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開手機查看快遞,被一條推薦信息吸引了,《我是農民》作者賈平凹。
賈平凹這個人很熟悉了,當然不是和他私人關系熟,說的是他的作品。賈平凹是商州人,從省屬關系來講算是老鄉咧。可我無緣結識,更不用說熟悉了。隻知道他出身商州農村,也是個農民,所以他寫《我是農民》,應該會寫的很真實,不需多做調查研究,自己就夠了。
為啥隻看了書名就對這書感興趣呢?這叫“同病相惜”吧。我也是農民,對關于農民的事情都感興趣。
小時後,農村窮且落後,衛生條件差,文化程度低,素質不咋滴,這都是時代貼在農村和農民身上的标簽。也确實,那時候就是進了縣城,都有一種自卑,覺得穿的土,說話也土,老是直不起腰杆,不敢大聲說話。城裡人看農村人大多是眼睛朝上翻着的。記得到親戚家拜年,給的壓歲錢城裡娃和農村娃都有區别。
韶華易逝,歲月不負。一切随着時間的推移都在發生着改變。
首先發生改變的是,自從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農村的糧食滿倉了,吃的也都是新鮮的。誰家娃在城裡工作,走的時候帶的最多的就是面粉、包谷榛子、紅豆、芝麻一類的。單位裡的同事見了,都是一個個眼饞心熱,巴不得也有農村的親戚。再後來,在好政策的引領下,“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農民富了,農村環境變美了,空氣也新鮮了。周末,城裡人反而結伴都往農村跑,以能吃農家飯為樂事。
我是農民,成了一張可以引以為豪的名片。這意味着,在農村可能還有祖遺的莊基地,可以蓋個房子,可以有個院子,可以三五好友,烤肉喝酒聊天,也可以喝茶看書休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