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門框
近來的日記是懶的,慣常用一首說不清算不算詩歌的東西,再加一段按語,來充抵。按語的作用無非是湊夠三百個漢字,而之所以要湊夠,是為了能在某平台标記“原創”。當然在我的理解,所謂“原創”,隻是區别于“轉載”。以前習慣發朋友圈的時候,曾經被人随口問,轉發的?多少有點不舒服,或許當時也有點清高的意思。而現在呢?多少也有點,但更重要的是做個區别的标識。在這件事上,還是固執地以為該這樣,即使并不如以前重要。當然現在也不怎麼混朋友圈了。剛才随手翻了翻,整個八月隻發了一個,還是轉發。八月之前的幾個月,就已經刻意的限制了,再往之前,某些月份是極多的,甚至發二十天左右。
之所以不斷地降低,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時常被反饋看不懂,朋友圈的諸位,基本可以理解成我現實生活的構成,每當他們如此說的時候,我多少有點尴尬,當然他們可能像這麼說:你寫的太好了,但是我看不懂。起初我有點盲目地相信字面意思,然後沾沾自喜,而越到最近,我變得越沒那麼自信,“看不懂”難道沒有可能是表達問題?而實際上我也常被表達問題困擾,有一度幻想表達得深刻,就是金句頻出的那種,口吐珠玑,當然醒悟過來那是蠢,已經是好些年之後了——也幸虧醒了,否則也就成了個雞湯愛好者,笑。後來呢,特别是現在,則糾結于表達的準确:道理都是那麼個道理,但怎樣說的清楚并且有趣呢?
我承認在生活中,自己更趨近于“講道理愛好者”,特别是遇見了類似于“烏合之衆”的觀點之時,也就是說心裡老有種莫名其妙的傳道解惑的人設,見不慣人雲亦雲的,即使在經曆了社會多年的毒打之後,依然初心難改。笑。雖然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但前面一段裡講表達的準确,倒并非隻指道理,更可能随着年紀大了,越來越與道理無關了:畢竟誰都吃鹽、過橋,誰還能不明白幾個道理啊?就你懂?呃,所以,我的意思更主要就是指“表達的準确”本身,比如小說裡的人物該說什麼樣的話語,比如此刻的情緒該用怎樣的句子才妥帖?所以我現在的問題是怎樣說,而不是說什麼的問題。
除此之外的另一個原因則是:不想打擾到别人。朋友圈雖然屬于網絡,但從其成員而言,多半都是跟自己的生活有所聯系的,比如同事。而并非來自興趣的組合,加上生活本來不易,每個人早已形成各自固執的見解,因此倘若某人不管不顧随意發言,可能會引起别人的不适(并非單純的不同意)——畢竟嘛,在看朋友圈打發無聊成為習慣的今天,誰希望自己的朋友圈裡有個杠精的存在呢?看吧?可能膈應到自己;不看吧?這順手就點了。所以,我覺得為了自己過嘴瘾而不小心膈應到别人總不是什麼好事,并且…萬一…遇見那種比自己還較真的家夥呢?第二天一上班在辦公室裡當着衆生的面來半句:你,哦……!畢竟擡頭不見低頭見的,這是何苦呢?所以還是換個沒啥熟人的地方繼續胡說八道吧!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