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鄭闆橋在清朝的地位

鄭闆橋在清朝的地位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07 10:14:49

鄭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闆橋。江蘇興化人。他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曾任山東範縣、濰縣知縣,旋因得罪豪紳而罷官,作官前後均居揚州賣畫,擅寫蘭竹,工書法,書雜分隸筆法,自稱“六分半書”,查禮《銅鼓書堂遺稿·詞話》中說:“闆橋工書,行楷中筆多隸法,意之所之,随筆揮灑,遒勁古拙,另具高緻。”著有《闆橋全集》。

鄭闆橋在清朝的地位(鄭闆橋也會判逆)1

鄭闆橋是當時叛逆傳統、表現個性之藝術精神的代表,他的詩、文、書、畫無一不是其真實情感的流露,因而《松軒随筆》中說:“闆橋有三絕,曰畫,曰詩,曰書。三絕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氣,日真意,曰真趣。”他将一腔不合時宜的牢騷與自己的苦悶與徬徨都傾注于書畫之中,表現了獨特而真摯的藝術個性,成為“揚州八怪”中之代表人物,他的書論正是這種藝術思想的表現。

鄭闆橋在清朝的地位(鄭闆橋也會判逆)2

闆橋論書最重個性,主張古人為我所用,他說:黃山谷雲:世人隻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可知骨不可凡,面不足學也。況《蘭亭》之面,失之已久乎!闆橋道人以中郎之體,運太傳之筆,為右軍之書,而實出以己意,并無所謂蔡、鐘、王者,豈複有《蘭亭》面貌乎!古人書法入神超妙,而石刻木刻千翻萬變,遺意蕩然。若複依樣葫蘆,才子俱歸惡道。故作此破格書以警來學。(《跋臨蘭亭叙》)

鄭闆橋在清朝的地位(鄭闆橋也會判逆)3

鄭闆橋在清朝的地位(鄭闆橋也會判逆)4

他以為學古要能出以己意,更何況古人之面目屢經翻刻不複可見,故不必斷斷于點畫形似,依樣畫葫蘆,終歸惡道。因而主張另辟蹊徑,表現個性,标舉破格”之書,他用以表現個性的方式便是求怪矜奇,不諧流俗,他說:“闆橋既無涪翁之勁拔,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異,創為真隸相參之法,而雜以行草,究之師心自用,無足觀也。博雅之士,幸仍重之以經,而書法之優劣,萬不必計。”(《四子書真迹序》)他之所以選擇詭怪奇異的形式來展現其心靈的感受,不僅是因為他自己所謂的沒有黃庭堅之勁拔與不願取趙孟顆之滑熟,而且是其坎坷不平的身世與目睹當時畸形社會的結果。闆橋胸中有一團肮髒不平之氣,發為詩書,自然詭異,他自己說:“闆橋最窮最苦,貌又寝陋,故長不合于時;然發憤自雄,不與人争,而自以心競。四十外乃薄有名,所謂諸生曰萬盈四十乃知名’也。其名之所列,辄漸加而不漸淡,隻是中有汁漿耳。莊生謂:‘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古人又雲:草木怒生。然則萬事萬物何可無怒耶?闆橋書法以漢八分雜人楷行草,以顔魯公《座位稿》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劉柳村冊子》)可見他所以雜取漢隸入行草之中,走的是一條不衫不履,孤傲自任的藝術道路,在于其“發憤自雄”,心中之“怒”所緻。這裡闆橋繼承了我國藝術論中“發憤著書”,“窮而後工”的傳統,揭橥了其藝術創作的本質。

鄭闆橋在清朝的地位(鄭闆橋也會判逆)5

由此出發,鄭闆橋标舉開張放任的創作态度,他盛贊音布的書法:“筆鋒下插九地裂,精氣上與雲霄摩。陶顔鑄柳近歐薛,排黃铄蔡淩颠坡。墨汁長傾四五鬥,殘毫可載數駱駝。時時作草恣怪變,江翻龍怒魚騰梭。”(《音布》)其《贈潘桐岡》中也說:“吾曹筆陣淩雲煙,掃空氛翳鋪青天,一行兩行書數字南箕北鬥排星躔。”都描繪了一個任情揮酒,恣意怪變的創作過程,這種境界令人想起唐人對懷素草書的贊美,體現了個性開張的精神,故他不滿工整停勻之書,其《絕句二十三首·方超然》中說:“蠅頭小楷太勻停,長恐工書損性靈,急限釆箋三百幅,宮中新制錦圍屏。”可見他提倡自由奔放、抒寫性靈的書法創作方式。故盛贊王羲之的《蘭亭叙》:“《蘭亭》乃一時高興所至,天機鼓舞,豈複自知。如李廣、郭汾陽用兵,随水草便益處,軍人皆各得自由,而未嘗有失。”(《題宋拓聖教序》)《蘭亭》之成功正在一時興到,天機獨任,能得自然高妙之美。故闆橋于書學最推重宋人書,他《論書》墨迹雲:平生愛學高司寇且園先生書法,而且園實出于坡公,故坡公書為吾遠祖也。坡書肥厚短悍,不得其秀,恐至于蠢,故又學山谷書,飄飄有欹側之勢,風乎?雲乎?玉條瘦乎?元章多草書,神出鬼沒,不知何處起,何處落,其颠放殆天授,非人力,不能學,不敢學。東坡以為超妙入神,豈不信然?蔡京字在蘇、米之間,後人惡京,以襄代之,其實襄不如京也。

在宋四家中,他對蘇、黃、米都極為推重,正是由于此三家書都能變化莫測,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他對蔡襄的字頗有微辭,因蔡書最笃守古法,缺乏超神入妙的境界。

鄭闆橋在清朝的地位(鄭闆橋也會判逆)6

闆橋論書既求出自性靈,表現真人,故他也重視人品與書法之關系,其《題宋拓虞永興破邪論序冊》中說:“書法與人品相表裡。”以為虞世南不汲汲功名于隋世,而得唐太宗知遇,可知其人品高邁,因而接着說:“今觀其所書《廟堂碑》及《破邪論序》,介而和,溫而栗,峭勁不迫,風雅有度,即其人品,于此見矣。昔有評右軍書雲:位重才高,調清詞雅,聲華未泯,翰牍仍存。吾于世南亦雲。”闆橋以為士有遇有不遇,虞氏在隋不遇,而在唐能遇,所以說“無複聖天子出,雖終其身蓬室樞戶可也,豈區區于仕進乎!”顯然這裡有闆橋自身的感慨于其中。

鄭闆橋在清朝的地位(鄭闆橋也會判逆)7

闆橋擅畫蘭竹,也以其蘭竹而抒寫胸臆,故闆橋很強調書畫相通的道理他說:與可畫竹,魯直不畫竹,然觀其書法,罔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欹側而有準繩,折轉而多斷續。吾師乎!吾師書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疏密。此幅奉贈常君酉北。酉北善畫不畫,又以書之關紐透入于畫。(《闆橋題畫·竹》

山谷寫字如畫竹,東坡畫竹如寫字。不意。(《題畫竹六十九則》)

日日臨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要然。(《題蘭竹石二十七則》)

闆橋從蘇轼、文與可的畫竹與黃庭堅的字中悟通了書畫相通的道理,這體現在書畫的運筆、結構的疏密、墨色的濃淡以及蕭疏的風韻等各個方面,故闆橋以草書中豎長撇法的運筆寫蘭竹,也以作畫的的筆法融入書法之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書畫風格。蔣士铨曾說:“闆橋作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見姿緻。下筆别自成偃仰各有态,常人盡笑闆橋怪。”(《題鄭闆橋橋的書畫相通給予了高度評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