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睿:
《我讀感知論》随想錄(75)
感知存在的環節
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物質還是意識,這是個争論了幾百年的問題,認為本源是物質的是唯物主義,認為本源是意識的是唯心主義。物質和意識形成長期的對立,似乎本源非是這兩者中的一種不可。然而,事實哪有那麼簡單,什麼是物質?什麼是意識?唯物主義無法回答物質是什麼,唯心主義無法回答意識是什麼。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唯物主義把世界定為物質的存在,物質從哪來無從得知;唯心主義把世界定為意識的存在,意識從哪來也無從得知。
其實,我們如果換種思維就不會夾在可知與不可知的矛盾中了。物質從意識中來,意識從物質中來,這又有什麼問題?存在同時産生物質和意識,本源就是物質和意識的交互運動,意識反映物質的存在,物質确定意識的存在。西方唯心論者笛卡爾試圖将物質和意識統一起來,尋找唯物唯心之外的存在,但是最終以失敗告終,物質和意識能統一嗎?統一在哪裡?似乎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物質的存在就是意識的存在,我們找不到物質和意識共同存在的理由,存在要麼是物質,要麼是意識,除了這兩者間不可能是其他的,而且本源必須是其中的一種。
存在就是在感知,存在是什麼?感知運動。那麼感知運動是什麼?感知運動和我們說的物質運動是一樣的,隻不過感知運動更全面、更準确。說物質在運動沒錯,但是物質為什麼運動,唯物主義又無法回答。物質運動的前提不能忽略觀測者的存在,這裡面是一個分水嶺,量子力學證明了沒有觀測者,物質也不存在。我們能證明沒有意識存在的物質世界嗎?不能。這種絕對客觀的物質我們隻是想想,它存不存在還不知道,而且既然無法證明那肯定不存在,因為能證明物質存在的就是意識。
存在中的意識和物質似乎不能分割,這和我們的思想觀念大為不同。我們認為存在不是物質就是意識,物質和意識有本質的區别,不可能會出現既是物質也是意識的情況。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存在就是在感知。物質和意識同時存在是為了滿足在感知的環節,存在從在感知開始,到在感知結束,在感知起于非感知,非感知在在感知中表現為不存在,但卻存在于在感知的另一面。在感知的一面是感知界,在感知的另一面是非感知界,感知界可感知,非感知界不可感知。
我們可以還原一下感知存在的環節,感知意識→感知運動→感知内容。我們所感知到的内容就是由感知意識來的,所以世界的本源是感知意識。這不禁讓人們懵圈,這不是唯心主義的觀點麼,意識決定物質。首先,我們要澄清一下,沒有客觀存在的物自體,都是感知意識,去掉客觀存在的物自體,意識和物質是想通的,意識就是物質,物質就是意識。這裡要說的是,感知意識和唯心意識有天差地别的不同,所有生物的意識之和是感知意識,唯心意識是指個人心的意識。不要以為感知意識産生感知内容就說是意識決定物質,其實是相互決定的,這和大能決定小,小能決定大一樣。感知意識之所以說是存在的本源這是因為一切存在都離不開感知的意識。
感知意識來自于非感知,它創造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出于一套規則和邏輯,這套規則和邏輯就是感知規則和邏輯。感知運動就是感知意識通過感知規則和邏輯創造存在的過程。這套感知規則和邏輯可以理解為生物本身,每一個生物都是一套規則和邏輯,感知意識就通過生物來創造物質的存在。這一點我們可能不理解,我自己怎麼就是一套規則和邏輯了呢?因為人和其他生物的感知不同,這個不同就是規則和邏輯的不同,規則和邏輯緻使不同生物之間有不同的感知事實和感知結果。雖然如此,人與其他生物的感知意識卻是相同的,都源于一個本體,即感知意識本體。
我們可以具體來分析一下感知存在的環節,感知意識→感知運動→感知内容,感知内容因感知意識的感知規則和邏輯而不同,感知意識用人這套規則和邏輯創造的是人的存在,用鳥這套規則和邏輯創造的是鳥的存在。而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感知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雖然都是人這套規則和邏輯,但所處的環境不同,感知内容就不同,還有感知方式方法的不同,人這套規則和邏輯被多用,用于各個方面,所以人的長處不一,這就表現為有些人會這,有些人會那。
最後來說一下,感知存在的環節是不能拆分的,單獨的感知意識存在沒有任何意義,期間的環節必不可少。存在從感知意識出發到感知内容結束,都在在感知中,人不能把感知意識理解成靜止的“态”,而應該理解成運動的“在”。感知意識在感知,在感知運動和感知創造,感知内容就是它運動和創造的産物。所以,當我們有不滿意的内容時,可以檢查自己的意識,改變意識可以改變内容,内容就是現狀。包括生病也是如此,生病是我們意識紊亂的表現。人改變感知意識其實就是改變自己的思維觀念,思維觀念一變,人就會産生對事物新的看法。
物質和意識誰更重要沒有意義,因為物質和意識都是感知存在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接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