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祿/文 王密林、韓育生/譯 王弘力/插圖
《清嘉錄》是清朝顧祿的一部系統記述江南地區歲時風俗的經典著作,逐條記錄了正統節日、二十四節氣、豐富的時令習俗、飲食娛樂、文化掌故。今日是端午節,澎湃新聞經授權,摘錄其中有關端午的部分。
端五
五日,俗稱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婦女簪艾葉、榴花,号為“端五景”。人家各有宴會,慶賞端陽。藥市、酒肆,饋遺主顧,則各以其所有雄黃、芷朮、酒糟等品。百工亦各辍所業,群入酒肆哄飲,名曰“白賞節”。
案:《荊楚歲時記》:“京師以五月一日為端一,二日為端二,三日為端三,四日為端四,五日為端五。”張表臣《珊瑚鈎詩話》謂:“端五之号同于重九。世以五為午,誤。”長、元、吳《志》(指蘇州長洲、 元和、吳縣三地地方志——編者注,下同)皆載:“端午,簪榴花、艾葉以辟邪。”《昆新合志》雲:“五月五日端陽節,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曰‘端陽景’,簪艾葉、榴花于頭,以辟邪。”而江、震《志》皆雲:“兒女輩之長者,則簪艾葉、榴花。”又雲:“醫家亦以雄黃、衣香送于常所往來之家。家買葵榴、蒲艾,貯之堂中。”《常昭合志》亦載是俗。江、震《志》謂:“端午日晴。主年豐,諺雲:‘端午晴幹,農人喜歡。’”
譯文
五月初五,俗稱端五。這一天,要在瓶中插上蜀葵、石榴、蒲蓬等,婦女在頭上插艾葉、石榴花,稱為“端五景”。各家各戶擺宴會慶祝端陽節。藥鋪、酒館會向老顧客饋贈雄黃、芷朮、酒糟等物品。這一天,各行各業的人也都停工,一起到酒館暢飲,叫作“白賞節”。
挂鐘馗圖
堂中挂鐘馗畫圖一月,以祛邪魅。李福《鐘馗圖》詩雲:“面目猙獰膽氣粗,榴紅蒲碧座懸圖。仗君掃蕩幺麼技,免使人間鬼畫符。”又盧毓嵩有詩雲:“榴花吐焰菖蒲碧,畫圓一幅生虛白。綠袍烏帽吉莫靴,知是終南山裡客。眼如點漆發如虬,唇如腥紅髯如戟。看徹人間索索徒,不食煙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間,處處端陽驅疠疫。嗚呼,世上罔兩不勝計,靈光一睹難逃匿。仗君百千億萬身,卻鬼直教褫鬼魄。”
案:《唐逸史》:“明皇因疾,晝卧夢藍袍鬼從一小鬼,擘而啖之,自稱終南山進士,誓除天下虛耗之業。乃诏吳道子如夢圖之。批其後曰:靈祇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兼靖妖氛。”又孫逖、張說文集有《謝賜鐘馗畫表》。又劉禹錫有《代杜相公及李中丞謝賜鐘馗曆日表》。又《五代史·吳越世家》:“歲除,畫工獻鐘馗擊鬼圖。”沈存中《補筆談》:“熙甯五年,上令畫工模拓吳道子鐘馗像镌版。除夜,遣内供奉官梁楷就東西府給賜。”但考劉宋征西将軍宗悫,有妹名鐘葵,見其母鄭夫人墓志,《夢溪筆談》載之。家雪亭雲:“今俗有鐘馗嫁妹圖,以此而訛。”又後魏有李鐘馗。《北史》:“堯暄本名鐘葵,字辟邪。”又《恩幸傳》有宮鐘馗。又《楊慎外集》雲:“鐘馗即終葵,古人多以終葵為名,其後誤為鐘馗。俗畫一神像帖于門,手執椎以擊鬼。好怪者遂相傳鐘馗能啖鬼,又作鐘馗圖,言鐘馗為開元進士,尤為無稽。”是鐘馗之名,由來已久,特開元始有畫耳。胡浩然《除夕》詩雲:“靈馗挂戶。”則知古人以除夕,今人以端五,其用亦自不同。俗又稱水墨畫者曰“水墨鐘馗”。蔡鐵翁詩:“掀髯墨像聊驚鬼。”又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鐘進士畫像,端午懸之以逐疫。”詩雲:“進士頭銜亦惱公,怒髯皤腹畫難工。終南捷徑誰先到,按劍輸君作鬼雄。”江、震《志》雲:“五日,堂中懸鐘馗畫像。”謂舊俗所未有。
譯文
自端五之日起,要在廳堂裡挂鐘馗畫像一個月,以驅除妖魔鬼怪。李福作《鐘馗圖》詩:“面目猙獰膽氣粗,榴紅蒲碧座懸圖。仗君掃蕩幺麼技,免使人間鬼畫符。”盧毓嵩有詩:“榴花吐焰菖蒲碧,畫圓一幅生虛白。綠袍烏帽吉莫靴,知是終南山裡客。眼如點漆發如虬,唇如腥紅髯如戟。看徹人間索索徒,不食煙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間,處處端陽驅疠疫。嗚呼,世上罔兩不勝計,靈光一睹難逃匿。仗君百千億萬身,卻鬼直教褫鬼魄。”
秤錘粽
市肆以菰葉裹黍米為粽,象秤錘之形,謂之“秤錘粽”。居人買以相饋贶,并以祀先。
案:杜台卿《玉燭寶典》雲:“五月五日,以菰葉裹黏米者,以象陰陽相包裹,未分散也。”宋祝穆《事文類聚》:“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錐粽、茭粽、筒粽、秤錘粽、九子粽等名。”劉敬叔《異苑》謂粽子,屈原姊始作。吾鄉以之祀先,蓋本吳均《續齊諧記》“五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屈原”之意。而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端午尚角黍,亦有依古作筒粽者。”詩雲:“裹就連筒米宿舂,周遭彩縷系重重。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覆松。”長、元、吳《志》及江、震、常、昭《志》皆雲:“五日,食角黍。”《昆新合志》:“五日,相饷以角黍,俗名粽子。”範《志》亦雲:“以角黍、水團、彩索、艾花、畫扇相饷。”
譯文
市場上賣的粽子多是用菰葉裹上黍米,包成秤砣的形狀,叫作“秤錘粽”。百姓買來相互饋贈,并用來祭祀祖先。
雄黃酒
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餘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随灑牆壁間,以祛毒蟲。蔡雲《吳歈》雲:“秤錘粽子滿盤堆,好侑雄黃入酒杯。餘瀝尚堪祛五毒,亂塗兒額噀牆隈。”
案:孫思邈《千金月令》:“端五,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而馮慕岡《月令廣義》則雲:“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餘酒染額、胸、手足心,無虺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實丹砂也。”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五日剉蒲根入火酒,和雄黃飲之。或以塗小兒額上。”詩雲:“細切蒲菹勸舉觞,不須九節認靈菖。嬌兒怯試燒春味,一抹妝成半額黃。”九縣《志》皆載:“五日,飲雄黃菖蒲酒。”而《昆新合志》并雲:“随灑牆壁間。”
譯文
将雄黃研磨成粉末,把菖蒲的根切成碎屑,泡在酒裡,叫作“雄黃酒”。把喝剩的酒塗抹小孩子的額頭、手心和腳心,再在牆角落裡灑一些,用來驅除毒蟲。蔡雲《吳歈》說:“秤錘粽子滿盤堆,好侑雄黃入酒杯。餘瀝尚堪祛五毒,亂塗兒額噀牆隈。”
蒲劍蓬鞭
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案:《本草綱目》:“菖蒲,一名水劍。”王曾帖子:“旋刻菖蒲要辟邪。”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蒲劍,截蒲為之,利以殺鬼,醉舞婆娑,老魅亦當退避。”詩雲:“破他鬼膽試新硎,三尺光瑩石上青。醉裡偶然歌斫地,隻憐蒲柳易先零。”《昆新合志》雲:“五日,戶懸蒲、蓬、桃、蒜等物以辟邪。”
譯文
截取菖蒲的葉子作劍,割飛蓬的梗作鞭,再加上桃枝、蒜頭,懸挂在床頭、門上,都能驅鬼。
采百草
土人采百草之可療疾者,留以供藥餌,俗稱“草頭方”。藥市收癞蝦蟆,刺取其沫,謂之“蟾酥”,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萬計。人家小兒女之未痘者,以水畜養癞蝦蟆五個或七個,俟其吐沫。過午,取水煎湯浴之,令痘瘡稀。
案:吳自牧《夢粱錄》:“五日,采百草,修制藥品,為辟瘟疾等用,藏之良驗。”江、震《志》:“五日,采百草,留以供藥品。覓蝦蟆,收蜈蚣,斬蛇頭,皆以制藥。”《昆新合志》:“五日,采百草之可療疾者,合諸丸藥。”
譯文
本地人采集百草中可以用來治病的,留着當作藥餌,俗稱“草方頭”。藥市收購癞蛤蟆,用針刺癞蛤蟆的皮膚來提取它的漿液(腺體分泌物),稱之為“蟾酥”,作合成藥丸之用,大約需要上萬隻。家裡的小孩沒有出過痘的,在水池裡養五、七隻癞蛤蟆,等它們吐了沫。午後,将癞蛤蟆吐過沫的水煮沸給小孩子洗浴,可以減少出痘的幾率。
健人
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鐘鈴諸狀,騎人于虎,極精細。綴小钗,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為之者,供婦女插鬓。又互相獻赉,名曰“健人”。
案:《唐宋遺紀》:“江淮南北,五日钗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缯绡剪制艾葉,或攢繡仙佛、禽鳥、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绉紗蜘蛛,绮縠鳳麟,繭虎,絨蛇,排草蜥蜴,又螳螂、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為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蓋即吾鄉之“健人”也。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亦雲:“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騎虎狀,婦女皆戴之。”詩雲:“畫将眉目施襟裾,剪帛先知艾氣除。何物幺麼呼健者,勢成騎虎複何如。”而長、元《志》皆載:“五日剪綢為人,以坐虎背。或并用金絲,加以蒜粽之類,名曰‘健人’。”《吳縣志》又謂:“以金銀絲為蒜形、虎形,騎人于虎,名曰‘健人’。極細小,懸髻上。貧家則以銅絲、金箔為之。”蔡鐵翁《吳歈》注謂:“即古步搖。”詩雲:“插鬓金搖亦健人。”江、震《志》亦載:“五日,以彩絨雜金,纏結符袋,戴之钗頭,互相饋遺。”
譯文
做買賣的人用金銀絲線制作成繁纓、鐘鈴等形狀,如人騎在老虎背上,非常精巧。連綴上小钗,串成一串,有的是用銅絲、金箔制作的,供婦女插在鬓角做裝飾。婦女們也相互贈送這種飾品,叫它“健人”。
雄黃荷包褭絨銅錢
制繡囊絕小,類荷包之形,中盛雄黃,謂之“雄黃荷包”。彩絨褭銅錢為五色符,謂之“褭絨銅錢”。皆系襟帶間以辟邪。
案: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婦女制繡袋,絕小,貯雄黃。系之衣上,可辟邪穢。”詩雲:“石榴花底繡工忙,夾袋功收藥石良。贈我定知囊可括,從來口不設雌黃。”
譯文
婦女們縫制非常小的繡囊,類似荷包的形狀,裡面裝上雄黃,叫作“雄黃荷包”;把銅錢系上彩色的絲絨做成五色符,叫作“褭絨銅錢”。這兩種飾物都是系在襟帶間用來辟邪的。
老虎頭老虎肚兜
編錢為虎頭形,系小兒胸前,以示服猛,謂之“老虎頭”。又小兒系赤色裙襕,亦彩繡為虎形,謂之“老虎肚兜”。
案: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人午日制老虎頭,系小兒襟帶間,示服猛也。”詩雲:“乙威曾不露全身,一例牙須巧制新。喚作虎頭癡亦好,管中窺豹又何人。”
譯文
把銅錢編成老虎頭的形狀,系在小孩子胸前,表示降服威猛之敵,叫作“老虎頭”。給小孩子系上紅色的裙襕,也彩繡上老虎的形狀,叫作“老虎肚兜”。
獨囊網蒜
擇蒜本之不分瓣者,結線網系之以為飾,謂之“獨囊網蒜”。
案:吳曼雲《江鄉節物詞》亦有《詠網蒜》詩:“不随蔥薤付蘭锜,網結千絲壓線遲。絕似簾波垂影處,誤他銀蒜入罘罳。”
譯文
選擇不分瓣的大蒜,編結線網将蒜裝在裡面,系在身上做裝飾,叫作“獨囊網蒜”。
長壽線
結五色絲為索,系小兒之臂,男左、女右,謂之“長壽線”。譚大中《長壽線》詩雲:“從來造物最多情,修短還憑玉指衡。五彩同心延百壽,一絲纏臂訂三生。黃金不買前身慧,青史難逃再世名。兒女自癡侬作達,升沈無用訪君平。”
案: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結五彩索系小兒臂上,即古之長命縷也。”詩曰:“編成雜組費功深,絡索輕于纏臂金。笑語玉郎還憶否?年時五彩結同心。”《昆新合志》亦雲:“五日,以紅絲線紉小兒臂,男左、女右,以驗日後肥瘠。”
譯文
把五色線編成細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腕上,男系左,女系右,叫作“長壽線”。譚大中《長壽線》詩:“從來造物最多情,修短還憑玉指衡。五彩同心延百壽,一絲纏臂訂三生。黃金不前身慧,青史難逃再世名。兒女自癡侬作達,升沈無用訪君平。”
五毒符
尼庵剪五色彩箋,狀蟾蜍、蜥蜴、蜘蛛、蛇、蚿之形,分贻檀越,貼門楣、寝次,能魇毒蟲,謂之“五毒符”。郭麐《五毒符》詩雲:“跂跂脈脈善緣壁,蜿蜿蛇蛇鬥風疾。周身百足強扶持,密網千絲巧羅織。龐然獨踞中央坐,四蟲幺麼一蟲大。可憐乙骨走群妖,留向午時作奇貨。五行志傳何人作,荊楚歲時多寄托。千秋那得孟嘗君,六代誰如王鎮惡。角黍須盛五彩筒,蛟龍波底泣孤忠。六丁六甲符安用,且避人間虿與蜂。”
案:《青齊風俗記》:“谷雨日畫五毒符,圖蠍子、蜈蚣、虺、蛇、馬陸之狀,各畫一針刺之,刊布家戶,以禳蟲毒。”吳俗則在端五。蔡鐵翁《吳歈》注雲:“五毒:蟾蜍、蜥蜴、蜘蛛、蛇、蚿也。”吳曼雲《江鄉詞》小序亦雲:“杭俗,午日扇上畫蛇、虎之屬,數必以五,小兒用之。”
譯文
尼姑庵裡的尼姑将五色彩紙,剪成蟾蜍、蜥蜴、蜘蛛、蛇、蚿(又名馬陸)的形狀,贈送給施主,貼在門楣上、寝室裡,可驅除毒蟲,叫作“五毒符”。郭麐作《五毒符》詩:“跂跂脈脈善緣壁,蜿蜿蛇蛇鬥風疾。周身百足強扶持,密網千絲巧羅織。龐然獨踞中央坐,四蟲幺麼一蟲大。可憐乙骨走群妖,留向午時作奇貨。五行志傳何人作,荊楚歲時多寄托。千秋那得孟嘗君,六代誰如王鎮惡。角黍須盛五彩筒,蛟龍波底泣孤忠。六丁六甲符安用,且避人間虿與蜂。”
辟瘟丹
男女佩帶辟瘟丹,或焚于室中,益以蒼朮、白芷、大黃、芸香之屬,皆以辟疫祛毒。又謂五日午時,燒蚊煙,能令夏夜無蚊蚋之擾。蔡雲《吳歈》雲:“蒲蓬卵蒜挂床前,芷朮香芸地下燃。還怕夜來眠不穩,碧紗帳外點蚊煙。”
案:《月令事宜》載:“五月五日,收藏浮萍幹為末,和雄黃作紙纏香。焚之,能避蚊。”然江、震《志》則雲:“五日,采百草焚之,以避蚊蚋。”又《昆新合志》雲:“五日,燒蒼朮、白芷、辟瘟丹并蚊煙,以祛毒蟲。”
譯文
男女佩戴辟瘟丹,或者在房間裡焚燒,再加上蒼朮、白芷、大黃、芸香等,都有辟邪驅毒的作用。據說在五月初五的正午,點燃蚊香,能在夏夜不被蚊蟲叮咬。蔡雲《吳歈》說:“蒲蓬卵蒜挂床前,芷朮香芸地下燃。還怕夜來眠不穩,碧紗帳外點蚊煙。”
劃龍船
龍船,阊、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揚旌拽旗,中艙伏鼓吹手。兩旁劃槳十六,俗呼其人為“劃手”。篙師執長鈎立船頭者,曰“擋頭篙”。頭亭之上,選端好小兒,裝扮台閣故事,俗呼“龍頭太子”。尾高丈許,牽彩繩,令小兒水嬉,有獨占鳌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諸戲,謂之“梢”。舵為刀式,執之者謂之“擋舵”。畫舫遊客争買土罐擲諸河,視龍舟中人執戈競鬥,入水相奪以為娛樂,謂之“罐頭”。多者受上賞,号為“做勝會”。勝會之時,先有葛袍、纓帽之人,鞠躬、聲喏于前艙,手執五色小旗插畫舫之楣,而後諸龍各認旗色,回朝盤旋,謂之“打招”。一招水如濺珠,金鼓之聲與水聲相激。出龍之前數日,祀神演試,曰“下水”。上岸送神,謂之“拔龍頭”。當頭之人,率皆裡巷遊手,隔歲先以帶葉竹竿豎橋上為來年出龍認色,其名曰“鑽五”。月朔互相往來,名曰“拜客”。餘則日駐塘河。交午曼衍,粲如織錦,男女耆稚,傾城出遊。高樓邃閣,羅绮如雲,山塘七裡,幾無駐足之地。河中畫楫,樴比如魚鱗,亦無行舟之路。歡呼笑語之聲,遐迩振動。土人供買耍貨、食品,所在成市,凡十日而罷。俗呼“劃龍船市”。入夜,燃燈萬盞,燭星吐丹,波月搖白,尤為奇觀,俗稱“燈劃龍船”。郡中踏布坊人操小舟,亦鳴金伐鼓,劃槳如飛,俗呼“煙囪洞”。有無名氏《劃龍船》樂府雲:“汨羅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端陽前。蘇州龍船誇絕勝,百萬金錢水中迸。冶坊浜口斟酌橋,樓頭水面争妖娆。小龍船劃疾如駛,大龍船劃亂紅紫。勝會争誇十日遊,青簾畫舫結燈球。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稱假虎丘。”又蔡雲《吳歈》雲:“勝會山塘看水嬉,大船幾處插紅旗。挈瓶人向波心跳,苦憶汨羅懷石時。”
案:丁度《集韻》:“劃,胡瓜切,音華。舟進竿謂之劃。”歐陽修《五代史》:蕭結令祈陽。方暮春時,有州符下,取競渡船。結怒批其符,曰:秧開五葉,蠶長三眠,人皆忙迫,劃甚閑船?守慚而止。又《舊唐書·杜亞傳》:“江南風俗,有競渡之戲,方舟并進,以急趨疾進者為勝。亞乃令以漆塗船底,貴其速進;又為绮羅之服,塗之以油,令舟子衣之,人水而不濡。”然皆在春中,不在端陽。或曰“五日競渡,相傳吊三闾大夫而作”,本《荊楚歲時記》之說;但于吳地無涉。趙晔《吳越春秋》以為起于勾踐,蓋憫子胥之忠而作。周栎園《因樹屋書影》以為習水報吳,托于嬉戲。宗懔引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謂是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氏。然則荊楚自為靈均,吳越自為子胥耳。高濂《遵生八箋》雲:“南方競渡者,治其舟使輕利,謂之‘飛凫’,又曰‘水車’,又曰‘水馬’。蓋越人以舟為車,以楫為馬也。”今俗“煙囪洞”,殆其遺制。《吳縣志》:“端午為龍舟競渡,遊船聚集,男女喧嘩,管弦雜沓。投鴨于河,龍舟之人争入水相奪,以為娛樂。”舊在胥門塘河。故邵長蘅《冶遊》詩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歡競渡,團扇薄不遮,故教冶容露”之句。又族高伯祖俠君先生有《競渡詞》十首,今錄其三。詞雲:“鑼挾鳴濤鼓駭雷,紅旗斜插剪波來。錦标奪到軒騰處,風卷龍髯雪作堆。”“香撥琵琶内府調,紫檀截管玉裝箫。絕憐天上《霓裳曲》,吹遍紅闌四百橋。”“鼓翻旗飐躍凫鹥,黃篾推開粉頸齊。貪看河心龍影亂,忘人偷眼柁樓西。”《昆新合志》亦雲:“五日,有龍舟競渡之戲。”康熙間,城内外有舟五、六,後已絕響,近複如舊。
譯文
端午劃龍船,在阊門、胥門,南濠、北濠,以及楓橋西路的水邊都有。劃船比賽時,每隊龍船各選一種顔色,船的四角固定着四根柱子,上有旌旗飄揚,中艙設鼓吹手。每條龍舟兩邊劃船的各有十六人,民間把這些人叫“劃手”。撐船的熟手拿着長鈎站在船頭,叫作“擋頭篙”。船頭上,挑選容貌姣好的小孩裝扮台閣故事裡的人物——“龍頭太子”。船尾高一丈,挂着彩繩,讓小孩子戲水,有獨占鳌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等戲曲裡的扮相,叫作“梢”。船舵像刀,掌舵的人叫作“擋舵”。坐在畫舫上的遊客,争相買土罐投到河水裡,觀看龍舟中的人執戈打鬥并跳入水中争奪這些土罐。這些土罐叫作“罐頭”。搶到罐頭最多的,會受到重獎,叫“勝會”。做勝會的時候,先有穿葛袍、戴纓帽的人,在前艙鞠躬、唱喏,手裡拿着五色小旗插在畫舫的門楣上。然後,各條龍船認領自己船的旗色,回到船上。船在水面上來回盤旋,叫作“打招”。船身一旋,水花四濺,金鼓聲和擊打水的聲音相互應和。龍船下水之前幾天,要祭神試演,叫作“下水”。龍船上岸後,要舉行祭祀儀式送神,叫作“拔龍頭”。每條龍船領頭的人,都是各裡巷弄水的好手。前一年先把帶着葉子的竹竿立在橋頭,作為來年劃龍舟要認的船色,這叫作“鑽五”。五月初一,龍船之間相互走訪,叫作“拜客”。賽龍舟期間其他時候,龍船都停靠在塘河。中午比賽的時段,龍舟在水上絡繹不絕,燦爛如錦繡,男女老少傾城而出前往觀看。高高的亭台樓閣裡,穿绫羅綢緞的,人山人海;七裡山塘,幾乎沒有立足的地方。河面上畫舫像魚鱗一樣密布,幾乎沒有多餘的航道供其他船隻航行。人們的歡笑聲震動遠近。當地做生意的,給遊人準備了各種玩具和飲食,隻要有人的地方,都成了集市。賽龍舟的活動一直持續十天才會結束。民間叫“劃龍船市”。到了夜晚,萬盞燈火照亮夜空,燭光中搖曳着丹紅的光亮,波光裡浮動着月色,蔚為奇觀,民間叫“燈劃龍船”。城中踏布坊的人,在夜色裡,駕着小船,敲着鑼,打着鼓,在河面上劃行如飛,稱之為“煙囪洞”。有無名氏作《劃龍船》樂府詩:“汨羅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端陽前。蘇州龍船誇絕勝,百萬金錢水中迸。冶坊浜口斟酌橋,樓頭水面争妖娆。小龍船劃疾如駛,大龍船劃亂紅紫。勝會争誇十日遊,青簾畫舫結燈球。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稱假虎丘。”蔡雲《吳歈》說:“勝會山塘看水嬉,大船幾處插紅旗。挈瓶人向波心跳,苦憶汨羅懷石時。
《清嘉錄》,顧祿/著 王密林、韓育生/譯 王弘力/插圖,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胡楊文化2019年7月版。
本期編輯 周玉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