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部分第3段(全文第3段)
【原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①;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②。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③也;知困,然後能自強④也。故曰:教學相長⑤也。《兌命》曰:“教學半⑥”,其此之謂乎!
【解詞】
①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在中國古代,“有酒食先生馔”,乃社會普通認同的尊師美俗。這個譬喻的說法,它實暗喻教師工作的性質和特點。
②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這裡的“至道”從字面上看,是說極精深的道理。它實際上也是指經典中所包含的古代聖賢所講的道理,也就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弗學,弗,不的意思。這“學”,不作動詞性“學習”義解,乃是作名詞性的學校大學解。在本段具體的語境中,乃是說教師不通過大學的教學實踐,是不會知道它涵義奧妙的意思。
為什麼教師與學生同是學一部經典,對學生的學習隻是要求他“知道”,而對教師的學習卻要求它知“至道”呢?這乃是由教師職業的特點所決定的。因為教師對經典的學習,他如果不比學生理解得深透,達到一個較高的境界,他是不能擔負起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任務的。本句乃是本段的論點,也就是從教師的角度表述的為什麼要辦大學的理由。古今學者由于忽略了對譬喻的正确認識,必然也就不能對被譬喻的事物作出正确的認識,而錯将本段理解作也是講學生學習的,豈不大謬。
③自反:謂回過身來,把自己沒有學的知識補上。
④自強:謂将使自己受困的沒有弄明白的地方弄明白,不再受困。
⑤教學相長:作者為了證明教師學得“至道”,也需要辦大學的論點,通過教師在學習與教學過程中積累的“自反”、“自強”的成功經驗,将其上升到規律性的理論認識,從而構成一個完美而有力的論據。“教學相長”,意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自己的知識也會得到相應的增長。從而有力地證明了教師是可以在大學教學的過程中學得“至道”的論點。也就是說教師對辦大學有需要的理由是能成立的。
⑥教學半:這“教”字原寫作“學”,“教”字在古文本《尚書·兌命》篇中是寫作“敩”的,這“敩”字為《尚書》古文本的發現者,孔子後代孔安國即直釋為教。《說文解字》謂:“學”字乃古文“敩”之省。鄭玄學經的最後一位老師乃東漢大古文經學家馬融,鄭玄在他門下苦學了三年,最後鄭玄離開了馬融的“私學”回山東老家時,馬融深深感歎地說:“吾道東矣”,承認鄭玄盡傳馬氏古文經學。故在鄭注《學記》的本子中,多處“敩”字省寫作“學”的情況未能改變過來。“教學半”,意謂教師在教學生的過程中自己的學問也會增加一半。
【今譯】
即使有好菜,不吃不會知道它味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通過大學教學實踐就不會知道它的奧妙。因此,學習以後才知道自己的知識不夠多;教學以後才知道(對某些問題)講不清楚的困窘。知道自己知識不夠多,便回過來将欠缺補上;知道自己困窘的地方,便努力把不清楚的問題弄清楚。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自己的學問也會得到相應的增長。《尚書·兌命》篇說:“教學可增加自己學問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解讀】
本段從教師的角度,論述了為什麼要辦大學的理由。
學校的“硬件”有了,學生也到位了,這學校能否運轉起來,關鍵就看有沒有教師來教了。所以教師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學校需要教師,這乃是一般的常理。可是,在本節作者打破了這個常理,說出了相反的道理,說教師也需要大學。并且講出了足以令人信服的道理。
教師為什麼需要大學?因為他想學到“至道”,即經典中精深的道理。而要想學到這“至道”,隻有在大學為學生教授經典的過程中,才能學得到。為什麼教師隻有在大學教授學生經典的過程中才能學得到呢?作者從無數教師每個人都曾有過的實際經驗:“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出發,并且得出了一個足以令人信服的規律性的結論,“教學相長”,即教師在大學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自己的學問也會得到相應的增長。作者慧眼獨具,從獨特的視角出發,有力的論證了自己的論點。現代的教育史家們,在沒有讀懂本段文字意思的情況下,斷章取義,望文生義,認為這是《學記》作者,發現了一條前人所未能認識到的教師進修的真理,這實在是歪打正着了。
可惜,我們現代的一些學者,由于沒有讀懂《學記》原文,不知本段作者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論述教師與大學的關系,教師不僅是被大學請來的傳道者,他本身也有在大學教學實踐過程中學得“至道”的需要。錯誤将其理解為講教師與學生學習的問題。因而将“教學相長”這個科學的真理性的判斷,理解為“教與學互相促”,也就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互相促進的意思。
現代學者這種認識,從《辭海》将“教學相長”一詞釋謂:《禮記·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原意是說,學的人通過學習知道自己的不足,教的人通過教别人知道自己還有難點,然後都再去進一步鑽研,所以無論是教的人還是學的人都能通過教學過程得到提高。現指教和學兩方面應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辭海》的這個解釋,即完全是根據現代《學記》注家的看法,把對“教學相長”一詞的意思完全搞錯了。錯的關鍵在,把本隻是說“教的人”有的兩種成敗體驗,而誤解為是指兩種人,即“教的人”和“學的人”曾經有過的兩種不同的體驗。“教的人”為什麼會有“學的人”的那種體驗。因為每一個當教師的人,他都曾先當過學生。現代學者對“教學相長”所作的這種歪曲理解,雖有一定積極的意義,但它抹煞了作者原來作為論證教師有通過大學教學實踐學得“至道”論點論據的價值,得不償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