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夜天上無雲、月光皎潔,滿足了很多人中秋賞月的心願。詩人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事實上對于身處不同境地的人來講,看到的雖是同一輪明月,但對于月亮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東坡就曾說過“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者耳”——身在何處,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決定了賞月的心情。
同樣是蘇轼,他在密州的時候飲酒賞月,心中思念弟弟子由,寫下的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後來被貶黃州,同樣在中秋飲酒賞月,同樣是思念弟弟子由,寫下的卻是“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一輪明月,兩種情緒。月亮沒有變,思念也沒有變,賞月之人的心情大不同了。
李白一生狂放,很少會被環境左右心情,哪怕一人獨酌,也照樣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不羁,饒你是高高在上的明月,也要請來共飲幾杯。就是邊塞的月亮,在他筆下也氣質不凡:“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不管身處何地,他總是把自己穩穩地安放在大自然中,毫不自卑。
李益眼中的邊塞月色就很凄冷,“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這樣的月光是孤寂的,是清冷的。同樣是蒼茫大地,同樣是對邊塞戍卒的悲憫,不同的詩人筆下有着不同的月亮。
我常想起一些阒寂的夜晚,與幾個小夥伴走在月光籠罩下的鄉間土路上,四周都是山野。聽多了鬼故事的我不想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也不想走在隊伍的最後面,走在最前面怕後面的夥伴走着走着就沒了,走在最後面生怕走着走着自己就沒了。最安穩的就是大家并排走,誰也不會落下誰。月光能照亮周圍的一切,卻照不到人的内心深處。
中秋的月亮被文人騷客賦予了特别濃重的情感色彩。因為遙不可及的距離感,也因為是身在異地卻能被同時看到的唯一物件,中秋的月亮無可替代地成為了一個思念和團圓的符号。太陽因它的光輝過于剛烈直白,能透射人的内心而無法取代月亮的符号意義。思念這種情感是自私而隐秘的,月光的柔弱,月光的孤寂,特别是月光的安靜,完美寄托了人的思念。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輪不同的明月,都有一片不一樣的月光。同樣是中秋月圓,大戶人家和小家庭對于月亮的理解就完全不同。
《紅樓夢》第七十五回寫賈府的中秋:“嘉蔭堂前月台上,焚着鬥香,秉着風燭,陳獻着瓜餅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幹女客皆在裡面久候。真是月明燈彩,人氣香煙,晶豔氤氲,不可形狀。地下鋪着拜毯錦褥。賈母盥手上香拜畢,于是大家皆拜過。”到了凸碧山莊,“于廳前平台上列下桌椅,又用一架大圍屏隔作兩間。凡桌椅形式皆是圓的,特取團圓之意。”然後一大家族的人行酒令、賞月、賞花、吹笛、聯詩。人家有經濟實力,有文化情懷,最最關鍵的是,人家有大院子,有條件鄭重其事地賞一回月,在同一片月光下享受豪門大宅的無上榮光。
對于大部分沒有院子的家庭來講,如果不是特别浪漫,誰會巴巴跑到外面莊重地坐下來觀賞月亮呢。現代社會私家車方便,也确實有很多家庭一起在外面聚餐賞月的,但在以前,一家人能一起吃頓團圓飯就算圓滿了。
我母親在世時,每到中秋,總會張羅一桌豐盛的晚餐,招呼姐弟三個趕回鄉下團聚。雖然沒有觥籌交錯,也不可能吟詩作賦,但也不缺歡聲笑語。誰又能說,我們家的中秋缺少一個圓圓的月亮呢!
有些思念隻是被時間暫時阻隔,生出一時的傷感,有些思念卻是被空間殘忍截斷,留下永久的惆怅,再無續接的可能。母親走後,我也曾在一個個中秋的夜晚,站在陽台上看向天空,看到一輪明月靜靜地懸在夜色中。它不再是團圓的月亮,而是無法消解的無盡的思念。這輪明月曾經輝照過一個鄉下山村,也曾輝照過那個山村中的一份小戶人家,黑瓦泥牆的老屋中,光線并不特别明亮,但孩子心中卻始終懸挂着一輪皎潔的月亮······
作者簡介:王國棟 文字愛好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