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浪漫》是中國作家都梁的一部小說,書中角色是以舊時代為背景的典型代表人物。該書由于細膩的描寫、曲折的情節,在出版後很快就改編成劇,并由當紅演員出演,那些呈現在文字中與熒幕上真實的喜怒哀樂、恩怨糾葛,也引起了無數上一輩人的共鳴。
然而在都梁的作品出版時,他已經年近50,正處在人生的回首階段,因此仔細讀來就會發現書中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問題。尤其在《血色浪漫》中,它的基調充滿着命運的滄桑感,甚至人物的悲涼走向,也有着作者經曆過的、那個時代的縮影。
一代編劇曆程:家國情懷與人生真谛
都梁出生在1954年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但盡管如此,都梁的生活也不能算十分幸福,因為那是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社會正處在大變革時期,人們的物質生活也并不豐富。都梁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慢慢成長起來。
少年時的都梁有着一身熱血,一心想要報效祖國,于是他走上了參軍的道路。都梁在部隊度過了一段漫長又激蕩的生活,閑暇時他會寫一些随筆來記錄心情,這樣的日子也給予他許多靈感,也為以後的創作積攢了足夠的素材。
退役後的都梁回到北京,開始轉行從事了教師、公務員職業,後來又擔任過公司經理、石油勘探技術研究所長等,不過這些工作并沒有成為他一生的事業。這些年來,無論多艱辛困苦,都梁依然一直堅持着自己所熱愛的文學。
2000年1月,都梁終于出版了首部個人長篇小說《亮劍》,并随後被改編成劇本,由本人擔任編劇,都梁也憑借這部劇獲得了"第26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的優秀編劇獎、以及"第2屆電視劇風雲盛典"的最佳編劇。從此"都梁"這個名字,也正式踏進了大衆視野。
這之後,同樣為都梁編寫、由劉烨、孫俪搭檔主演的青春愛情劇《血色浪漫》相繼播出,一時間,引起了無數人的追捧。
都梁的許多作品都以當代史為背景而展開,這部《血色浪漫》也不例外。雖然他的作品在主題與中心思想上往往與"時代精神"密不可分,但都蘊含着獨特的情懷與力量。
如《亮劍》的"國之軍魂",再如《血色浪漫》的奮鬥史,以及後來的《榮寶齋》中,飽含商業智慧與人生真谛的"家國情懷",都是他對時代不同的理解與剖析。
那麼都梁為何會有如此深刻的認知呢?這應該與他的人生經曆脫離不開。
通常将一部作品的背景與作者經曆相結合,就能發現其中的共通之處。作品《亮劍》就是取材自都梁在部隊的生活;而《血色浪漫》中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重大社會事件的時間跨度,也是遵循着都梁在上世紀50年代後期的生活軌迹。
除背景的真實外,都梁筆下的每個人物的原型也都有迹可循,角色往往集人性的複雜為一體,具有深層次的人格魅力。
原生悲情人物代表之"殘酷命運底色"
《血色浪漫》中的主角鐘躍民,就屬于那個年代經曆較豐富的一群人,他入過伍、插過隊、在叢林中涉過險、也曾在與社會脫節的狀态中,品嘗過生活的酸甜苦辣。他非常随性且講義氣,有着一群不同職業的朋友——這些都是鐘躍民與許多普通人的相似的地方。
但他的身上有着格外矛盾的因素,例如明明可以改變命運卻還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住到窮鄉僻壤的窯洞。不過他的性格也存在着理想主義化的表現,例如在成為老闆後他依然灑脫的去到可可西裡,将理想的精神寄托化為生活實質。
作者将這種種沖突加諸于一人身上,那麼人物本身就會帶着光環,因此這個角色很容易塑造出彩。
女一号周曉白的性格,卻與鐘躍民的玩世不恭、桀骜不馴恰好相反,她美好單純、高傲脫俗,因此在一開始他們會被對方所吸引,但慢慢就會發現兩個人在精神上,有着相反的追求。
與周曉白最大的不同是,鐘躍民的内心是極度渴望自由的,正如他對周曉白所說:"你這人太'軸'了,知道'軸'是什麼意思嗎?就是愛鑽牛角尖。你對愛情太偏執了,我還沒向你承諾過什麼,你就要死要活了。也許這對其他男人是優點,但我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人,我要按自己的想法生活。"
這段對話也是鐘躍民與周曉白分手時說的話,其實兩人從一開始,就已經奠定了分開的結局。
而鐘躍民的朋友們則展現了各種階層及不同性格的人物刻畫,不過他們都有着一個很大的相似點,那就是每個角色都被賦予了一定的的悲劇色彩,他們被階層與能力所制約着,以緻于做出不得已的選擇。其實就相對這一點來說,這些人反而更加真實。
劇中最為冷酷幹練的角色就是與鐘躍民一起長大的甯偉,他是一位絕頂的實戰高手,在成長的過程中,甯偉也受到了鐘躍民許多的幫助。
然而他們從本質上講并不是同一類人,或許是天意弄人,也或許是性格決定命運,總之甯偉在退伍後成為了京城第一殺手。不過甯偉的角色塑造比較多面,所以無論他的做出怎樣的行為,本身還是很難讓人讨厭起來,這也是角色的成功之處。
而幸運的是,他後來從被壓迫到站起來反抗,其間完成了對自身的升華。
其次讓人感觸最深的就是李奎勇這個角色,他的一生從未為自己而活。李奎勇小時候因為家貧和家庭成分無法得到上學的機會,長大後又因為種種原因,放棄了包括愛情在内的許多東西,又由于生活所迫,即使插隊幹活時折斷了肋骨也不能停止工作。而面對不公的命運,李奎勇也隻能默默接受。
返城後的李奎勇當了一名出租車司機,原本隻是平庸的生活,最終卻積勞成疾而導緻去世,甚至在死前的一刻,他竟然感到了解脫。
李奎勇過得最好的一段日子,可能就是在父親死後領取撫恤金時,但這昙花一現的輕松并沒有使他得到拯救,他的人生路程也從出生起,就已經定下基調。但人人活成了李奎勇,卻又不如李奎勇,畢竟他在70年代就會開車, 北京戶口,北京有房子。
此外,劇中的"小混蛋"一角也是其中的亮點人物。盡管他的戲份不多,出場時也隻是一個沒有腦子的、專門跟部隊大院孩子們對立的混混孩子王,但他不僅勇猛,還是劇中少有的敢于與命運作鬥争的人。
後來的小混蛋在短短十幾天内就名噪京城,這是他厲害的一方面,不過從性格上來說,小混蛋依然是個典型的悲劇人物,因為家庭條件造就了他的極其強烈的自卑感,同時精神上的匮乏也使他變為了一個冷漠的殺手,緻使他想掙脫而又無力反抗。
作者正是通過主角鐘躍民的角度,來傳達自己對于人生的看法和态度,這是本書的核心所在。經過作者的闡述我們可以得知,這些人在大背景的洪流下,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些影響,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内心的束縛無法掙脫,這也為本書增添了一絲宿命色彩。
被低估的起點——紅色與浪漫的強烈張力
其實對于初始的《血色浪漫》,人們并沒有抱多大期望,但後來的反響卻意外的熱烈。而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夠立住,也有着許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作者以《血色浪漫》為名,把時代背景下的"鮮血"和愛情的"浪漫"兩種要素放在一起:殘酷的流血總能讓人聯想到疼痛和危險,溫馨、柔和的浪漫又恰恰相反,所以從标題上就能給讀者産生一種極大的感官反差,在改編成劇後這種反差也在視覺上被很好的發揮了出來,形成了強烈的張力。
其次,就是《血色浪漫》中豐富的人物性格和曲折的故事情節。而作者在劇中塑造這兩個部分時,還加上了一段點睛之筆,那就是埋藏在角色内心深處的、無望而呐喊的陝北民歌,那是一種靈魂般的震顫。
聽着這些歌就能使人聯想到,在那個高低不平的貧瘠之地,一些人祖祖輩輩都被動的生活在這裡,這種延續又無法拒絕,因此一代又一代的人就這麼頑強掙紮着。
在涼薄的歲月中,他們通過信天遊的歌唱,把生命的熱情都肆意渲洩給了廣闊的原野與遊蕩的羊群,這成為了他們的寄托。他們生活在天與地之間,目光所趨及隻有窯洞的一頓飽餐,如此簡單又鮮活。
除此之外,對時代背景的處理方式也是《血色浪漫》能夠出彩的因素之一。
這本書講述的是在中國轉型極其劇烈的30年間,以主角為首的一群人,從青春少年成長為中年人的故事。
在主題包裝上,它是通俗而大衆化的,包含着當前商業化,娛樂化的氛圍;但作者又偏偏改變了"紅色成長小說"中從"革命勝利、社會進步、人民解放"這些角度進行的叙事模式,他并不是向人們介紹着一種政治理想與文化信仰,而是完成了人物在革命催生下的轉變過程。
總而言之,《血色浪漫》魅力所在,并不是達到的彼岸,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對生命的捕捉,正如其中人物所表現的那樣:盡管生活險象環生,也要努力去追求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