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治病的小竅門?小 編 導 讀 在臨床遣方用藥中,不少醫生偏愛小方,覺小方藥味少、用量小,用之簡便,而往往忽略大方大方藥味多、用量大,其配伍略顯複雜,給人一種難以掌握之感殊不知,許多大方用起來也很方便,且療效極佳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個經典大方——防風通聖散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防病治病的小竅門?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小 編 導 讀
在臨床遣方用藥中,不少醫生偏愛小方,覺小方藥味少、用量小,用之簡便,而往往忽略大方。大方藥味多、用量大,其配伍略顯複雜,給人一種難以掌握之感。殊不知,許多大方用起來也很方便,且療效極佳。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個經典大方——防風通聖散。
防風通聖散是治熱之方
防風通聖散方出自劉完素的《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原方如下:“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樸硝是者)以上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術、栀子各一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涎漱,加半夏半兩,姜制。”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此方為每服一兩,荊芥為荊芥穗,且白術、栀子、荊芥穗用量為各二錢半。
防風通聖散不計藥引生姜,共17味藥,在古方中可謂大方、複方。
該方出自《黃帝素問宣明論方》之“卷三·風門”,且方名中有“防風”二字,常理推測,組方應當以治風藥為主。然原方中的祛風藥僅有防風、薄荷、麻黃、荊芥,所占比例極少,四藥總量竟不及甘草用量。
為什麼?《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在“諸風總論”中指出:“夫風熱怫郁,風大,生于熱,以熱為本,而風為标,言風者,即風熱病也。”《素問玄機原病式》中也指出:“凡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也。俗雲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可見,劉完素在此處所指的風,是指風熱,是以熱為本,風為标。也就是說,防風通聖散在劉完素筆下是一張治風之方,而實際上是一張治熱之方。
防風通聖散用于表裡三焦俱實者
吳昆在《醫方考》中對本方的方解較為精彩:“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洩;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巅頂者,得之由鼻而洩;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洩;滑石、栀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渎者,得之由溺而洩。風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術,又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氏長于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
上下、表裡分消,氣血、三焦同治,充分體現了劉完素治熱“不使少有怫郁”(王好古語)的組方用藥特點。正如王旭高在《退思集類方歌注》中所言:“此為表裡、氣血、三焦通治之劑。”
由于方中使用了當歸、芍藥、白術等藥,古人認為本方瀉中寓補,瀉而不傷正。如喻嘉言在《醫門法律》中指出:“此方乃表裡通治之輕劑,用川芎、當歸、芍藥、白術以和血益脾。所以汗不傷表,下不傷裡,可多服也。”實際上,方中當歸、芍藥、白術用量較小,川芎、當歸、芍藥僅起和血之用,白術有健脾之功,與人參、黃芪、熟地黃、白芍等護正之功自然有别。在大隊清瀉藥中,是不可能做到“汗不傷表,下不傷裡”的。證之臨床,本方的适應證往往為體壯熱實者。至于是否可“多服”、是否為“重劑”,主要取決于用量。
防風通聖散可“防風”?
民間有一句俗語:“有病無病,防風通聖。”說明防風通聖散用途廣泛,既可治病,又可防病。部分地方有一習俗:春季天氣轉熱時服防風通聖散,則當年不易得“火”病。
防風通聖散有“防風”之功,可用于預防中風。如《仁齋直指方論》中指出:“夫聖人治未病之病,知未來之疾,此甚良也。其中風者,必有先兆之證: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者,此先兆也,三年内必有大風之至。經雲:急則治其标,緩則治其本。宜調其營衛,先服八風散、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為效。宜常服加減防風通聖散預防其病,則風疾不作而獲其安矣。”
應該說,防風通聖散具有通暢表裡氣血之功,氣血和暢,身體自然康健。基于這一點,防風通聖散确有防病之功。但用其防病的前提是,服藥者必須元氣不虧,身體壯實,平素腠理閉密且腑氣不暢者。倘若誤用于元氣不足之人或表氣不密易汗者,或裡氣虛寒便溏者,不僅不能防病,甚至足以加病。
案中品讀防風通聖散
《謝映廬醫案》中載有一則非常精彩的防風通聖散案例:“姜德華之子,二歲。潮熱不退,胸緊氣促。諸醫用盡柴、前、陳、半、枳、桔、芩、連之屬,毫無一效。遂爾手足抽掣,角弓反張,煩擾啼哭,夜間尤甚。燈火湯藥,雜投無數,皆言已成驚風必死之症。德華來寓邀治。視其體肥面白,唇焦齒燥,舌苔灰白,粘涎滿布,舌尖略有紅刺,胸緊氣促,七竅幹燥,小水短赤,大便通而不燥,潮熱異常,四肢指尖微冷。細詳此症,乃風、熱、痰三字合為病也。覽前醫之藥頗是,何故更加抽掣反張也,此中宜急講矣。夫醫隻執迷清火化痰之方,而不知有下痰瀉熱之法。蓋柴胡發散,而于驅風無益。陳、半、枳、桔,雖稱化痰,今施風熱之證,豈非愈燥痰涎乎。芩、連隻能清火,卻無瀉熱磨刮之功。延纏日久,風無出路,痰愈膠粘,而熱愈甚。小兒筋骨柔脆,身中風熱既久,津液必然受灼,機關愈阻,經絡如焚,安得不為抽掣反張耶。考古惟防風通聖散正為分清表裡,兼能驅風瀉熱,使風仍從外解,熱從下出,其痰不治自除,其風不截自止。定見如是,直許可治。姑與通聖散,開水調灌,大解一次,其哭稍定,反張略止。随進通聖散,方除麻黃、白術,加蒌仁、槟榔,二劑,遂下膠痰數塊如雞子大,粘結腥臭異常,乃身中津液痰涎,愈蒸愈結之物也。病随藥愈,衆稱神治。此症小兒頗多,皆由在表失表,在裡失裡,延纏多日,遂成此候。醫者病家多執牛黃、蘇合、抱龍等丸,外用燈火亂燒,概不知此取用。餘治斯疾,頗有所悟。今錄之,可為小兒另開生門之法。”
小兒外感病,大便秘結而舌紅苔燥者治療最易,往往一瀉而愈。而當醫者獲知“大便通而不燥”時,往往會舍棄瀉下一法。而本案之治愈,全賴瀉下,瀉下“膠痰數塊如雞子大,粘結腥臭異常”,這是病愈的關鍵。
讀本案,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确:防風通聖散發表清裡,發表必用辛溫,是不可以用柴胡類辛涼藥取代的;清裡必用瀉下,是不可以用單純清熱取代的。
防風通聖散雖為大方,初看繁雜,但其配伍精準,用好此方,可解數病。
由于篇幅限制,内容有所删減,書中還有更多關于防風通聖散的論述。
《 高建忠讀方與用方 》
方以載醫。
無論是《内經》的理,還是《神農本草經》的藥,往往都是通過“方”體現于臨床中。
無論是仲景的外感學說,還是東垣的内傷學說,也必須通過方以載法,通過方以臨證。
源遠流長的中醫學,亘古不絕的是方,是方道,是方證。
本書是高建忠繼《讀方思考與用方體會》後的又一本寫作方劑(證)的著作,是作者基于臨床、基于實用對方劑(證)的解讀,是作者所倡導并身體力行的“讀書—臨證—思考”的又一總結。(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内容選自《高建忠讀方與用方》(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高建忠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