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斯底裡(hysteria)是一個音譯詞,傳到我們中國後發展成為一個貶義的成語,意思是指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通常用于形容對于某件事物的極度情緒。其實在精神科中,歇斯底裡還作為一個疾病名稱存在。
歇斯底裡症,即癔症,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沖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感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其主要表現是分離(精神)症狀和轉換(軀體)症狀兩種。在這個定義中有四個關鍵詞,分别是精神因素、易病個體、分離、轉換,基本上概括了癔症的特點。
1、精神因素,指的是癔症的發作必須要有比較明确的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現代醫學觀點傾向于癔症是一種心因性疾病。在國際、國内所有的癔症診斷标準中,都強調癔症症狀的發生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甚至有專家斷言,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精神誘因的癔症。精神因素多種多樣,大到親人逝去,自然災害,小到鄰裡糾紛,不愉快的生活瑣事等,隻要是負性的生活事件都可以引發癔症。
2、易感個體,這一點不難理解,幾乎所有人的一生都要遇到各種各樣的應激事件,但是癔症發作者隻有極少數,這充分說明了個體易感性在緻病中的作用。通常認為,具有癔症個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謂癔症個性即表現為情感豐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的個性特點。國外還有不成熟、要挾、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癔症的暗示性增高被醫學界普遍接受,所謂暗示即通過語言和行為的作用,使受試者不經邏輯判斷、直覺的接受醫生灌輸的觀點,并産生相應的心理效應。我國精神病專家分析癔症人格特點,發現以下三個特征:1、大部分癔症情緒不穩,屬典型神經質;2、癔症患者個性極端,患者要麼性格外向,或者表現為另一個極端即内向;3、喜掩飾。
3、分離症狀,即癔症的精神症狀,是癔症的兩大症狀之一。分離症狀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1、癔症性朦胧狀态:患者意識範圍縮小,其言行隻反映其精神創傷内容,對外界事物卻反映遲鈍。2、情感爆發:患者在遭遇精神刺激時突然發作,哭喊吵鬧,捶胸頓足,甚至撕衣毀物、碰壁撞牆,盡情發洩内心憤懑,有人勸阻或圍觀時更甚。3、癔症性遺忘:患者單單忘記了某一階段的經曆或某一性質的事件,而那一段經曆對患者而言往往是創傷性的。4、癔症性漫遊:又叫神遊症,發生在白天清醒時,患者離開住所,外出遊蕩,漫遊過程中患者能保持基本的自我料理。清醒後患者對發病經過不能完全回憶。5、癔症性身份障礙:又稱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患者突然失去了自己原來的身份體驗,以另一種身份進行日常活動,常見表現形式為神鬼或亡靈附體。6、癔症性假性癡呆:一種在精神刺激後突然出現的智力障礙,對于簡單的問題,給予近似卻是錯誤的回答,如1 1=3等。另一類表現形式是患者變得天真幼稚,活蹦亂跳,牙牙學語,撒嬌淘氣等,稱之為童性癡呆。
4、轉換症狀,即癔症的軀體表現,是患者在精神刺激之後出現的一種運動或感覺障礙。運動障礙方面表現為痙攣發作、局部肌肉抽動或痙攣、肢體癱瘓、行走不能、緘默症、失音症等。感覺障礙包括感覺過敏,感覺缺失,感覺異常,如喉部的梗阻感或異物感,視覺障礙,聽覺障礙等。但上述障礙在反複的各種檢查中均不能發現神經系統和内髒器官有相應的器質性損害。
那麼,癔症患者如何治療呢?因為癔症是一種精神刺激作用于易感個體的功能性疾病,所以心理治療在癔症的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利用癔症患者暗示性高這一特點而産生的暗示治療,對癔症尤其是癔症的軀體症狀常可以收到戲劇性的效果。以前認為抗精神病藥物在癔症的治療中作用有限,但是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癔症患者除典型的發作以外,常常伴有焦慮、抑郁、腦衰弱、疼痛、失眠等症狀。這些症狀和軀體不适往往成為誘發患者癔症發作的自我暗示的基礎。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有效控制這些症狀,對治療和預防癔症的發作也是有益的。
(感謝大家的觀看,如果感覺我對神經症的科普寫的還勉強可以,希望大家收藏轉發,讓更多的人了解精神科知識,為精神病的科普出一份力!)
參考文獻:《神經症理論與實踐》 張亞林主編
《沈漁邨精神病學》 第六版 陸林主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