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5 13:36:28

從東漢末黃金起義始,到隋統一,是曆史上最混亂的一段曆史時期,近四百年的時間,各朝、各政權都有自己的印章制度,這自然也導緻了印制衰微的程度不斷加劇,但總算保留了漢印最重要的特征,仍以漢缪篆入印

這四百年間,與印章有直接關系的其他材料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造紙術發展,紙張普及,改變了傳統的書寫材料;由此又導緻印章使用方式的轉換。之前印章多用于封泥,之後多為蘸印色钤押。竹木簡論“根”,面積小,紙張論“張”,面積大,這導緻用秦漢确定的印式钤押方式呈現已不顯眼,再者陰文留下印色的面積多,容易玷污紙張,由此引起兩大變化:

1、印面變大;2、文字傳為朱文。

漢魏官印,大小均在2.3-2.5厘米見方之間,且一律用陰文,這個大小,便于佩帶,用陰文是封泥的需要;這段時期官印制度也有變化,因為印面變大,百官通用,促成了官吏不必佩印,官印統由官府保管。最有典型意義的是“天元皇太後玺”,如圖: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1

(天元皇太後玺實物)

印蛻如圖: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2

(天元皇太後玺印蛻)

我們看,字法仍然是漢印的缪篆,文字的筆畫方折平直,章法上也相對較為平和,這是漢印遺風,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字轉換成了陽文。但之後,到了隋代,這種情況就改變了: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3

(隋永興郡印實物)

印蛻如圖: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4

(永興郡印)

又比如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5

(廣納府印)

最大的改變是字法,隋印在字法上一改以往相襲沿用的缪篆,而均采用了難度更大一些,處理更困難一些的小篆。

這很難,因為要做的改變太多。要注意結體方面重視每個字的變化,同時為了達到布滿印面的效果,而有意放寬或壓扁字形,有時甚至改變了筆畫的走勢。雖然大原則仍然是平分每個字,在基本格調平穩的情況下,比較重視整體的靈活和美觀,其線條也以分布均勻為基本格調,小篆的大體勢下,有屈伸、俯仰、疏密的變化。

隋代的兩個皇帝名聲都不好,朝代也隻延續了38年,到了唐代初年,在印章制度方面發生的變化首先是蟠條印的出現,所謂的蟠條印,是采用焊接法制成的印章,其焊接方法是先将寬度和厚度各自相等的銅條裁截成段,文字依照小篆篆書的形式将銅條焊至印面上,因為是銅條,焊接時一般不作方折處理,線條形狀曲折環繞,所以稱為蟠條印。如圖: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6

(會稽縣印)

很明顯,就是一條一條焊上去的。

蟠條印是唐代官印特有的風格,但因為物理焊接的原因,印面上的文字多不合“六書”的原則,這是隋唐宋印的最大問題所在。其後,直到宋代,官印的發展,一則走入這種文字不規範,章法松散的印面,一則走入九疊印的極端工藝化(關于九疊印,我有專門的文章)。比如宋印的“平定縣印”: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7

(宋印:平定縣印)

印蛻如圖: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8

(平定縣印)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唐宋官印多被印界貶斥,但後世名家,漸漸從中挖掘出越來越多的可借鑒元素(比如浙派的丁敬,後面我們會說到)。

唐代印章還有新事物出現,一是齋館印,中國印章史上最早的齋館印是唐代丞相李泌的“端居室”印,後世的文人齋館之印,均發源于這方漢白文印式的齋館印,如圖: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9

(端居室)

二是鑒藏印,注意鑒藏印不是書畫用印,隻是收藏或鑒定者用來钤蓋在藏品上的印章。

鑒藏之風,始于唐太宗李世民,所以,最經典的鑒藏印不得不提他的鑒藏印“貞觀”,如圖: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10

(唐太宗的貞觀小印)

據徐浩《古迹記》裡稱:“太宗皇帝肇開帝業,大購圖書,寶于内府,锺繇、張芝、芝弟昶、王羲之父子書四百卷,及漢、魏、晉、宋、齊、梁雜迹三百卷,貞觀十三年十二月裝志部帙,以‘貞觀’字印印縫,命起居郎禇遂良排署如後。”

其後,唐玄宗也有“開元”鑒藏玺,這裡就不再羅列了。

到了宋代,鑒藏玺繼續發展,宋微宗趙佶是大書法家,也是大畫家,據《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裡收錄,他的鑒藏印有14方之多,最典型的是“宣和七玺”,如圖: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11

(“宣和”“宣和”)

兩方“宣和”;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12

(“政和”“政和”)

兩方“政和”;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13

(雙龍印)

又有兩方雙龍印,一方一圓;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14

(禦書)

還有葫蘆形印“禦書”。這位皇帝藝術家,對于印章史,貢獻也不小。比如還有那方著名的“内府圖書之印”的九疊印(這也是九疊印的代表作品):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15

(“内府圖書之印”)

宋代值得一提的人還有大書法家米芾,據說他一個人就有印章超過一百方以上,沙孟海先生在《印學史》中認為,米芾很可能是文人篆刻第一人,這個“第一人”的名頭争論很大,我們暫且放下,至少沙孟海先生認為文人篆刻不提米芾是不合适的。僅故宮藏的禇遂良摹本《蘭亭》,上面的米芾跋,他就連續用了“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芾”“米芾之印”“米芾”“祝融之後”這麼多印,如圖: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16

(米芾的長跋)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17

(米芾衆多的私印)

但不管米芾蓋再多的章,從李世民到米芾,從唐至宋,這些印章大多還隻是鑒藏印,其作用還是鑒定書畫作品真僞或确定所有權的印,這跟書畫作品本身沒有關系。也就是說,在這個漫長的曆史時期内,隻有鑒藏印,而沒有文人或書畫家的落款印,所以,你看,在那個時期,就算極著名的畫家如吳道子、書法家如歐陽詢,詩人如李白,詞人如蘇轼,大家畫畫,寫字,作詩詞都落款署名,卻并不蓋章。

蓋款章是後來的事兒。最早的落款印是楊凝式所書的《盧鴻草堂十志圖跋》钤蓋的“凝式”印,如圖: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18

(“凝式”)

落款印當然跟鑒藏印不一樣,落款印是蓋章者在本人創作的書畫作品上加蓋的印章。

落款印很重要,因為它間接催生了文人篆刻,因為文人要在自己的作品落款中使用印章,落款章不出色,對于文人本人來說,是極丢面子的事,因此,他們開始追求落款章的藝術性,并盡量講究它與書畫作品的統一協調。

又因為落款印可以盡情表達作者對自己書畫作品的情感、志趣等内容,使落款印逐步向閑章發展,由此出現了各種“詞語印”,印章的内容從此豐富了起來,既不受官印官職内容的限制,也不受所屬權内容(比如名章)的限制,同時也不受鑒藏印的語句限制(比如某某收藏,某某鑒定等),後又因篆刻材料石質印材料的發現,文人們自己開始動手刻印。

所以,在石料出現之前,所謂的篆刻并不是完整的篆刻藝術(因為文人不親手參與刻石),隻有到了材料也成熟後的元明時期,篆刻才日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篆刻也因此以獨立的面目走上了中國藝術的舞台。

所以,隋唐宋時期的印章史,很容易被後世印人忽略,但其間發生的重要事件也不少。所以,請大家不要忽略這段印章史,至少要注意以下幾條:

1、唐宋印的特征,入印文字是小篆,或印面松散,或為疊篆勻滿印;

2、蟠條印的來曆;

3、鑒藏印的發展。

4、文人篆刻的萌生從宋末開始。

本周的十方漢印臨本如下,請大家在學習篆刻史的同時,一定堅持臨摹漢印。

61.大将長史(2.3厘米X2.2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19

(大将長史)

跟上一方一樣,大字和史字似乎占印面小了,而将字與長字似乎占印面大了。這也是西漢印裡滿白效果白文印的代表,注意留意與東漢印的區别。比如,它的筆畫并不方正,并沒有把印面空間全部塞滿……

62.宜春禁丞(2.4厘米X2.4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20

(宜春禁丞)

讀的順序是橫向自右至左(有秦印風)。這方印有争議,有學者認為這是秦印,也有學者認為是西漢官印,漢初受秦官印影響,有田字界格。注意字的隸勢,如禁字下部兩個斜筆。

63.彭城丞印(2.5厘米X2.5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21

(彭城丞印)

也是有争議的一方印,有人稱之為秦印,也有人稱之為西漢官印,田字格仍在。印字末尾的小尾巴很強。丞字左右兩隻小手,還取對稱勢,但右邊外斜筆較長補右部字形空。

64.關内侯印(2.4厘米X2.4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22

(關内侯印)

也是西漢官印,字仍然有隸勢,篆書漸趨方折,田字格消失。印字小尾巴仍在。

65.軍曲侯印(2.3厘米X2.3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23

(軍曲侯印)

西漢官印。十字界格不在,但隐約仍起規劃格局的作用。印字末尾小尾消失。字形仍有圓勢。印章的圓可用工藝磨的手段實現。

66.琅邪尉丞(2.2厘米X2.2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24

(琅邪尉丞)

西漢官印。字形方中帶圓。線條末尾皆取圓勢。十字界格漸失。外部印形仍可以工藝形式做印。

67.新鄭邑長(2.2厘米X2.2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25

(新鄭邑長)

西漢官印,注意邑字的末尾小尾巴與原來印字的相同處。空間漸趨填滿,十字界格消失近于沒有。但章法上還是各占地盤。

68.靈右尉印(2.3厘米X2.3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26

(靈右尉印)

西漢官印,印面漸滿,十字界格消失。印字末尾小尾巴仍在。各占地盤勢有削弱狀,靈字字形複雜,多占去了一線。

69.棘陽縣宰印(2.4厘米X2.4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27

(棘陽縣宰印)

新莽官印。典型的5字印,印字拆成上下兩部分,占兩字地位。注意刻新莽官印,有小篆結體,字形稍瘦長,符合黃金比率。

70.故且蘭徒丞(2.3厘米X2.3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門這一段印章史)28

(故且蘭徒丞)

新莽官印,仍是五字印,丞字拉長,占兩字地位。注意丞這個字在拉長過程中的結體是上緊下松的(這是小篆的特征,我們在實際寫印稿時,可以用到)。

(【零基礎學篆刻】之12,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