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先秦有什麼

先秦有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8 18:12:26

一、“先秦”簡介

先秦指秦朝以前,是指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戰國時期這個階段。狹義的先秦史研究的範圍,包含了我國從進入文明時代直到秦王朝建立這段時間,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戰國這幾個時期的曆史。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複雜酋邦形式的國家。

商朝,又稱殷、殷商 ,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西周,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滅商後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

戰國,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争,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

【鍊接】三皇五帝

1.“三皇”之名不見于經,組成亦有不同說法,但《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風俗通引》、《白虎通義》、《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說。“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是: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但由最多人民接受并熟知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黃帝(人皇)。人們多公認“三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2.至于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黃帝、颛顼、帝喾、堯、舜。五帝,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指黃帝、颛顼、帝喾、堯、舜。第二種說法指太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種說法指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堯、舜。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颛顼、帝喾、堯、舜為五帝,對于五帝,一般也采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僅是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人民則把他們敬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

【知識點總結】

1.先秦:秦王朝建立之前的時期,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戰國。

2.三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

五帝:黃帝、颛顼、帝喾、堯、舜

【過渡句】在先秦這段時間裡,最為引人注目的要數春秋戰國了。因為在那時,中國出現了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著名的思想家,他們說的話至今都使我們受益匪淺。那麼,這先秦諸子都是什麼樣的人呢?

二、先秦諸子簡介

【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随着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别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鍊接】六經

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這六部經典著作的全名依次為《詩經》《書經(即《尚書》)》《禮經》《易經(即《周易》)》《樂經》《春秋》。其中《樂經》已失傳,所以通常稱“五經”。

【鍊接】儒家學派

儒家學派是先秦諸子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一個學派,由孔子首創。孔子的言論經門人整理為《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儒家學說以"仁"為中心,提倡"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崇尚"禮樂"、"仁義",倡導"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德治",重視倫理道德教育。

【2】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輿,華夏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 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曆于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曆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受儒教祭祀。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3】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并稱老莊。

【4】莊子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隻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内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籁”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

【鍊接】 道家學派

道家學派是以老莊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别。形成于先秦時期。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實體,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該學派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家的關系。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主張清靜無為、與世無争,是道教形成的基礎。

道家學說以老莊自然天道觀為主,強調人們在思想、行為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争”。倫理上主張“絕仁棄義”,以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儒墨之說形成明顯對立。其後,道家思想與名家、法家相結合,成為黃老之學。為漢初統治者所重。到漢武帝獨尊儒術,黃老漸衰。同時,道家思想流入民間,對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運動中道教思想的産生有所影響。魏晉間玄學盛行,王弼、何晏輩首以老莊解釋儒家經文,促成儒、道融合。佛學傳入中國後,佛教徒用老莊诠釋佛典,又有釋、道合流之勢。宋明理學家力倡儒家道統,佛、老并斥,但對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對中國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知識點總結】

1.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

2.孟子,名轲,字子輿,被尊為“亞聖”,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3.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陽,道家學派創始人。

4.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

5.儒家學派,道家學派。

【過渡句】先秦時期有那麼多思想博大精深的思想家,那他們都發出過怎樣精辟的聲音呢?我們先從孔子說起。

三、傾聽“先秦的聲音”精講

【一】孔子的聲音

1.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注釋

信:信用。

其:代詞,他。

可:可以、行。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我不知道他可以做什麼。”

【鍊接】信

“信”是一種态度。守天道是天經地義的,應該信守,守信在古代非常重要,所謂“無信不立”。

“信”是一種踐行行為。說出去的話,就一定要守信,古人常提倡“多做少說”,道理也許有這方面的原因,“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都是無法收回的,因此要避免這種尴尬局面的出現,說到就要做到。有一個成語叫“食言而肥”,說的是春秋魯國有一位大臣叫孟叔伯,慣于食言,總是說到辦不到,在魯哀公舉辦的一次宴會上,他想讓大臣鄭重出醜,就說:“鄭先生怎麼越來越肥呀!”,沒想到鄭重回答:“食言而肥”,意思是說,我老不遵守“信”,總是食言,故而越來越胖了。

“信”是一種人際關系。人們常用“一諾千金”來衡量“信”的價值,意思是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自己說過的話,答應别人的事情,就如同千金般貴重,一定不能出爾反爾。

“信”在人們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那麼怎樣實現“信“呢?

小朋友們從小就要養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不說謊話,對人要誠實,答應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做到。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釋:

三:虛數,極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樣。此句中泛指多個人。

師:效法。

焉:是兼詞“于之”的意思,翻譯為“在其中”。

善:好的,優點。

·譯文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他的優點我要向他學習,他的缺點我也要對照自己來改正。

【鍊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别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

《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因為孔子非常善于學習别人的長處,所以成為了一個大學問家。

小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虛心地向周圍的同學學習,每一位同學身上都有閃光點,我們要善于發現别人的優點,學習他們的優點,每一位同學都可以成為你的小老師。

【二】孟子的聲音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注釋:

第一個“老”:是動詞贍養、孝敬。

第二個和第三個“老”:老人,長輩。

第一個“幼”:是動詞撫養、教育。

第二個和第三個“幼”:子女、小輩。

·譯文

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也應該記得尊敬别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孩子時也應該記得關心别人的孩子。

【鍊接】大義父親胡文傳

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我們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那麼在“感動中國”的人物中有一位叫胡文傳的父親就是一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典範。

有一天,剛從外地打工回家的胡文傳,想好好犒勞一下剛參加完考試的兒子胡明,就帶着兒子去抓螃蟹。回到家裡,見兒子的小腦袋上濺了不少泥巴,就叫孩子去塘邊洗洗,沒過多久,他忽然聽到外面傳來:“有小孩掉水裡了。”胡文傳立刻趕到塘邊,見幾個孩子正在水中掙紮。他跳進水裡,奮力向兒子遊去,突然幾隻小手抓住了他,那是另外幾個落水的孩子。他向兒子喊道:“兒子堅持一會兒!馬上就去救你!”說完紮進水中,抓住四個孩子向岸邊遊去。再回頭救兒子的時候,水面上已經沒有了兒子的蹤影。當兒子終于被找到的時候,兒子已經停止了呼吸。胡文傳大義救别人孩子的故事感動了全國人民,給大家樹下了道德的标杆。

小朋友們在平時都要學會樂于助人,不能自私自利。

2.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注釋

人:别人。

恒:經常。

敬:尊敬。

·譯文

愛别人的人,别人也愛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鍊接】三顧茅廬

孟子的話告訴我們生活中,隻有愛别人、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三國時期有一個三顧茅廬的故事可以印證這個道理。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隻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卧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去南陽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隻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隻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卧龍崗。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着。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将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諸葛亮後來也感念劉備的尊重,非常敬重劉備,助他完成天下大業。

【3】老子的聲音

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注釋

兮:文言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啊”。

倚:依靠。

伏:隐藏。

·譯文

福可以變成禍,禍也可以變成福。

【鍊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老子告訴我們,有時候福可以轉化成禍,禍也可能轉化為福。在《淮南子》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靠近邊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術數的人。他家的馬自己跑到胡人那裡去了,大家都來安慰他。這個老人說:“這怎麼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他家的馬帶領着胡人的駿馬回來了,大家都祝賀他。這個老人說:“這怎麼就知道不是一個禍患呢?”家裡多了匹良馬,他的兒子又喜歡騎馬,有一次從馬上摔下來折斷了大腿。大家都安慰他,這個老人又說:“這怎麼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侵入邊塞,青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參戰,靠近邊塞的人絕大部分都因戰争而死去。唯獨他的兒子因為腿摔斷了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塞翁失馬”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它告訴我們,無論遇到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這樣,無論福事變禍事,還是禍事變福事,都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事物的福和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要以辯證的态度去看待。這也正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的意義所在。

【有獎競猜】

根據原文填空:

丢失馬匹——( )——( )——不參軍,保全生命

禍 —— 福 —— 禍 ——福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注釋

合抱:兩臂圍攏,形容樹粗大。

毫末:指幼苗,比喻細小。

累:堆疊,積聚。

·譯文:

粗大的樹木,是從細小的幼苗開始生長的;九層的高台,是從每一堆泥土開始築起來的;千裡的遠行,是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鍊接】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東漢有一少年名叫陳蕃,獨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評他,問他為何不打掃幹淨來迎接賓客.他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駁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仔細一想,陳蕃之所以不掃屋,無非是不屑而緻.胸懷大志,欲“掃除天下”固然可貴,然而一定要以不掃屋來作為“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鹄以高翔”的表現,我們卻不能贊同,千裡之行,始于足下,任何大事情的成功都是從小事做起的。

【4】莊子的聲音

1.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注釋:

怒:奮力,奮力舉起。

當:同“擋”。

車轍:車輪碾出來的痕迹,此借指車輪。

是:自以為是。

·譯文

你知道螳螂嗎?它舞起那兩把大刀般的胳膊,竟然想要擋住巨大的車輪!它根本不知道自己太渺小,還以為自己很厲害呢。

【鍊接】螳臂當車

《莊子·人間世》說:“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另外,《莊子·天地》也有“猶螳螂之怒臂以當車轍,則必不勝任矣”這樣的話。原話這個的“螳臂”,都并無貶義,後來則一般都把它比作不自量力、冒充英雄和妄圖抗拒某種強大力量的人。成語“螳臂當車”,正是從《莊子》的這個“不勝任”的原意轉化而來的。

春秋時,魯國有個賢人名叫顔阖(hé),被衛國靈公請去當其太子蒯瞆(kuǎi guì)的老師。顔阖聽說蒯瞆是個有兇德的人,到衛國後,就先去拜訪衛國賢者蘧(qú)伯玉,請教如何教好蒯瞆。蘧伯玉回答說,您先來問情況是對的,有好處,但要想用您的才能教好太子是很難達到目的的。并進一步說道:“汝不知夫螳蜋(同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意思是:螳螂鼓起雙臂來阻擋前進的車輪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勝任的,而是确實認為自己的這種舉動是好的,是有益的。顔阖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為像螳臂當車一樣,您要戒備啊!慎重呀!

2.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注釋:

白駒:白色駿馬,比喻太陽;

隙:也作郤( xì):同“隙”,指縫隙。

·譯文:

人在天地之間度過一生,就像飛奔的白馬躍過一條小細縫,一眨眼就過去了。

【鍊接】白駒過隙

白駒過隙,來源于《莊子·知北遊》。文中描述了孔子有一次專程去向老子請教什麼是“至道”,老子要孔子齋戒沐浴,說道:“人的壽命是極為短暫的,好像白馬馳過狹窄的空隙,一閃即逝。死是人從有形轉化為無形,道即精神可以永遠留在人世之間。”

白駒過隙,指時間流逝的快的驚人,可以理解為莊子認為人生短暫,但也有人認為,莊子于靜坐中得道,看到了普通人一生的短暫,而發出感歎。

【知識點總結】

1.信、其、可、師、焉、善等字詞的意思。

2.三顧茅廬、螳臂當車、白駒過隙等成語的意思。

3.諸子聲音的意思。

【過渡句】先秦諸子智慧的聲音能給人們很多啟示,先秦樂器的聲音能給人們悅耳的享受。鋼琴、二胡都是我們現在常見的樂器,那兩千多年前的人們用什麼來演奏音樂呢?

四、先秦樂器知多少

【1】竽

有一種先秦樂器叫作“竽”,把它橫着放時,形狀特别像一支大手搶。可在吹竽人的嘴裡,它卻活像一個大大的煙鬥。竽由二十三根又細又長的管子組成,這些管子都是由木頭制成的。管子的下方都有按音孔,人們要想吹出不同節奏的曲子,除了肺活量要大點兒外,還要準确按壓不同的音孔。據說,竽的聲音清脆明亮,像鳥兒在鳴叫一般。

【2】缶

還有一種先秦的打擊樂器叫作“缶(fǒu)”,其實它就是一個長相奇特的大鼓,形狀很像古代超大型的酒杯,肚子大,口小,上面還有個蓋。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上千人同時擊缶,歡迎遠道而來的外國客人。

【鍊接】擊缶典故

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記載,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禦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禦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這個著名的外交典故,是蔺相如反擊秦王羞辱趙國的有力舉措,因為秦人不善器樂,難為高雅正統之聲,隻會擊缶為娛,低俗下流,故以死相拼,逼秦王擊缶而反擊羞辱之,捍衛了趙國尊嚴。

譯文:秦王喝酒喝得高興時說:“我私下聽說趙王喜好音樂,請趙王彈彈瑟吧!”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走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盟飲酒,命令趙王彈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說:“趙王私下聽說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樂曲,請允許我獻盆缶給秦王,(請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娛樂吧!”秦王發怒,不肯敲缶。在這時蔺相如走上前去獻上一個瓦缶,趁勢跪下請求秦王敲擊。秦王不肯敲擊瓦缶。蔺相如說:“(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離内,我能夠把自己頸項裡的血濺在大王身上!”秦王身邊的侍從要用刀殺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們,他們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頭召喚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鍊接】缶的古文字形

先秦的樂器各式各樣,小朋友們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古老樂器呢?

【知識點總結】

1.先秦樂器竽、缶。

2.擊缶典故。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先秦時期的文化、諸子的思想、先秦樂器等方面的知識,對于博大精深的先秦文化來說,這隻是它的冰山一角。小朋友們回去以後一定要記得複習今天學過的知識,同時期待下一次課的學習吧!

先秦有什麼(先秦簡介)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