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和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和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3 06:52:48

和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者:浙江師範大學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張法,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和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和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和實生物)1

和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浙江師範大學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張法

和,是中國文化的基本思想。宇宙演化,萬物生長,講究“和實生物”;大千世界,萬物并行,提倡“和而不同”;人以群分,交流互動,最好“以和為貴”,審美領域,文藝創造,追求“以和為美”……和的思想核心是什麼,與和的思想的起源相關。《說文》釋“和”曰:“相應也,從口禾聲。”和的詞義是“相應”,即宇宙中的應和法則;詞的來源是口與禾。從甲骨文看,最先是禾。“禾”主要有兩型。一是,呈一株粟的根、莖、葉、穗全貌,二是,在全貌的基礎上還把最後的結果穗突顯了出來。禾用為莊稼總名,南方之稻和北方之黍都包括在其中。中國曆史從文獻上看最早的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神農氏作為遠古的符号,蓋應是中國農業文化經過數千年(約12000年前至8000年前)演進後進入興旺時期而産生出來的。從時間上講,南方之稻先于北方之粟,因此,起源于南方又由南而北的炎帝成為最後一代的神農,作為神農之子的“柱”則成為土地之神。後來有炎黃之戰,黃帝成為勝利的一方,不但成為天帝,而且也成農業發明者,而與黃帝有關聯的稷,取代柱,成為具有神農内容的土地神。神農、炎帝、黃帝、柱、稷,不妨看成中國農業于約8000年前四處勃興演進到4000年前夏王朝建立這一燦爛時期東西南北各地農業族群的總體概括和符号表征。夏禹,成為最大的社神。把“土”神化按“中”的方式加上“示”即為“社”。在由神農、炎帝、黃帝、柱、稷、禹為代表的社神觀念的演進中,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呢?就是——和。從神農所象征的農業,以及由農業而來之和,把其之前的用燧人來象征的發明火以來的思想演進與用伏羲來象征的發明儀式以來的思想演進,在農業實踐中進行了新的提升。從神農到夏禹,又以農業實踐為基礎聯系文化整體對和的思想進行了系統的總結。這從金文的和字可以看出來。且從金文和的三形看:,第一形從禾,第二、三字從木。《說文》禾有兩義,一為莊稼本義,二是作為觀念的“木”。從燧人氏的鑽木取火,木就與觀念相連。烈山氏的火耕與炎帝的火德,是這一觀念的深化,伏羲氏在木型中杆下仰觀俯察而成八卦的思考,是木與宇宙觀念相聯的演進。先秦文獻附在伏羲氏上的内容,是圍繞着天-北極的中而形成的整個宇宙圖式,這一宇宙圖式在《易緯·通卦驗》也被歸入燧人氏,當然更重要的是伏羲作為文化符号不但與漁獵、采集、畜牧有關,而且由之而進入到農業時代。可以說,伏羲的“仰則觀象于天”把農業之前和農業之後的曆史關聯起來形成一個中國遠古天象演進的整體。伏羲傳說在中國古代的西北、東方、南方的廣泛存在,以及與伏羲相關女娲傳說在伏羲傳說地域内外的廣泛存在,可以看成中國天道在遠古的演進,中國遠古的天道,從《尚書》中《堯典》裡二至二分的四大節氣和《洪範》中一年分水火木金土五季,到《夏小正》和《詩經·七月》的十月曆,到《逸周書·時訓解》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和《管子·幼官》的三十節氣,到《呂氏春秋·十二月紀》《禮記·月令》《淮南子·時則訓》的十二月體系,農業生長之禾與天道運行之和緊密關聯起來。由禾而來的和,内蘊三大内容:第一,和是多樣性的統一。農作物成長,是種子、土地、天氣、人力多方面的合力方有好的結果。這是一個強調空間組合的定義。單一因素相加隻有“同”,多種因素巧配方成“和”,這就是《國語·晉語》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第二,和是得時而中。莊稼生長,天時影響最大,在生長期間的主要時點,都逢适宜其生長的氣候,如《說文》釋“禾”所講:“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而中,故謂之禾。”強調的是時間組合,作物生長中,得到主要因素最好配合,“時”是重要時點,“中”是與目标相合。第三,和是虛實相生。農作物要生得好,與整個宇宙相關,在空間性因素組合裡、時間性的行進中,既有人可把握的可确定的實的一面,又有人難把握的不确定的虛的一面,那不能把握的虛正好與可以把握的實相合,一定有好收成。由農業實踐之禾而總結出來的“和”的三點,進一步體系化,就是中國的陰陽五行思想。木、火、土、金、水,既是五種基本物質,宇宙萬物都可以歸結為五行;還是宇宙萬物所居的空間方位,各種空間都可以歸為東、西、南、北、中;又是宇宙萬物在時間中的運行,春、夏、長夏、秋、冬。在宇宙之中,物質、空間、時間在形成具體時空中的事物時,都有實的一面和虛的一面,陰陽五行可畫出各種圖式,可以多面地展收,無限地伸縮。中國之和的虛實之韻,在這時呈現。總之,陰陽五行之和,内蘊着前面講中國之和的三點内容。

從遠古以來對農業實踐之禾進行和的總結,是在原始儀式(禮)中進行的,儀式中最重要因素有行禮之地、人、食、樂。行禮之地舉行的農業儀式,還可以從後來的先農壇和皇帝在規定時所舉行的初耕禮中有所透露。這是古禮分化後的情景,遠古之時,各種功能之禮是統一的,對農業之禾在儀式中的思想總結和演練,也擴展到禮的其他方面,在中國思想的形成中,由禾而來的和的思想,同時也在飲食之和、音樂之和、政治之和這三個方面體現出來。

飲食之和的語言體現是:盉。盉由兩部分組成:禾和皿。這裡,禾是糧食的總稱,皿是食器的總稱。禾加皿,意味着禾之食經過食器之皿,由生變成熟,而且不僅是由生變熟,還要變成味之最美者,這就需要禾加皿而産生的新質,《說文》釋盉:“調味也。”食在皿中經過調味而達到最好的美味,方謂之盉。盉何以聲和而不為其他讀音,關鍵在于,達到了飲食之盉即達到了文化之和,而且文化之和最主要就是由飲食之盉來體現的。盉=和。盉是禾經過皿而來,生長出三個方面,第一,一種獨特的飲食體系,中國後來名揚天下的八大菜系蓋源于此。第二,一種獨特的食器體系,中國遠古彩陶和夏商周的青銅器的輝煌蓋由于此。第三,一種獨特的觀念體系,中國遠古的儀式的緣起,就與飲食相關,《禮記·禮運》講“凡禮之初,始諸飲食”。随着儀式由中杆到壇台到祖廟到宮殿的演進,飲食之盉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表達上,也彙入了文化之和的思想體系之中。

音樂之和的語言體現是:龢。《說文》講龢是“從龠禾聲。”龠是什麼樂器,從漢代到今人都衆說紛纭。從邏輯上講,遠古儀式之樂,最初以打擊樂為主,從磬到鼓,然後以管弦樂為主,琴和龠開始重要,二者皆與音樂宇宙相連。因此,龠不僅是一種與音相關的具體管樂,比如籥,而是與侖相關的求律之器。約8000年前左百的舞陽骨管,陳其射說,“已經具備了十二平均律因素”。劉正國認為應命名為骨龠。當龠作為求律之樂的詞義用時,從器形講的管樂器就用具體的籥來表達。當龠成為律準時,在音樂上曾有最高的地位。陳旸《樂書》講:“龠為衆樂之先”,朱載堉《律呂精義》說:“籥者,七聲之主宰,八音之領袖,十二律呂之本源,度量權衡之所由出者。”都是這一地位的反映。當龠的求律達到應有的深度,音樂之和與農業之禾、飲食之盉,有了普遍性的相通時,由管龠而來之龠就成為具有音樂普遍意義之龢。當禾、盉、龢彙入更為廣大的文化普遍之和時,農作物之禾、飲食之盉、音樂之龢就都用和,從而禾、盉、龢或降為具體之物,或廢止不用。

在遠古儀式中,與飲食與音樂一道達到和的觀念的還有儀式中人的服飾。這裡,人對自然身體進行文化的改造,最初是在裸身上進行刻畫之“文”和用獸皮鳥羽進行飾身之“彣”,無論是文還是彣的身體,圖案和色彩合一的“色”的規律成為重要因素。身體之文進一步演進為朝廷冕服。《後漢書·輿服志》講遠古聖人“觀翟之文、榮華之色,始作五彩,成以為服。”《周易·系辭下》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這段話講了三層意思:一是從色的規律,即“物一不文”和“五色成文”的原理,講和是多樣性的統一;二是色之和來自宇宙整體運行之和,内蘊“得時之中”和“虛實之和”在其中;三是朝廷冕服的色之和與社會治理的等級之和緊密相關。前兩點是從色的方面豐富了由農業之禾而來的和的思想,第三點,則用政治社會之和擴大和完善以前的和的思想。在這一點上強調了和是以中為核心的等級制為前提的。正是宇宙之和來自于北辰為中心的氣化運行,政治之和來自以朝廷為中心的政治運作。有了這一點,中國文化之和形成了思想體系。宇宙之和從北辰之中發出,如《左傳·昭公元年》講了由北極-極星-北鬥為中心而展開的運轉:“天有六氣(陰、陽、風、雨、晦、明),降生五味(酸、苦、甘、辛、鹹),發為五色(青、赤、黃、白、黑),征為五聲(角、徵、宮、商、羽)。”《禮記·禮運》講了宇宙之和的運行:“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五聲、五色、五味,演為宇宙萬事萬物的和諧運轉。天下的政治之和由朝廷之中發出,在君臣、父子、夫婦的三綱中達到華夏社會的等級之和;進而在華夏四夷八荒的天下時空裡,獲得華夏與諸夷的文化等級之和。在中國文化中,多樣統一,得時之中,虛實相和,等級成和,成為宇宙和社會的規律,人要體會這一規律,投身到宇宙和社會的和諧運轉中去。金文以及隸楷的和字,都有“口”,這口,既是人與宇宙之氣互動的呼吸之口,與世界進行能量交換的進食之口,又是人表達思想、言說、規劃世界之口,發布政令、召策、會盟等政治方式之口。這口由遠古族群的巫之口演進到統一王朝的王之口,其與和的思想的緊密關聯,《國語·周語上》用“味以行氣,氣以充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講了領導者由味到氣到志到言到令的味和而心和而政和的邏輯關系。這裡“味”為舉例言之。按其理,同樣可從冕服之色之和與禮樂之聲之和進行由此及彼、由點到面的展開。

總之,中國文化之和,包含四大要點,一是“不同而和”,二是“得時之中”,三是“虛實之和”,四是等級之和。第一點與西方的和諧思想約同,其餘三點皆不同。約同之中,應悟其異;不同之中,“虛實之和”最為要緊,“等級之和”最堪深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