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兒換商标?法國奢侈品牌CHANEL在中國的一場商标訴訟以二審敗訴結束這也是國際一線大牌首次出現罕見的商标侵權案敗訴案例,一時間在時尚圈掀起一輪熱議——産品設計形狀類似但未用于商标使用,到底算不算侵權呢?敗訴原因成謎,解讀也是衆說紛纭同時,關于這一案例未來可能給其他品牌糾紛案帶來的參考意義,也成為行業裡的潛在焦慮,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香奈兒換商标?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法國奢侈品牌CHANEL在中國的一場商标訴訟以二審敗訴結束。這也是國際一線大牌首次出現罕見的商标侵權案敗訴案例,一時間在時尚圈掀起一輪熱議——産品設計形狀類似但未用于商标使用,到底算不算侵權呢?敗訴原因成謎,解讀也是衆說紛纭。同時,關于這一案例未來可能給其他品牌糾紛案帶來的參考意義,也成為行業裡的潛在焦慮。
奢侈品行業專家認為,不排除CHANEL繼續上訴的可能。法律界人士認為,構成商标侵權的前提是作為商标來使用,但此案應屬著作權訴訟範疇,CHANEL敗訴或源于訴訟策略失誤。
緣由 訴訟策略失誤?
據時尚媒體LADYMAX報道顯示,上述訴訟始于三年前,CHANEL在這場官司中經曆了從一審勝訴到二審敗訴。
如何界定商标侵權,被部分專業人士看作是訴訟結果反轉的關鍵所在。記者從中國知識産權法院的公告中了解到,該訴訟始于2016年。廣州市珠海區工商局經檢查發現,葉某宗經營的周百福珠寶店銷售的部分耳釘、吊墜、戒指等商品形狀與CHANEL注冊商标近似,存在侵犯CHANEL公司“雙C”注冊商标專用權飾品的行為。在對該店鋪經營者葉某宗進行處罰後, CHANEL公司又以葉某宗為被告提起訴訟。
一審中,葉某宗表示,涉案店鋪是香港周百福珠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的加盟店,主要從事周百福品牌的經營,銷售的産品都須經周百福檢測合格後挂周百福标簽,沒有使用CHANEL公司的注冊商标。其不知道被查扣産品涉嫌侵權,涉案産品标價僅6000多元,且尚未銷售和獲益,也沒有使CHANEL公司遭受損失。2017年,該案一審判決CHANEL公司勝訴,葉某宗須賠償CHANEL公司經濟損失6萬元。葉某宗不服,遂向廣州知識産權法院提出上訴。
二審認為,當商品形狀與注冊商标近似時判定是否構成商标侵權,首先要判斷是否構成商标性使用。按照我國現行法律規定,隻有構成商标性使用,才會構成商标侵權。其次要看是否存在誤導消費者、構成混淆、使消費者将案涉商品誤認為商标權利人商品的情形。
就本案而言,葉某宗經營的店鋪銷售的商品沒有使用過CHANEL的注冊商标,CHANEL公司也沒有提供充分證據證明,葉某宗經營的店鋪在銷售上述商品時,存在利用該商品與CHANEL公司注冊商标相似而招攬顧客、推銷商品等将其作為商标性使用的情況。最終,二審判決葉某宗勝訴。
對于這一結果,知識産權律師王晔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商品形狀與他人注冊商标近似是否構成商标侵權,前提是該商品形狀是否注冊為商标或作為商标來使用,此案中該前提不存在。但這種情況有可能侵害的是其他知識産權,比如著作權,CHANEL敗訴或源于訴訟策略上的失誤。
CHANEL公司是否會選擇繼續上訴?北京商報記者通過郵件聯系采訪CHANEL公司,但截至發稿未得到回複。要客研究院院長周婷表示,不排除CHANEL繼續上訴的可能。
現狀 商标糾紛極為普遍
商标是一個品牌标記、LOGO和符号的象征,是保護時尚 IP 衆多元素中的關鍵,也是很多品牌的“身份證”。
今年4月,CHANEL曾發布聲明,強調品牌商标“CHANEL”寫法全部為大寫,以此強化品牌的統一性,将品牌名稱打造成專有名詞,足以見LOGO被賦予的強品牌效應。也正因如此,奢侈品LOGO成為最容易被仿冒的對象。
北京商報記者檢索相關案例發現,近些年,奢侈品牌的商标訴訟屢見不鮮,且不僅局限于中國。2014年,CHANEL就曾起訴華裔西班牙公民及其名下意大利珠寶公司注冊的雙S交叉标志與其品牌雙C商标極為相似,涉嫌商标侵權。2017年,CHANEL在該案件中勝訴。Gucci的“雙G”LOGO也是山寨重災區。據2018年相關報道,Gucci母公司開雲集團起訴意大利一中國皮具制造商采用了與Gucci雙G商标非常類似的反向雙C商标,給消費者帶來了混淆和誤導。2016年,Gucci和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因“藍紅藍”和“綠紅綠“條紋圖案發生數輪訴訟車輪戰。再往前追溯的話, Gucci在2009年時還曾和美國時尚品牌Guess産生過商标糾紛,訴稱Guess使用的雙G和綠紅綠等商标侵犯了自己品牌經典商标的知識産權。
趨勢 LOGO熱衷度将繼續下降
貝恩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顯示,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消費占到全球市場份額的33%,預計到2025年将達到50%。到2027年,中國的中産階級規模将進一步擴大,約占家庭總數的65%。
但與奢侈品消費快速增長同時存在的是,中國消費者對網購奢侈品的真僞鑒定需求也在持續增加。據某奢侈品閑置鑒定交易平台統計,與2017年相比,2018年的奢侈品總鑒定需求數量約為2017年的170%。中國消費者明顯表現出對奢侈品仿品的擔憂。
政府加強了市場監管,加大對售假的處罰力度,同時不少奢侈品鑒定機構也孕育而生。從上述案例可見,即便專業的機構與品牌訴訟程序尚且出現對是否仿冒的争議,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則更加面臨難以辨别的尴尬。
各大奢侈品牌一面在中國市場擴張店面、加速線上線下布局,一面“修煉内功”,加強對品牌等無形資産的保護,以盡可能減少相關損失。LVMH集團就在今年初推出了區塊鍊加密溯源平台AURA,用來驗證高價商品的真僞。此外,江詩丹頓、HUBLOT等高端腕表品牌也都運用區塊鍊技術防僞。
不過,周婷表示,中國大部分奢侈品消費者其實對于LOGO的熱衷度已大幅度下降,去LOGO化已是不争的市場趨勢,但由于LOGO的強品牌效應以及中國消費者的初期消費心理,成為部分商家加以利用的捷徑。她強調,一直以來,國際奢侈品牌對于各個市場上出現的大量“類似商品”非常頭疼,并花巨資去打假,但是範圍太大,并非僅憑法律手段就可以完全解決。
目前,由于大多數品牌方不提供鑒定服務,普通消費者缺乏鑒定能力,交易場所逐漸轉移到線上,種類繁多的電商社交媒體平台也提供支付功能,奢侈品的渠道增多,國際品牌面對的是更為複雜的市場環境,行業間認定是否侵權的難度和成本也持續增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