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出花園潮汕習俗

出花園潮汕習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21:51:41

出花園潮汕習俗(潮汕民間獨特的成人禮)1

  “出花園”當天的早餐,一般得湊齊8人吃“花園桌”。“出花園”者坐正位,咬雞頭,吃魚、青菜、甜品等12道寓意好的菜肴。

出花園潮汕習俗(潮汕民間獨特的成人禮)2

  石榴花是備受潮人青睐的吉祥植物,在“出花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出花園潮汕習俗(潮汕民間獨特的成人禮)3

  “出花園”這一天,孩子要腳着外公外婆或舅舅送的新紅木屐。

  在潮汕地區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到了15虛歲的這個年齡,父母就要給孩子籌辦一個隆重而有趣的儀式——“出花園”。 “出花園”類似古代的冠笄禮,是保存在潮汕部分地區一種獨有的民間成人禮俗。在潮人的傳統觀念中,小于15歲的孩子都生活在 “花園”裡,受到公婆神(俗稱“公婆母”)的庇護。因此,大部分家庭在孩子誕生後,都會在家裡供奉“公婆母”(也有人兼供“司命公”),祈求孩子平安成長。當孩子滿15虛歲時,父母就會為他們操辦“出花園”儀式,感恩拜别“公婆母”,象征孩子已經長大成人,走出繁花似錦的花園,可以自主地求學進取走向社會。

  七夕“出花園”

  寓意孩子百巧集身

  “出花園”儀式一般在農曆七月初七舉行。這天,民間稱為“七夕節”,也是民間的“乞巧節”。乞巧節是七月初七的夜晚,人們乞求天上的神仙織女贈與聰明智慧,心靈手巧的日子。同時,也是民間的“婆生”。有些地方有“拜阿婆”的習俗。阿婆神位一般在孩子睡覺的眠床下,神位旁邊放一粒象征膽子的鵝卵石和玩具。祭拜時在眠床中放一個竹編大箶,将阿婆神位擡上,用飯團、魚肉、粿品、紙錢和紙衣等供奉。

  相傳宋代真宗年間,潮汕有一位村婦,因其愛惜鄉鄰嬰幼,并樂為左鄰右舍的人家看管小孩,她在哺兒育女和調教有一套獨特的方式,深受大家的愛戴,美名遠播,被尊稱為“阿婆”。後來,這位和藹可親的阿婆年老去世,人們将其生日農曆七月初七,定為“婆生”神日祭拜。民間一些家庭為了孩子健康成長,便将阿婆的靈位請至家中,孩子睡覺眠床下供奉,潮汕民間俗稱為“眠床腳婆”。

  選擇農曆七月初七這天為孩子舉辦“出花園”成人禮,意為孩子百巧集身,心靈手巧,聰明活潑,善于變通。

  籌辦的物品

  滿含對孩子成長成材的期待

  出花園成人禮舉辦之前,外公外婆或舅舅要為孩子送來新衣服、新鞋。舊時買雙木屐,木屐有男方女圓的區别。穿紅屐的習俗,傳說起源于潮汕的文狀元林大欽出花園的故事。在農曆三月或六月,家長要按孩子的生辰八字,擇日将新衣服帶往佛祖或觀音菩薩、慈悲娘娘等寺廟,請齋姑師傅讀經,稱“開光”,意示将此物穿戴在身上能保佑平安,驅邪化災。親戚鄰居也會提前為孩子送來雞蛋、“利是”以示祝賀,家長也會提前備好糖果等分送給親朋好友,告知人們孩子已長大成人,并邀請人們一起來吃“花園桌”。

  随着日子的臨近,孩子要提前理發。家裡需備雞鵝鴨等三牲、豬肉、豬肚、豬肝、雞蛋等,做紅桃粿、石榴花粿,煮好湯圓等。家長還要為孩子采摘十二種鮮花,通常是龍眼花、石榴花、橘子葉(即大吉)、青竹葉、仙草、榕樹葉(即“成樹”)各取二枝,總共十二樣,俗稱“十二色花”。“十二色花”帶有着吉祥如意、成人成材之意。比如,石榴、龍眼象征着多子多福。青竹象征着有德,榕樹葉象征着孩子像榕樹一樣堅忍不拔,總的飽含着長輩對孩子的無限祝福與期待。

  七月初六晚或七月初七清早,将十二色花放在洗浴水中,有的地方還要放入四粒煮熟染上“花紅”的雞蛋,讓孩子在花卉芬芳中洗淨貪玩調皮的孩子氣。七月初七早上,穿上“開光”過的新衣服新鞋,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虔誠地拜别“公婆母”,感恩“公婆母”的守護。 舊時,孩子還要紮上母親親手縫制的腰兜,腰兜裡壓着桂圓及銅錢,寓意平安富貴。盡管出花園是大多潮汕人所共有,但各地所舉行的儀式和禮節卻不盡相同,而随着時代的變遷,有些“禮節”“儀式”也逐漸簡化。

  花園桌

  “咬雞頭”寓意獨占鳌頭

  家裡專門為孩子準備的“花園桌”菜肴很有講究。在惠來,必須有紅卵、雙色甜圓、豆幹等,“紅卵”即染上“花紅”雞蛋,它在潮汕民俗中是一種特别尊貴的禮品,無論是款客饋友,還是自家喜慶,人們都備上這吉祥之物。甜圓圓滿,豆幹有官運亨通之意;有魚,諧音為扶,意為孩子日後有貴人相助扶持,年年有餘之意。魚還要講究選取名字吉利的,如紅魚、靈舌等,意為喜慶伶俐。蔬菜要選韭菜、厚合、青蔥、芹菜等。韭菜是必不可少的蔬菜,韭菜,韭與久諧音,有長壽久遠,厚合有厚道合人,青蔥有通心,芹菜有勤奮之意。開席之前,出花園者要食二粒洗浴用的紅卵,食二粒甜圓。還要準備豬腸、豬肚等讓孩子吃,寓意讓孩子換了腸肚,改正不良習性,今後明白事理跨入成年人的行列。在揭東一些地方,桌上必不可少要有“五碗頭”,即是包括炒豬肝、蒸鲮魚、蒸螃蟹、煮粉條、全雞在内的五樣菜品,還要準備韭菜、厚合、竹筍湯等。其中,竹筍湯寓意着孩子往後節節高升,成為有用之才。

  有共性的地方是,出花園的孩子在當天要坐主位,每一道菜都要由他先動筷子之後别人才能吃。桌上的全雞要雞頭正對着他,讓他“咬雞頭”,這個習俗相傳也是起源于林大欽。傳說林大欽有一天放學回家,見有老者抱着一隻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紙,一張沒有字,一張寫着“雄雞頭上髻”。老者要求路過者應對,對得上可得這隻公雞,對不上者僅賠他一頁對聯紙。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颔下須。”對得好,老者将公雞送他。回到家裡,他父親将公雞宰了,燙熟後砍了個雞頭獎勵大欽,以示獨占鳌頭之意。後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潮人以為這是個好兆頭,在孩子出花園時就給吃雞頭,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出人頭地,興旺發達。舊時,“出花園”成人禮中,孩子吃完飯後要“跳膠掠”,即用一個竹編大箶,裡面放着粿品、糖果、花生仁等,讓孩子從大箶上面跳過,往返多次,以喻跳出花園牆,去開創美好的新天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