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夢同心戮力前行?劉卿 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約專家,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築夢同心戮力前行?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劉卿 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約專家,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同飲一江水,命運緊相連。
7月4日,瀾湄合作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高光時刻,第七次外長會在緬甸蒲甘舉行,六國外長濟濟一堂,總結合作經驗,共襄發展大計。六年前,瀾湄流域六國領導共同啟動機制化合作進程。六年來,瀾湄合作蓬勃發展,欣欣向榮。六國本着互利共赢、共謀發展的合作初心,守正創新,努力奮進,取得豐碩成果。展望未來,六國将攜手同行,推動合作不斷提質升級,為促進地區繁榮和民生福祉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以誠相待,進一步鞏固政治互信
六國合作貴在一個“誠”字,始終貫徹以鄰為善、真誠友好的相處之道。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合作中有商有量,交往時有情有義,充分照顧彼此舒适度,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方,堅定支持彼此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秉持自立自主自強、共商共建共享精神,緻力營造和平穩定、團結和諧的瀾湄區域環境,為實現六國共同發展與繁榮攜手前行。
六年來,瀾湄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和發展,成為地區和平穩定、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石。六國高層交往密切,元首互訪頻繁,疫情期間創新交往形式,通過“雲端會晤”保持密切溝通,為區域合作領航定向。瀾湄領導人定期會議機制為共謀地區發展藍圖、加強戰略對接提供了重要平台。六國建立了外長會、高官會、工作組會機制,地方政府、民間團體也參與合作之中,構建各層級、各部門、官民結合的立體交往合作網絡,形成了事事有商量,遇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既講原則又重情義,緻力團結友好的合作氛圍。
發展為先,全面深化區域經貿合作
六國均為發展中國家,一緻同意把發展作為區域合作首要任務,形成了“發展為先、務實高效、項目為本”的瀾湄模式,打造了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構建了緊密合作的瀾湄經濟發展帶。
六年來,中方提供“兩優”貸款、産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專項貸款,支持湄公河國家開展互聯互通、機場電站、産業園區等40多項大型基建和産能合作。中老鐵路開通、中泰鐵路順利推進、中緬合作緬甸曼德勒—皎漂鐵路可行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等,将成為瀾湄合作下一個“金色五年”新引擎;老撾萬象電網改造、越南永新燃煤電廠等重大基建工程的建設,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建設,加快湄公河國家與中歐班列對接,為進一步暢通區域貿易、促進融合發展提供重要平台。瀾湄國家優化産能合作布局,打造以“多國多園”為重點的合作體系;泰中羅勇工業園、中老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等項目正在發揮示範作用,推動産業鍊供應鍊價值鍊融合發展。六國秉持開放包容的精神,推動瀾湄合作與東盟、三河流域等機制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為東盟共同體建設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注入了新的動力。
六國合作“天天有進展、月月有成果、年年上台階”,“瀾湄速度”在區域合作中被傳為佳話。即便在疫情肆虐、國際經濟下行雙重壓力沖擊下,瀾湄合作也在向更大範圍、更寬領域向前發展。2021年,中國與湄公河國家貿易額達3980億美元,同比增長23%,較2015年增長105%。中國是越南、柬埔寨、緬甸、泰國的最大貿易夥伴,老撾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越南一躍成為中國第六大貿易夥伴國。
綠色為要,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瀾湄合作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生态優先,發起“綠色瀾湄”計劃。
農業是六國支柱産業,科技興農是瀾湄合作優先合作方向。中國與湄公河國家積極開展科技交流、能力建設等方面務實合作,通過“豐收瀾湄”項目集群,為區域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動力。中方已有300多家農企赴湄公河國家投資興業,擴大進口大米、肉牛、芒果等優質農産品。2021年,中國與湄公河國家農産品貿易總額約282億美元,同比增長18.6%,更多的農産品進入彼此市場,擺上消費者的餐桌。
六國因水結緣,倍加關注水資源合作。中方啟動通報瀾滄江全年水文信息,開通瀾湄水資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網站,幫助下遊國家應對洪旱災害。中方與湄公河國家抓緊實施大壩安全、綠色水電等合作項目,累計為湄公河國家提供1000餘人次水利人才交流培訓;共同實施“瀾湄甘泉行動計劃”“瀾湄興水惠民行動”“典型小流域綜合治理示範”等務實合作項目,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提升各國水資源管理能力。
六國加快生态環境合作步伐,啟動“促進可持續生計的生态系統管理改善試點”等項目。未來将加強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合作,在“綠色低碳與可持續基礎設施知識共享平台”“柬埔寨低碳示範區”“老撾萬象賽色塔低碳示範區”等示範項目的帶動下,加快構建低碳綠色産業鍊,打造環境友好和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
民生為本,增強各國民衆獲得感
瀾湄國家秉持民生為本的理念,堅持面向基層,加大對大衆最急需的領域投入,實現了民生福祉新發展。
中老鐵路是兩國人民的一條“幸福路”。中老鐵路開通後,方便了中老邊民交通出行。截至6月2日,中老鐵路累計發送旅客327萬人次。六國之間開通更多航線,從2016年3月瀾湄合作機制啟動以來新增航線達332條,搭建區域“空中高速路”。2015年中國與湄公河國家人員往來1500萬人次,到2019年雙邊人員往來達5000多萬人次。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六國還将增開直航航班。截至2021年3月,累計有2萬餘名湄公河五國學生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在華學習,瀾湄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在雲南培訓來華務工人員4萬餘名。
六年來,瀾湄合作專項基金在減貧、教育、衛生、婦女等領域支持了666個接地氣、惠民生的項目。“太陽村”項目為柬埔寨和緬甸村莊引入太陽能光伏技術和設備;“油茶良種選育研究”項目為泰國和老撾山區提供新技術;“咖啡增産項目”為緬甸咖啡農培訓超過1.1萬名,助力緬甸咖啡豆産量翻番;“本草惠瀾湄”“中醫針灸進瀾湄”項目積極推廣傳統醫藥合作;貧困社區綜合發展、“瀾湄‘半邊天’行動”等項目促進區域減貧和婦女事業發展。
同舟共濟,書寫命運與共新篇章
面對共同非傳統安全挑戰,瀾湄國家同舟共濟、守望相助。
在抗疫鬥争中,六國以實際行動诠釋了唇齒相依的兄弟之情和守望相助的鄰裡之義。中國向湄公河五國無償提供檢測試劑、口罩、防護服等多批抗疫物資,舉辦抗疫經驗交流會,派出醫療專家組,援建核酸檢測實驗室和方艙醫院,幫助各國抗疫。中國通過援助和商采等方式共向湄公河五國提供超過2億劑疫苗。六國抓緊實施“瀾湄健康心行動”“熱帶病防控行”等項目,促進次區域公共衛生發展。六國同心協力遏阻疫情蔓延,使瀾湄區域累計确診病例和發病率顯著低于全球其他地區。
六國積極開展災害管理合作,舉辦“瀾湄國家加強多災種和災害鍊早期預警技術研讨會”。中老、中柬建立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救援合作關系,推動災害管理領域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六國還聯合打擊恐怖主義、網絡賭博、電信詐騙、人口販賣、非法移民等跨國犯罪活動,保障各國人民生命财産安全,助力構建更為緊密的瀾湄命運共同體。
緬甸有一句諺語:“想,要壯志淩雲;幹,要腳踏實地。”六年前,瀾湄六國共倡成立首個由流域内國家自己組建的次區域合作機制。六年來,六國展現團結、務實、進取、創新的瀾湄精神,推動合作取得日新月異的發展。新形勢下,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地區形勢,瀾湄六國将攜手同心,乘風破浪,推動瀾湄合作行穩緻遠。中方将一如既往,積極貫徹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堅持義利相兼、以義為先,同湄公河國家一道,努力将瀾湄合作打造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示範區、全球發展倡議先行區、全球安全倡議實驗區。
來源: 新華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