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百家中有一個很奇特的學派,叫“雜家”。
我們今天一說雜家,就認為一個人博覽群書,學問雜多,就說他是雜家,但是大家要知道,先秦時代的雜家可不是這個意思。它的代表人物就是呂不韋。
呂不韋這個人,衛國人,史稱經國巨賈,就是能經營國家的大商人。
大家很熟悉,呂不韋最著名的典故,奇貨可居,也就是把秦王嬴政的父親叫異人,也叫子楚作為一個商品來處理。
呂不韋以秦國宰相主政秦國将近十年左右。在這十年裡,秦國大盛,大家知道也就是在呂不韋主政期間,秦國滅掉了東周,也就是周王周天子從此消失。呂不韋主政期間,對秦國國政十分熟悉,也就是秦國國政和秦國文化的利弊所在他都心知肚明。
可是呂不韋出了一個麻煩,就是他當年把自己所心愛的女人趙姬贈送給了嬴政的父親異人。結果秦莊襄王死後,趙姬這個女人看來性欲很強,不得安生,拼命地要找呂不韋,找他繼續做男友。這搞得呂不韋非常尴尬。這簡直是跟國君的母親通奸。呂不韋很不安,但是呂不韋要擺脫趙姬的糾纏又很困難。呂不韋就想了一個辦法……(此處省略一萬字,正史野史大家估計都耳熟能詳了)
我簡單講一下呂不韋的這個過程。呂不韋在做宰相的後期,曾經組織一批文人,寫了一本著名的著作,這就是洋洋20餘萬字的《呂氏春秋》,算得中國先秦時代的大部頭著作。它分六論八覽十二紀。呂不韋把這個書完成以後,他居然把這個書挂在城門樓上,向世人宣布,任何人能改動一個字,給千金之賞,這叫“一字千金”,這個成語就從這兒來,可見他對自己著作的分量何其看重。
《呂氏春秋》這部書就是雜家的經典之作。要想理解雜家,就得理解呂氏春秋究竟讨論的是什麼問題。
大家知道秦朝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居然建立秦朝短短15年崩潰,為什麼?因為它的文化僅僅偏向于法家。法家的專制殘暴,過于強硬的管理方式,盡管在國家用兵打仗的時代有效,但你要保持社會長治久安,它卻決然不行。
呂不韋對這一點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秦國文化有嚴重偏失,于是他在《呂氏春秋》裡幹什麼?把中原先秦諸子百家的各路文化綜合成一個文化系統介紹給秦國,希望由此改變秦國的文風。這就是雜家,這就是《呂氏春秋》。大家看雜家都讨論了哪些問題?
第一,反對家天下之集權,法家主張集權,主張君主一人專制,它雖然很有效率,但是它也極端脆弱。如果君主不明,如果君主偏失立即崩潰,而一個人偏聽則暗,一旦一個人處在一種高權力的封閉之下,他特别容易出錯。因此集權的高效率根本抵不住集權犯錯的可能。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有了幾千年文明史。由于中國幾千年是專制制度,因此對中國用詞叫積貧積弱。就是你國史變長了,你本來應該國家越來越強盛,結果你積的是什麼?越積累越貧、越積累越弱。
它說明集權政治是一個非常危險,非常脆弱,非常缺乏穩定性的政治管理模型。呂不韋對這一點深為了解,集權者很容易犯一個錯誤,他認為集權就是高效率,集中國家力量做一件事,确實有這個效率,但這個效率根本抵不住集權一旦犯錯就是毀滅性的,而且犯錯的概率遠大于高效率的概率。
人類曆史反複證明這一點,這就是幾千年集權史帶來的是積貧積弱的結果的原因。呂不韋當年雖然沒有幾千年積貧積弱的經驗,但是他隻是在秦國待了十年宰相,他就已經非常清楚,秦國的這種專制法家體制僅用這一脈文化,決不能保證社會長治久安。因此他主張反對家天下,反對集權。
他在《貴公篇》中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他在《去私篇》中講“誅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賢者,故可以為王伯。”也就是要用群賢來管理國家,要用統治者的内在集體智慧來管理國家。雖然他當時提不出民主,但是他反對極度的獨裁和集權。
第二,他提倡尊重民意,也就是回用孟子的民本說,我今天前面讨論過,民本不是民主,但在專制體制下,對民本加以關注,也就是對民生加以關注,是集權者或者統治者能夠穩坐天下的一個重要的基層照顧。缺乏民本思想,整個社會就會出現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的危局。而法家對這些方面是缺乏視野的。因此他提倡尊重民意。
他在《務本篇》中講,“宗廟之本在于民。”他接着講“凡舉事,必先審民心,然後可舉。”大家注意,這跟孟子的說法非常像。然後他贊成修齊治平的聖人政治,就是把儒家學說代入。所以他在《執一篇》中講,“以身為家,以家為國,以國為天下。”然後在《精通篇》中,他講“聖人行德乎己,而四荒鹹傷乎仁。”請注意,他講的這些東西是儒家的東西,也就是他要把儒家文化介紹到秦國來。
我在這裡順便插一句話,大家想想,秦國統一天下的強盛程度,當時是何等的威武,結果秦朝短短15年暴亡。西漢早年做什麼事情?《過秦論》。我一說這個詞,大家就要想到賈誼,賈誼當年在西漢早年讨論秦朝的失政,檢讨秦朝政策的過錯叫《過秦論》。由于漢朝吸收了秦朝隻用法家之學統治天下的這個錯誤,檢讨了這個問題,最終立儒教為國教。
董仲舒儒教就是把法家、陰陽五行、道家、儒家都糅合在其中,做成了一個實際上以儒家為綱領的雜學體系,結果漢朝在中國竟曆時400年,兩漢加起來,它說明什麼?說明先秦諸子百家之學的彙合,人類文化不能偏廢,彙合之學才是實務操作的平衡所在。
呂不韋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他在墨法之學橫行于秦國之際,向秦國介紹中原文明的各個雜學,包括儒學。
然後他宣揚君主“無為與禅讓”。說“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事,無智無能無為,此君子所執也。”意思是君王不要主政,形成内閣制,君相制。宰相和君王官僚系統和君王有牽制共治作用。大家知道漢以後逐步就朝這個方向運行,天下逐步表達為穩定統治的農業結構,而反對君王一人集權和獨裁。這種說法是非常高明的。
然後他也秉持重農與并戰,這也就是他并不偏廢法家。請大家聽明白雜家是什麼?它實際上是對秦國隻用法家文化造成其嚴重的文化偏失的糾正,而且他也要調教嬴政,寫他的呂氏春秋的雜家著作,就是希望嬴政學習他的東西,改變秦國國風。可惜嬴政聽不進去,因為法家從商鞅變法以後一百多年力行有效,秦國因此而強大,最終在嬴政手裡統一天下,他變成始皇帝。嬴政聽不進去,堅定的推行法家一道,最終取天下也敗天下。
我在這裡想講,呂不韋由于對當年秦國國政和文化偏失心知肚明,他尋求秦國文化的矯正和補足。可惜由于他自身的缺陷,這件事情沒有完成,反而引起嬴政對他的反感,當然對他的學問文化也就無法接受,從而給秦國最終帶來長遠的麻煩。
第二,請大家記住一點,對務實者而言,“一孔之見不可執,一時之行不可證。”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大家把務實者和務虛者分開,務實者,政治家,經濟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在社會上做實際事務操作,叫務實家。
什麼叫務虛者?做純學問的人叫務虛者。請大家注意,務虛者做學術的人,要有把一個問題貫通到底的韌勁,他絕不能做萬金油,他決不能是個雜家,他得把任何一個問題論證到底,論證窮極,這是真正做學問的必由之路。
但是對于務實者而言,對于在實際社會活動中有所操作的人而言,你的文化構成絕不能偏廢。也就是說你的文化組合必須是各家學說,各路思境廣泛采納,融會貫通,你才能找見行為平衡,你才能處理社會上複雜問題的多項處理。
而且大家要注意,你的文化構成不能是一孔之見,就是你不能隻關注一門學問,然後覺得這個學問有理,就隻關注它,然後認為其它學問都不是學問,這叫“一孔之見不可執”。
第三,對于務實者而言,你不能因為有一個你反複應用有效的學問或者思路,你就認為它是真理。我在講哲學課時候講過,我說從哲學上論證,實踐不能檢驗真理,那是哲學上的論證,我現在從實物上講,我們不在思路上講,我們在實物上講,在實際操作中,請各位記住,你絕不能對你曾經行之有效的經驗或者思路,因為曾經被反複證明是正确的,你就認為它将來也繼續行之有效,千萬不敢。
你反倒要小心。一個你長期執行有效的東西和思路,恰恰可能把你引入深淵和陷阱,這叫“一時之行不可證”,就是一時有效的操作,不能證明它是永遠有效的操作。請注意我在這裡是變相的在談“實踐不能檢驗真理”。
請大家想想,法家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開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曆經一百多年時間,法家在秦國反複證明行之有效。秦國從偏于西部一隅的弱國,成為戰國最雄強之國,最終統一天下。你能說法家不對嗎?反複證明有效,可恰恰是這個反複證明有效的法家單進獨鬥,最終導緻秦國失政。秦朝短期崩潰。
請大家想想,如果當年秦王嬴政接納了呂不韋的思想,從此在他的執政理念中,有雜學的文化融合,相當于西漢的文化融合。秦朝何至于隻有15年崩潰。所以這一條請各位特别注意。
最後我們要說,先秦諸子百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各家學說之雜糅,各家學說之融合,夯實了中國社會2000年穩定運行的文化基礎,而不是任何一家學說所能産生這種功效的。這就是先秦諸子百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奠基價值之所在。
聲明:本文對其它著作有一些參考,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