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半生半熟宣紙為什麼還會浸紙

半生半熟宣紙為什麼還會浸紙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0:35:28

新保利大廈《曠代風華》展覽所陳列的皆系遼甯省博物館所藏國家一、二級書畫文物。年代最久的是初唐歐陽詢的《夢奠貼》。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新的問題和認識不時湧現。

以前我們曾屢次探讨過書畫技法受到作品本體材料影響的問題,在具體談紙本工藝時,隻是強調了生熟分類的問題。由于熟紙表面有膠礬附着,而生紙沒有。因此,在筆墨中水分比例較多的時候,筆墨落于生宣紙極易洇散,落于熟宣紙則不會洇散。而看過唐張旭《古詩四帖》後,又得到了新的認識。原以為至少在以明代徐渭為代表的大寫意畫派興起之前,無論書畫都普遍是在熟紙上進行,尤其是書寫用紙更是要使用熟紙,以利于書寫的要求。

半生半熟宣紙為什麼還會浸紙(真的是宣紙的生與熟)1

半生半熟宣紙為什麼還會浸紙(真的是宣紙的生與熟)2

陸遊 《自書詩卷》

半生半熟宣紙為什麼還會浸紙(真的是宣紙的生與熟)3

鮮于樞書 《王安石詩卷》

而唐寅的《落花詩冊》雖寫于明代,較于前面所舉淡墨作品例子的時代晚,但是由于是用濃墨書寫,紙表墨迹已經脫落黵卷。這也提醒了書畫收藏者在保存和裝裱這些作品時要格外小心, 以免破壞文物原貌。在看過張旭《古詩四帖》後,好奇之心頓生。原因是此件作品不是寫在熟紙上的,筆墨落于熟紙還是生紙是有明顯區别的,特别是通過細小的筆道,牽絲連帶之處即可比 對出它們的不同。雖未使用熟紙,《古詩四帖》的筆墨線條也未顯示出洇散的痕迹,這當然與行筆速度較快有關,但是紙張本身的作用也不可忽視。仔細觀察,便能感覺到《古詩四帖》的用紙有些和我們今天常用的元書紙類似。

半生半熟宣紙為什麼還會浸紙(真的是宣紙的生與熟)4

唐寅的《落花詩冊》

元書紙表面并無膠礬附着,在上面行筆也沒有像在熟紙上行筆那樣光滑的感覺。那麼在這類紙上落墨也不易洇散是為什麼?看來應該把書畫用紙在生熟分類的基礎上再劃分一下,具體說是要把生紙再劃分一下,即可解答為什麼有些生紙不洇的問題了。筆墨落于生紙是否易洇決定于紙張纖維的質量和結構。

半生半熟宣紙為什麼還會浸紙(真的是宣紙的生與熟)5

未經膠礬附着的生紙應該有平面纖維結構和立體纖維結構之分。像《古詩四帖》的用紙和元書紙就屬于立體纖維結構的紙張,本次展出的文徵明《山水圖卷》可能也是此類用紙。它們的纖維質量比較蓬松,以至在紙張平面結構之外形成了看上去毛茸茸的第三維度,使得筆墨中的很多水分在落實于紙的平面纖維之前,就被這些毛茸茸的立向纖維吸收了。這些細毛纖維很像人體表面的汗毛,而且有幫助水分揮發的作用。因此,使用同樣濃度的水墨,隻具有平面纖維結構的生紙由于缺少立向纖維的吸附,就會比立體纖維結構的紙張容易洇散。

半生半熟宣紙為什麼還會浸紙(真的是宣紙的生與熟)6

半生半熟宣紙為什麼還會浸紙(真的是宣紙的生與熟)7

還有一類生紙,表面雖沒有立向的茸毛,但表面的肌理卻是高低起伏。這類紙對于水墨的洇散程度介于平面纖維結構生紙與立體纖維結構生紙之間,也具備快筆則澀、 慢筆則洇的效果特性。

中國書法繪畫創作者對紙張的分析,歸根結底是落實到有關作品的技法上。不同的用紙,配合不同的書寫繪畫技法。反過來,書寫繪畫要達到作者主觀理想的表現願望,也要選擇适于該技法發揮的紙張。在清代有意識仿石刻線條的書法藝術作品出現之前,書寫用紙以使筆畫不易洇散且利于 行筆流暢作為選擇标準。書法一事于鄧石如之後,才大規模配合其由刀法中所悟得的筆法,大規模選擇對水分敏感的生紙來表現水多氤氲,水少枯燥的效果。而那時的繪畫 已先一步進入了生、熟紙材料與工、意筆技法充分配合的時代。

文/任彤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版權作品轉載與合作及交流民俗,請加beijingminsu

點擊關注:2016年度文化頭條号:北京民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