屬官。州之佐貳為州同、州判,縣之佐貳為縣丞。
在屬官的設置上,州、縣兩個衙門中的叫法也基本相同。比如吏目、巡檢,這兩個官職都為從九品。巡檢以下的則屬于未入流。
州、縣衙門中未入流的小吏包括驿丞,驿丞的職責主要是管理驿站,辦理郵遞與迎送官員諸事;閘官,主要負責水閘之啟閉事務;稅課司大使,主掌商稅征收諸事宜;河泊所官,主掌魚稅。
此外還有庫大使、倉大使、醫學典科(州縣之醫官)、典術(州縣之陰陽官,兼理星相)、僧正(管理僧人)、道正(管理道士)。
未入流者的任職标準
以上介紹的各種未入流職務,其任職并不需要通過吏部,都是由地方官府任命,并且大部分都是當地人,不需要像流内官那樣,要遵循回避制度。隻不過,和現在的政審一樣,這些人必須是身價清白,祖上三代沒有犯罪、拖欠賦稅的記錄,外加不是賤民。
未入流者不屬于官僚編制的範疇,但也不是說他們就沒有機會進入流内。同樣未入流也可通過正規的渠道升遷。以驿丞為例,如果升遷例升吏目、司獄、典吏,這些職務都屬于從九品。一旦升遷便吏部便會記錄在案,并參加朝廷三年一次舉行的大計考核,其後升遷之途與流内官同。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以未入流身份入仕者,一般都不會官居高位,能做到知縣級别已經十分難得。畢竟他們不是科班正途出身,在仕途上也不會有太大的作為。
我們通常所說的胥吏(州縣衙門中辦事的人員)、衙役身份地位最低,朝廷将這些人列入“賤民”之列。不僅沒有機會做官,其子孫後代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