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人生格言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人生格言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27 17:30:39

人生格言千裡之行始于足下?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方铎,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人生格言千裡之行始于足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人生格言千裡之行始于足下(行之力則知愈進)1

人生格言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方铎

南宋理學家張栻在《論語解·序》中這樣闡述知和行的辯證關系,“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踐越多,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深刻;認識越深刻,就越能指導實踐發展。人們往往根據最初的認識和理解展開行動,而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知識不斷豐富、逐步深化,又反過來讓行動變得更高效、更有方向,這就是知與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

知行關系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主題。據《左傳·昭公十年》記載,鄭國大夫子皮對子羽說:“非知之實難,将在行之。”《荀子》有雲:“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貞觀政要·慎終》寫道:“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這些論述主要着眼知行“難易”之辯。宋明時期,理學各派對“知行”進行深入探讨,形成系統的知行理論。在張栻看來,知與行是一個不斷深化、發展的過程,他一方面重視踐履,提出“學貴力行”;另一方面也重視緻知,否定“隻務踐履”之偏,認為“須是緻知力行互相發明始得”。

知之深能促行。戰國亂世,秦國偏居西陲,因順應時勢、采取正确的變法策略,最終戰勝六國,完成統一大業。而本有實力與秦國争雄的趙國,卻任命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長平之戰緻40萬趙軍全軍覆沒,趙國自此一蹶不振直至滅亡。《中庸》裡寫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識須經過審視、發問、思考、判斷,提煉出“真知”,才能有效指導具體行動。當前,有人調侃,“聽過很多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有人收藏了很多文章,把“收集”當作“擁有”,然而沒有經過成熟思考和内化,沒有付出“緻知”的努力,認知隻能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于己并無多少增益,更談不上指導實踐。

行之力可益知。晚清名臣左宗棠這樣總結自己的人生體驗:“事無大小,均有一當然之理,即事窮理,何處非學?”“果能日日留心,則一日有一日之長進;事事留心,則一事有一事之長進。由此累積,何患學業才識不能及人?”左宗棠努力在事上學習、總結,不斷深化認識,因而行軍作戰頗有建樹。這也啟示我們,行事下足功夫,才能把握事物内在規律、獲得真知。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下田耕作、研究稻種,最終用一顆種子改變世界;鐘南山在最危急的時刻奔赴疫情“震中”,通過實地研判提煉形成防控策略、疾病診治等重要建議;“天眼”之父南仁東在西南大山的荊棘荒野裡跋涉追尋,花費12年找到安置“天眼”的最佳地貌……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摸着石頭過河”到“滿懷信心大步走”,實踐不斷出新,理論日趨成熟,背後離不開先鋒人物的忘我付出,也離不開各行各業普通人的艱苦力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我們必須始終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朝着知行合一的方向不斷努力。無論何時何地,隻有堅持邊學習、邊調研、邊工作、邊總結,使得認識由粗到精,實踐由淺入深,不斷循環往複,才能提高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的精彩篇章。(方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