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穹頂、拱券是羅馬人的三大貢獻。
羅馬人在文化方面向希臘全面學習。如拉丁字母借鑒希臘字母,用希臘語的韻律寫詩,接受希臘哲學與藝術等。在建築藝術方面,羅馬人也借鑒和繼承了希臘建築藝術。羅馬建築藝術在吸收了包括古意大利埃特魯裡亞文明、東方亞細亞文明和希臘文明各種元素的基礎上,也有着自己的鮮明特色和偉大創造,特别是在穹頂、拱券藝術與技術方面。穹頂和拱券雖然不是羅馬人的發明,但被羅馬人廣泛應用,做到了極緻,是羅馬建築藝術風格最具特色的語言。用火山灰作為膠凝材料制作混凝土是羅馬人的偉大創造,也是羅馬特色建築藝術風格的重要支撐。
羅馬新增加的兩種柱式
羅馬的5種柱式是在希臘3種柱式的基礎上增加了兩種柱式。一種叫作托斯卡納柱式,發源于羅馬北面的托斯卡納地區;另外一種是混合柱式,就是在科林斯柱頭上加愛奧尼克柱頭的渦卷。
羅馬馬爾斯神廟(複原圖)
羅馬馬爾斯神廟建于帝國初期,是長方形科林斯柱式建築。從其複原圖中可以看出羅馬神廟與希臘神廟的不同。希臘神廟的基座不高,基座四周都有台階,人們無論從哪個方向都可以走到神廟的基座上。而羅馬神廟的基座比較高,隻有正面才有台階。主立面門廊較深,高基座和深門廊強調了權威和距離感。
羅馬圓形神廟
羅馬埃特魯裡亞人源于西亞傳統的民居是圓形的,羅馬的神廟也有圓形的,是建于公元前2世紀的圓形神廟,比希臘德菲爾圓形神廟晚了約200年,但不如希臘建造得精緻。
羅馬角鬥場附牆柱
羅馬時期,由于拱券技術的應用,拱形牆體取代了柱子的結構功能。一些柱子僅僅承擔藝術角色,不像希臘柱那樣承擔了結構和藝術雙重角色。采用附牆柱的羅馬角鬥場牆體:拱券兩旁矗立裝飾柱,頂着柱上楣。首層采用的是源于羅馬本地的托斯卡納柱式,第二層采用的是愛奧尼克柱式;第三層采用的是科林斯柱式;第四層采用的科林斯附牆扁方柱。柱子從底層的托斯卡納柱到頂層的扁方柱,越來越輕巧,越來越精緻,建築語言的邏輯非常準确。把圓柱變為裝飾性的扁方柱是柱式裝飾語言的擴展與變奏。在一個建築立面上組合不同格調的元素,也是對嚴謹的希臘建築風格的突破。
羅馬萬神廟
穹頂是羅馬建築藝術的一大亮點。128年建成的萬神廟是羅馬最偉大的建築之一。有人甚至認為它在建築藝術史的地位超過希臘經典的帕特農神廟。
萬神廟主體建築是在圓筒形牆體上扣了一個直徑43m的半球形穹頂,内部大廳高度也是43m。這麼大跨度的砌築穹頂是前所未有的,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砌築穹頂。圓筒和半球組合的主體建築有一個帶山花的柱式門廊)。
半球形穹頂底部水平推力很大,要靠牆體自重平衡,因此牆壁最厚處達6m。這麼厚的牆體即使開窗洞采光效果也不好,所以建築師索性在穹頂的中心開洞采光。
萬神廟内景
萬神廟内壁用兩道線腳分成三段。下段是實體牆和凹入牆體的大小神龛虛實交替,大神龛有柱式,小神龛有三角頂套和弧形拱頂套;中段是凹入牆體的假窗洞,用三角頂套做裝飾,強調“窗”的存在;上段是穹頂,有5層藻井,有秩序地排到頂部天洞邊緣。藻井是為了減輕屋頂重量的結構手法,類似于今天的箱形梁,藝術效果自然而然順理成章,人們仰視穹頂會被深深地吸引。
内壁的三角頂套是希臘神廟山花的濃縮,弧形拱頂套是從羅馬拱券結構演變而來的。穹頂結構從結構形式上避免了拉力的出現,主要承受壓力,磚石是抗壓強度很高的材料,所以,穹頂結構可以大大增加建築物的跨度。但穹頂結構會産生較大的水平方向推力,豎向荷載越大,水平推力越大。所以,需要厚重的牆體平衡穹頂的水平推力。雖然羅馬時期還沒有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但羅馬建築師對于水平推力是知其然的。
拱券是結構支撐手段,原理與穹頂一樣,可以避免或減少拉應力,大大增加門窗洞口寬度。拱券是羅馬乃至西方建築主要的藝術元素。羅馬角鬥場、羅馬卡拉卡拉浴室和法國尼姆的高架水渠,都由于拱券的應用而具有了藝術的美學價值。
三種屋蓋(或樓蓋)拱券類型
拱券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希臘都有應用,如巴比倫城門拱券、奧林匹亞體育場拱券通道等,但應用得最多、跨度最大、最娴熟和藝術效果最佳的還是羅馬。羅馬拱券包括牆體拱券(如門窗洞、凱旋門和高架水渠)和屋頂拱券(用于樓層和屋頂的拱券)。屋頂拱券包括半圓筒形拱、半圓筒形交叉拱和帶肋的交叉尖拱。
羅馬角鬥場内
羅馬角鬥場建成于公元80年,是一個宏大的橢圓形建築,雖然隻有4層,但高度達49m。橢圓的長軸長188m,短軸長156m,内部場地長軸長86m,短軸長54m。角鬥場為後來大型運動場的建設提供了經驗。
卡拉卡拉浴場遺址
羅馬帝國皇帝卡拉卡拉在位期間,建設了一個大型公共浴場,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個浴場占地面積有13萬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000人洗澡,有如今中國大型洗浴中心的十幾倍大。卡拉卡拉浴室大跨度無柱空間是通過拱券實現的。
法國尼姆的卡爾高架水渠
羅馬帝國時期一些城市修建高架水渠從山上引水。高架水渠是拱券結構,雖然隻是出于結構的考慮,但在美學方面也非常成功。位于法國尼姆的羅馬帝國時期的高架水渠保留至今,是當地著名的景緻。
羅馬老市場多層建築
大約3世紀,羅馬人口達到了100萬。由于城市土地資源稀缺,羅馬人建造了一些多層建築,高達7層,個别建築最高達到10層,相當于小高層了。至今羅馬老市場還有多層建築的遺迹。
羅馬多層建築的底部一兩層一般是商鋪,上部樓層是住宅。樓層越高,居住者地位越低。那時的羅馬設計師還不會進行結構計算,多層建築倒塌事故時有發生。多層建築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克裡特島都出現過,但最多是兩三層,建到10層高度,是羅馬人的創舉。
哈德良蒂沃裡别墅水邊的柱廊
羅馬郊區蒂沃裡有哈德良皇帝的别墅遺址,是古羅馬最大的别墅。
蒂沃裡遺址有沿池塘邊布置的環形柱廊,間或凸起的半圓形拱套,還有精美的雕塑。曲線是表現浪漫的語言,它不像直線那麼嚴謹和生硬。蒂沃裡庭院是羅馬時期庭院建設的代表,也是後來西方庭院設計師們汲取靈感的地方。
圖拉真紀念柱
羅馬紀念柱的靈感源于埃及的方尖碑。羅馬紀念柱是歌頌皇帝的,有圖拉真紀念柱、奧勒留紀念柱等。圖拉真紀念柱直徑3.7m,不算柱頂的圖拉真雕像,柱身高29.55m,用一塊大理石雕刻而成,柱身刻滿了歌頌圖拉真豐功偉績的浮雕,猶如電影膠片般繞柱盤旋,雕塑帶長達200m,雕刻得精緻細膩。
君士坦丁凱旋門
凱旋門是羅馬尚武精神的體現,源于神奇門。神奇門是出征歸來的軍人入城時必須經過的一道門,以消除殺氣,相當于“消磁”吧。後來,神奇門演變為炫耀勝利和崇拜英雄或帝王的凱旋門。最早的凱旋門建于公元前2世紀。君士坦丁凱旋門,建于4世紀,三孔式凱旋門。從凱旋門可以看出羅馬建築風格的兩大特點,即拱券加柱式。
哈德良墓
羅馬共和時期是民主政治,不可能為領導人建造陵墓。帝國時期多數皇帝死于權力争奪,未得善終。隻有極少數皇帝建造了陵墓。現存的羅馬皇帝的陵墓包括哈德良墓。哈德良皇帝是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他廢除了主人可以随意殺死奴隸的權力。哈德良熱衷于建築,在位期間建造了英格蘭哈德良長城,蒂沃裡别墅和自己的陵墓。哈德良墓比較雄偉,正方形基座有15m高,每邊長89m。上部的主體建築是圓形建築,直徑64m,高21m。皇帝的墓室就是一個放骨灰盒的房間。
約旦佩特拉古城鑿岩建築
在羅馬帝國統治的約旦沙漠地帶,有一片鑿岩建築群——佩特拉古城,有一些羅馬風格的鑿岩建築,包括宮廷、劇場、陵墓等。鑿岩建築始于埃及,佩特拉古城的鑿岩建築藝術符号更為豐富,也更為精緻。
彙集了希臘建築藝術并有自己創造的羅馬建築藝術影響廣泛且深遠,是西方古典建築、古典主義的集成甚至是代名詞。羅馬建築藝術首先在羅馬帝國(包括拜占庭帝國)範圍内傳播,而後随着基督教的傳播遍及整個歐洲,并影響了世界。羅馬建築藝術是地中海譜系的樹幹,羅馬風、文藝複興、巴洛克、新古典主義是其發展過程中生長的枝杈;拜占庭和伊斯蘭風格也受其影響,哥特式的巴西利卡也源于羅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