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在古代是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埙起源于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産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制作,用以誘捕獵物。後随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并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最初埙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制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制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埙經曆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
陶埙在八音中是屬土音,最早文獻記載始于《詩經》“如埙如篪”,還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詩句。在周代奴隸制社會已相當流行,秦漢以後用于曆代宮廷雅樂。中國有很多曆史悠久的樂器,按科學的觀點,埙應當是原始先民們在長期生産勞動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樂器。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由于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擲向獵物時,空氣流穿過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古代先民制作樂器的靈感,早期的埙就是這樣産生的。
埙體的外觀式樣曆史流傳下來的也很多:唐三彩陶埙,紅陶刻花埙,怪獸埙,人面埙,繪龍埙……最原始的埙沒有音孔隻有吹孔,随着社會的進步和演奏的需求,埙的音孔漸漸增多了。按音孔來分,從無音孔到有音孔,從一孔到二孔、三孔、五孔,古代已經有六孔埙,清代宮廷雲龍埙即是六孔埙。現代普遍流行八孔埙和九孔埙。
埙所發出的自然而和諧的樂音,能代表典雅高貴的情緒和雍容的氣度。所以古代的聖人們是十分器重這種樂器的。曾一度失傳最早的埙制作簡單,僅能吹出一個音。後期的陶埙有幾個音孔,到了殷代發展為五音孔,能奏出完整的七聲音階。六孔埙産生于漢代,并一直延續了幾千年。
埙以它那特有的神韻,獨占八音之土,曾在普通百姓中廣為流傳,也是宮廷樂隊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合奏或獨奏。然而到清朝末年,人們除了在欣賞宮廷雅樂時還可偶或一聞埙樂外,幾乎不記得還有埙這樣一種樂器了。到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埙樂幾絕于耳。
1993年,中國第一位民族管樂碩士劉寬忍與當代作家賈平凹出版了《廢都》的埙樂專輯。這次音樂家與作家的聯袂,讓更多的人首次通過文學作品熟悉了埙,了解了埙,影響頗為深遠。同樣也在1993年,笛箫制作大師張榮華在埙的研究與制作方面獲得了巨大成功。他在前人九孔陶埙的基礎上采用全新的技術,改進工藝,優選材料,進行科學配方,制出的埙在音域、音色、音量及音準等方面,均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新型工藝埙吹奏省力,外觀精美,有皇家之大氣,其音質純正,音色美麗,音域寬,音量大,可奏出完整而準确的12平均律,且靈敏度高,在樂隊中演奏可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埙,表面上看很普通,但它放射出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透射出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與華夏文明的精髓,所以埙的未來發展是不可估量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