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整首詩?作為作家,對“文如其人”我是深以為然的和國畫家嚴木華先生聊他的畫、他的人生,欣賞他的畫作之後,對“畫如其人,人如其畫”的說法,我更十分地相信了,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整首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作為作家,對“文如其人”我是深以為然的。和國畫家嚴木華先生聊他的畫、他的人生,欣賞他的畫作之後,對“畫如其人,人如其畫”的說法,我更十分地相信了。
木華是南粵地界上較少見的高挑個子,卻略顯瘦弱。他說話相當能把握分寸,且條理清晰,話語總是溫文儒雅、沉着平和,即便評說自己的得意之作,亦聽不出一絲誇誇其談,給人的印象,更是質樸、嚴謹、做事謹慎。他的畫風遵古而不泥古,循規蹈矩卻常有突破,作品也極具個人特色。
木華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是肇慶市所屬德慶縣九市鎮高村村人。他的童年時代,家境也是貧苦的。尤其是他父親在49歲時便因病去世,當時他還在上小學,童年生活更是雪上加了霜。然而,就像古代哲人孟子所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苦難的生活反倒是在木華瘦弱的身子裡蘊蓄了堅毅、執着、勤勉、隐忍的因子。小學、初中、高中,木華的成績都名列前茅,甚而,他擔柴挑米或走陸路或搭乘“紅星”客船,沿西江順流而下近百裡,還來到悅城鎮讀高中,成為村裡唯一的高中生。
遺憾的是,從1984年到1986年,接連三年的高考,他都屢試屢敗,最後名落孫山。自小便不肯向命運低頭的木華,倒是愈挫愈勇,他認真審視自己一番後,果斷決定避開“理科”弱項,改考藝術類院校。他隐約感覺到,在藝術世界裡他更能如魚得水般地施展才華,實現理想。于是,參加完1986年的高考,他自費來到西江大學美術系,接受專業老師的美術培訓,欲用較短時間,惡補一番初級的藝術課程,再去考藝術大學。“我從此接觸到了藝術,激發了藝術思維的火花。”木華如是說。
可即便如此,木華仍未能如願以償。他再次與大學擦肩而過。所幸的是,天道酬勤,功夫不負有心人,1987年年底,九市鎮招聘入編幹部,應試者雖多,卻讓一直在為考大學而學而不辍的木華拔得頭籌。他似乎得來全不費工夫地到鎮政府捧上了“鐵飯碗”。
命運,永遠垂青有準備的人,這話看來很有道理。
木華不僅能寫、能唱、能跳,而且還能舞、能主持。他曾騎摩托車到德慶縣參加卡拉OK大賽,成為全縣十大歌手之一。他組織各類球賽、晚會,有條不紊,次次圓滿順利,顯出頗強的組織能力,從此一路順風順水。2004年,德慶縣文聯換屆,多才多藝的他又接任專職副主席,2007年任主席。到了這時,他才真正地與藝術和藝術家們打上了交道。這年他41歲。
我如此啰哩啰嗦贅述木華頗不平凡的青春往事、人生經曆,無非是想說明他的畫品創作,起點其實并不高。但他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堅持到現在,對畫品創作執着的藝術追求也一以貫之,就像他當年求知、求學一樣。
木華說:“我畫畫,除卻天分,還有被工作所逼的成分。”作為縣文聯主席,參與着各種藝術活動,木華說他不能當“外行領導内行的領導”。于是,他撿起二十年前考藝不成而被丢下的畫筆,從練習素描、臨摹、寫生開始,重新構築他的畫家夢,自此,對書畫創作的癡情,再未曾歇過腳步……
他曾拜嶺南畫派知名畫家莫肇生為師,接受嚴格訓練;他參加培訓班,從不吝惜時間,舍棄了不少其他曾熱愛的娛樂;他寄情山水、田疇、花海、森林,以師法自然;他苦讀燈下,探畫源,究畫理,以求知補無知。
美術評論家馮燮濤說:在木華的山水世界裡,蘊含着一份深情,實踐着“含道映物、澄懷味象”,用自己的觀照和感悟方式來抒發性靈,融入了他的審美情趣;作品所表現出的深邃與幽遠、溫暖與恬靜,都寄托着他充滿詩意的精神境界。
并不懂得欣賞畫作的我,以為馮先生的評說,是說到了位、說對了點的。我讀木華的畫,與其說是在欣賞他畫作的色彩、構圖、氣韻,倒不如說是在感悟着他畫裡面所傳達出的那種超然于物外的精神、境界。
近幾年來,木華的畫作愈來愈受到業界評論家們的關注。我總覺得,這成績與他曾經的艱難人生經曆是分不開的,加之他時至今日仍孜孜以求地探索,在藝術的道路上,我有理由相信他會走得更遠。(謝新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