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第十九屆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在長春農業博覽園召開。
“農,天下之大業也。”在今年的農博會上,中國吉林網注意到,緊扣“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本屆農博會上與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推動農村産業融合發展、持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等方面息息相關的展位在增加,受關注程度也在提高,一幅吉林鄉村振興發展的微縮畫卷已然展開。
科技助力,讓糧食生産能力不斷提高
在農博會科普大集上,各種種植、養殖技術類的書籍備受歡迎,不斷有農民朋友前來咨詢、領取,而新的種子、苗木,也備受關注。
“以前家裡種玉米,總覺得多用肥料自然就長得好,現在知道光靠這個也不行,還得相信科技手段,所以聽說農博會開了,我起大早就來了,為的就是看看能不能學點新技術。”在吉林農業大學的展位前,一位農安來的劉先生這樣說。
“你來農博會就對了,我們今年主要就是向農民朋友推薦新品種、新技術的。”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的楊偉光教授樂呵呵地接過話頭。他表示,這次他們帶來了兩個玉米新品種,這兩年已經在北方地區大面積推廣種植了,具有産量高、抗病強、适用性廣的特點,新品種對比老品種,能實現增産7.5%。“優良品種也必須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種植才能達到高産,比如種植密度、養分調控,都特别有講究。”楊偉光說,為了幫助農民朋友們真正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他們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服務指導措施,為種植新品種的農民朋友提供全過程的指導和幫助。
在采訪中,中國吉林網也了解到,最近幾年,我省糧食生産能力不斷提高的背後,不僅有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斷的努力和付出,更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持續落地。
像是黑土地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我省将保護性耕作作為黑土地保護首推重大技術,切實加大組織推動和政策扶持力度,落實黑土地保護試點縣11個,實施面積240萬畝。完成稭稈還田、少免耕、養分調控等技術面積170萬畝,實施黑土區稭稈還田标準化試點88.9萬畝,鹽堿地改良試驗65畝。
與此同時,我省加快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先行區創建,新認定省級先行區和創建單位6個,累計達到19個。開展化肥農藥減量行動。突出“兩河一湖”重點流域,制定化肥減量增效、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指導意見,建立化肥減量增效示範區420個,确保全年化肥農藥使用量繼續保持負增長。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健全完善玉米、果蔬、人參和水産養殖等11個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優選主導品種103個、主推技術41項。大力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完成玉米全産業鍊大數據平台立項審批,啟動升級農業機械化智慧雲平台項目。
三産融合,讓鄉村産業穩步發展
同樣還是在科普大集上,吉林省永吉縣雙河鎮大崴子村九隊東寶軟棗猕猴桃合作社負責人葛豔春的展位前,也是不斷有農民朋友駐足咨詢。
“我帶來的軟棗猕猴桃,是通過選擇野生優良品種進行培育的,現在非常成功,三年結果,而且産量逐年增加。”葛豔春說,軟棗猕猴桃是中高檔水果,去年批發價一斤也要15元,一畝地能收入幾萬元。因為對種植條件要求并不高,這一次,她也非常希望這個項目能得到更多農民朋友的認可,幫助大家實現增收。
軟棗猕猴桃隻是本屆農博會上向農民朋友展示推薦的衆多園藝項目之一,最近幾年,我省持續發展園藝特産業,積極推動規模園區發展建設。制定相關支持政策,重點支持規模園區建設、恢複閑置溫室産能。
如今,棚膜果蔬、食用菌、中藥材、花卉苗木……新興品種廣泛推廣、特産品牌建設日漸成熟、融合發展方興未艾。同時,園藝特産業還走出了與鄉村旅遊、休閑觀光、都市農業、農事體驗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發展采摘園、垂釣、餐飲、旅遊、休閑等樂民富民産業,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讓傳統農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為農業提質增效拓展出新的空間和想象力。
對症下藥,讓農民收入提上來
“我剛到永生村的時候,發現大家就種玉米,産量是很穩定,但收入增長空間有限。”榆樹市劉家鎮永生村第一書記李新功也來到農博會上,為自己村子的特色農産品代言。
他告訴中國吉林網,經過深入研究,他發現每個村子造成貧困的原因都不一樣,必須找到症結,“對症下藥”。為此,他首先為永生村謀劃了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建設旅遊特色小鎮的發展思路。同時,針對黑土地保護和有效利用,他也帶領村民對種植業進行結構調整,讓黑土地作物的産值和附加值能夠提高得更多。“在鞏固玉米種植機械化的同時,種植了一些‘紅姑娘’、蒲公英等産品,既能充分利用好黑土地的資源,開發一些附加值高的産品,也讓村民的收入增加了,錢袋子鼓了起來。”
在采訪中,中國吉林網也了解到,永生村的變化,其實是我省開展産業扶貧的一個縮影,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強化項目帶動、強化指導服務,今年上半年,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899元,增長6.3%,高出全國平均增速2.6個百分點。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王昕 文/攝 王禹/視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