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
雙眼看不到五彩缤紛的世界。
他們,在課室用雙手觸摸盲文,
以及用耳朵聆聽世間的各種聲音,
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樣子
……
在六一兒童節到來前夕,東時記者走進惠州市特殊學校,與該校惟一一個盲童班——啟明部四年級(下稱啟明班)的學生共度一天,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後排中為音樂老師劉思婷,右為班主任于叔召。
盲童班孩子的一天
為首的女生是沒有完全失明的劉寶如,11歲的她憑借僅存的一點點視力,成為帶同學們在校園行徑的領隊。
這個班一共有15名學生,年齡從10-16歲不等。啟明班從2012年開辦時的9個人,陸續增加到15個。由于插班生不夠單獨辦班,隻能讓他們随班一起讀。
陳祖斌今年15歲,由于得了顱咽管瘤,他在5歲多時失明。13歲時被送來市特殊學校啟明班插班,長着一張娃娃臉的陳祖斌笑起來露出被藥物腐蝕得隻剩牙根的大門牙。
早餐過後,便是晨讀。住宿生到教室時,5個外宿生也陸續在家長的帶領下來到教室。
随後,大家拿出語文課本。他們課本是本厚厚的黃色牛皮紙書,一堆凸起的“圓點”是孩子們要學習的盲文。
盲文的書寫工具和健全人的一樣,是用以記錄文字的。目前,我國大多數盲人使用的盲文書寫工具是盲文字闆和盲文字筆。這些書寫工具給盲人帶來了很多便利。
即便雙眼看不到五彩缤紛的世界,他們在課室用雙手觸摸盲文,以及用耳朵聆聽世間的各種聲音,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樣子。
早讀結束後,前兩節是音樂課。
畢業于星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的劉思婷,經過考試後她怎麼也沒想到會被分配到市特殊學校執教。執教以後,她開始研究特殊教育,由于教學突出,被評為“惠州市教壇新秀”。
盲童的精神世界豐富又敏感,每個孩子都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适應這個他們從未見過的世界。
後半節音樂課以孩子們非常喜歡的遊戲形式開展。盲童的聽覺最敏感,遊戲中他們可以準确找到指定的樂器。
課間十分鐘,啟明班的同學互相照應着去打飲用水。
到了午餐時間,啟明班的教室在3樓,大家順着樓梯扶手前行。
冬瓜、雞翅、燒肉……孩子們享受着他們的午餐。
午休期間,打掃衛生。
打鬧
靜靜聽音樂
被視為大哥哥的班主任于書昭老師和同學們扳手腕
休息……
下午,同學們排着隊來到學校操場。與正在打籃球和跑步的同學不同,他們需要練習“走路”。老師在10米外的地方放置了障礙物,同學們直線行走,碰到障礙物就返回。
為了訓練大家走直線,老師特意讓一位學生在終點敲鑼。“盲童對聲音很敏感,敲鑼對他們練習直線行走很有作用。”
盲人門球是根據盲人視力障礙特點而專門設計的一項集體球類項目,它需要運動員根據觸覺來确定自己在場上的位置、方向;根據聽覺來判斷球的方向、速度,從而迅速做出反應。盲童們都非常喜歡參與。
為了六一節的演出,啟明班的孩子們集體練習葫蘆絲《青花瓷》《荷塘月色》,已有相當的水平。
記者手記:願陽光照亮他們内心
無論在課室還是在操場采訪,盲童班的同學“感覺”到記者站着,都趕緊招呼我們坐下。知道有客人的到來,他們很高興,當天甚至6點多就起床等待。平時與陌生人接觸的機會不多,同學們渴望認識新朋友。班主任于書召最希望舉辦多一些活動,讓同學們可以外出接觸社會。
放學鈴響,意味着可以回家玩,這是普通學生最喜歡的。但在啟明班,卻成為同學們最不喜歡聽的聲音。劉思婷說,同學們在家很少出門,所以缺乏夥伴,他們最喜歡在學校過集體生活,周末都不想回家。“
根據經驗,越長大心理壓力越大。”于書召說,學生出路在哪,這是所有老師最擔心的事情。據悉,畢業以後,崗位選擇不多,甚至難以找到工作,這是視障人士面臨的最大問題。例如,班長張鋒已經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于書召希望,用人單位可以多提供接電話等視障人士可勝任的崗位,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
父母老去後孩子生活能自理,這是啟明班家長的期望。希望社會對他們多一點關注,尤其是用人單位最好能提供多一點崗位,給啟明班的學生一絲希望和信心。
太陽照不亮他們的世界,願陽光能溫暖他們的内心。
更多詳細報道請關注《東江時報》!
文:《東江時報》記者範文燕 劉建威
圖:《東江時報》記者周楠 編輯 邱慧樂 祝金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