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慶網?題:山城重慶的“上遊擔當”,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山城重慶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題:山城重慶的“上遊擔當”
新華社記者趙宇飛、姚雨璘
山城重慶,扼守着長江上遊生态屏障最後一道關口。其生态環境質量,不僅關系到全國35%的淡水資源涵養,更關系到長江中下遊3億多人的飲水安全。
重拳保護生态環境、探索“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确保群衆共享生态保護成果……重慶強化“上遊意識”,擔起“上遊責任”,充分展現“上遊擔當”。
重拳治污
珍稀動物“用腳投票”,無疑是一座山生态向好的重要佐證——最近,重慶缙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采集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瀕危物種“哈氏脆蛇蜥”活體。
缙雲山,全國罕有的位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區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素有重慶主城區“綠肺”之稱。
然而,村民們為求發展違建農家樂、侵占林地。“靠山吃山”的過度開發突破了生态紅線,“綠水青山”一度失色。
2018年6月,重慶啟動缙雲山保護區生态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拆除62萬平方米違法建築,栽種植物77.4萬株,動員520名群衆搬遷到保護區之外,複土複耕複綠42萬平方米。
“這些違章建築拆除後,我們把缙雲山的美景還給老百姓。”重慶北碚區委辦公室副主任穆利文說。
如今的缙雲山,青山如黛,綠水如鏡,鳥語花香。漫步其間,心曠神怡。
缙雲山的命運變遷,背後是重慶保護生态環境,堅決築牢長江上遊生态屏障的擔當。
重慶堅決打赢污染防治攻堅戰,已全面完成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10公裡範圍内廢棄露天礦山修複,劃定并嚴守生态保護紅線面積2.04萬平方公裡、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4.82%,完成生态保護紅線勘界定标試點……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為優,42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首次達100%,較2015年上升14.3個百分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33天,較2015年增加41天……
“環境權利不僅是一項重要的人權,也是享受和實現其他人權的前提條件。”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教授尚海明說,重慶的擔當,将保障長江中下遊人民享受良好的環境權利。
綠色轉型
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是時代為重慶出的一道必答題。
廣陽島,長江上遊第一大島嶼。初夏陽光下,竹林滴翠,白鹭紛飛。
這個面積約10平方公裡的江心島,曾被規劃超過300萬平方米的房地産開發量。山坡被削平,植被遭破壞,廣陽島成了滿目瘡痍的大工地。
重慶摒棄“大開發”的發展思維,下決心守護長江中心這一抹綠,将廣陽島定位為“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态島”。
2019年,全新的廣陽島片區總體規劃正式出爐。2020年8月,廣陽島生态修複一期工程如期完工,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廣陽島也開始回饋保護它的人們。優美的生态環境,吸引着人才、資金、技術加速聚集,科大訊飛等企業紛至沓來,其所在的重慶南岸區正因此崛起為智能産業高地。
生态優先,綠色發展。重慶,曾經的重工業基地,正走在這條新路上。
重慶深入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紫光“芯雲”産業城落地,京東方6代柔性顯示生産線加快建設,“芯屏器核網”全産業鍊日益壯大……
在三峽庫區重鎮萬州區,關閉一批重化工、電鍍、造紙等污染産業,拒絕不符合環保要求的投資項目50多億元,綠色照明、智能裝備等重點産業加速崛起……
曾是全國産煤百強縣的奉節縣,關掉煤礦,深挖千年詩詞文化積澱,打造文旅融合風景線,擦亮“中華詩城”名片……
人民共享
在缙雲山的黛湖上,55歲的文亮正劃着竹筏,打撈水中的樹葉。“每個月能掙1000多元,現在生态好,工作很輕松。”他說。
以前,文亮在山上圈地養羊,給自然保護區造成污染。後來他響應号召,實施生态搬遷。政府不僅給他解決了住房問題,也給他提供了工作崗位。
“保護生态和保障民生同時推進。”重慶北碚區委組織部部長章榕說,對自願進城落戶的村民進行一次性補償,自願易地搬遷的村民則在保護區外圍統一建房安置,并提供公益崗位,目前已幫助300多名搬遷村民就地就業安置。
生态保護成果由人民共享,群衆的生存權、發展權也得到更好的保障。
在地處重慶武隆區的仙女山旅遊度假區,田應瓊正在自家經營的“甲根農莊”忙着為遊客準備晚餐。
“以前我住在自然保護區裡一個叫倪家大院的地方。”田應瓊說,她後來為了保護生态環境搬遷到山下的集中安置點,在政府的培訓和貼息貸款等政策支持下開辦農家樂,如今年收入近20萬元。
仙女山旅遊度假區開發建設十餘年來,依托對原生态環境的保護利用,成功将一個面積不足0.3平方公裡、人口不足300人的貧困村,建設成為面積達13.6平方公裡的一座旅遊新城。
當地村民在政府的支持下,開辦農家樂、種植特色水果蔬菜,或到度假區内酒店、物業務工。統計數據顯示,度假區建設每年帶動當地及周邊8000餘人就業,農民累計增收4.5億元以上。
來源: 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