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鐘形銅鏡銘文

鐘形銅鏡銘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06:46:03

二十世紀60至80年代,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燕國都城燕下都進行了全面勘察和部分發掘。位于燕下都西城中部的辛莊頭墓區30号墓出土了大量陶器、鐵器、銅器、金器、銀器、玉器、石器、骨器等。

辛莊頭30號墓,早年被盜,盜墓賊洗劫墓葬以後縱火,因此毀壞嚴重,墓主信息已經無法獲知。墓為南北向中字形大墓,出土了七鼎六簋陶仿青銅禮器組合,顯示出墓主作為燕國高級貴族的顯赫地位。劫後餘生的80件金器,重2850克,其中部分記重銘文有兩、铢、半铢等,讓我們一窺戰國晚期,燕國與北方遊牧民族間文化交流的一角,金器背面的刻銘,也是研究戰國晚期燕國度量衡的重要資料。

這些金器,背面有橋形鈕,應該都是做飾品使用的,以捶揲形式成型,鏨刻出紋樣,部分金器還有掐絲、炸珠和鑲嵌工藝,與中國本土傳統的金器製作技術有所不同。這些金器無一不帶著濃郁的外來文化元素,顯示出墓主對於異域文化濃烈的喜好,甚至墓主本身就是胡人。

一般認為 金飾件是居住在今北京延慶縣一帶山戎人的遺物,背面記重是燕人所刻。不管其流轉如何,這批器物至少說明,在戰國時期,燕國與北方匈奴等遊牧民族聯系密切。尤其是龍噬馬紋金牌飾,紋飾形象為典型的草原裝飾風格,而其對稱的布局又明顯帶有中原藝術特色,集中體現了不同文化的交彙與創新,顯示了戰國時期中原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深刻的交流、碰撞、融合。

燕下都戰國墓出土的這批金飾件,有20餘件背面黎刻記重銘文,金飾以兩铢計量(不用镒釿)。字形與戰國時期中原三晉地區流行的文字風格頗為相似。具體時代不很清楚,推斷為戰國晚期至秦漢早中期。?

有人為這些金飾物燕國制作,用的是燕國衡制。 另有認為金飾合文寫法僅見于趙國,而“兩”“半”和“四分”等的寫法也屬趙國風格,為趙國少府所屬造器的工府。

總之屬于戰國晚期燕趙大地之物。其稱重所用天平應為楚天平砝碼,但使用“铢兩”制。實際上,兩和镒作為黃金的基本重量大緻是對等的。為何北方用兩,兩如何來的? 和镒的關系如何?目前不适很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

燕下都銘重金飾物,記重銘文和實重重量按一斤等于16兩,1兩等于24铢的衡制進行折算。

折合1铢在0. 646~0. 66克之間,1兩在15.55~15.84克之間,1斤在248 ~ 253. 4克之間。這些金飾件的自銘重量将1兩分至1/23,已經實行了 24铢為兩的進位關系,可對貴金屬進行精密的測量,已可将1铢分為半铢,半铢2分分,半铢4分分,半铢8分分(計重單位包括 兩、朱(铢)、半铢、四分之一铢,八分之一铢),标志着當時發達的衡制水平。如何稱出來的,目前沒有研究結果。

戰國時代,天平實物來自楚墓。

“鈞镒”砝碼

1954年湖南長沙近郊出土 1958年入藏湖南省博物館。

湖南長沙近郊出土。環權第九枚刻“鈞镒”二字。“鈞”同均。《呂氏春秋·仲春紀》:“同度量,鈞衡石,角鬥桶,正權概”。“蓋”同镒,戰國時期的黃金重量單位。而從第一枚到第十枚,每枚間的重量都是以倍數增長的。“鈞镒”指平準量值。 “鈞”同均,“均益”就是平準分割黃金一镒的标準重量,從二号到十号砝碼為一镒以下不同量值的單位,九個砝碼加起來恰好等于第一号砝碼即一镒的重量.鄭玄注: “大半兩為鈞”。“益”同镒,它與“斤”同為當時黃金計量的兩個通用單位,但有古籍中楚國隻有“斤”這一計量單位。黑色,圓形,由大到小十個成套。十枚銅環權是完整的一套,重量大體以倍數遞增一铢重0.69克,一兩為15.5克,一斤為251.3克,十枚相加約500克,為楚制二斤。1铢是最輕的一枚砝碼,是天平的最小稱量。其換算公式為: 1镒:16兩≈250克 1兩=24铢≈15.6克 1铢=0.69克。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1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2

鈞镒

“分細益” 砝碼

環權— 5組 楚墓 戰國晚期沅陵 1990年秋,在湖南五強溪水電站淹沒區沅陵縣太常鄉搶救性考古發掘中,于第1016号楚墓内出土了一套帶有銘文的底碼。墓中一套彩繪陶禮器如鼎、敦、壺的器形.特别是鼎的形制演變及彩繪紋飾等均反映了湖南晚期楚墓的特征,因此墓葬年代應不岀戰國晚期。所出砝碼共5件,狀如銅環,除4号外表面皆鎏金呈淡黃色。按重量、大小列表如下: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3

其中4号砝碼明顯小于比它輕的3号,雖同為環形,但截面卻近于直角梯形,且表面有明顯的磨痕.色玄黑,說明4号破碼在外形、成分與制作上均不同于其餘4件,應是件替代品,5号砝碼最大,環上并陰刻三字,當釋作“分細益”。 19.2 克( 1 / 12.5 益)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4

分細益

戰國楚國黃金計重單位 益

湖北荊門包山2号楚墓竹簡簡文記載,“為正陽貸越異之黃金十益一益四兩以粜種”,“為高間貸越異之采金一百益二益四兩”。

長沙楚墓出土的那套最齊全的砝碼上陰刻“間益”二字銘文。

湖南阮陵一楚墓出土的砝碼陰刻“分細益”三字銘文。

湖南砝碼上的“益”與湖北簡文中的“益”相吻合,正表明這些砝碼是專門用來衡量以“益”為單位的黃金貨币,是為稱量黃金貨币專門制作的砝碼。

“ 鈞益 ” 砝碼 , 用來 稱量較重的黃金 , 即一斤以上的大份 金稱量 ,

“分細益” 祛碼 , 用于小份量 黃金 的稱量 , 所 以它的祛碼個體輕 , 個數少。

在“分細益”這套衡制中,1鎰相當于西漢的二十四兩,重約384.8克、383.6克。

在“鈞益” 這套衡制中,1鎰相當于西漢的十六兩,也就是相當于西漢的1斤。

從上面可以知道1“鈞益”重125克。那麼,1鎰重251.53克左右。在“鈞益” 這套衡制中,1鎰則相當于西漢的十六兩,也就是相當于西漢的1斤。‘鈞益’砝碼,用來稱量較重的黃金,即一斤以上的大份黃金稱量,

"1斤=16兩≈ 250克;1兩= 24株≈ 15. 6克;1株≈ 0. 69克”。

戰國中期前後楚國在稱量黃金貨币時, 使用的為“ 益” 和“ 兩” 等重量單位,并且一“ 兩” 約為現今的15.6 克; 一“ 益” 等于16 “ 兩” , 約為現今的2 50 克。戰國中期前後楚人稱量黃金時所用的重量單位是益、兩、株。

戰國時期,秦國權衡單位用石、斤、兩、铢制已被各種器物的刻銘所證實,假以文獻記載,更無疑義。秦國的權衡制度:24铢1兩;16兩1斤;120斤1石。與現代重量單位相比較,戰國時期秦國1斤為253克,1兩為15. 8125克。

秦朝繼承了戰國時期秦國的權衡制度,近代出土秦代權衡器物以石、斤、兩計,秦代銅币亦銘文“半兩”,唯黃金以“镒”為衡制單位。《史記·平準書》中記載:“黃金以镒名,為上币;銅錢識曰‘半兩’,重若其文,為下币;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币。”秦代黃金為稱量貨币,交易使用時要用秤來稱。秦代以“镒”為黃金衡制,是對戰國時期黃金衡制實施統一規範的結果。戰國各國諸侯使用着多種黃金衡制;秦滅六國,統一黃金衡制為二十四兩一镒,仍可稱為一金;及至漢興“一黃金一斤”,黃金減重三分之一,從二十四兩降到十六兩。而二十四兩一镒的秦代黃金衡制,以及二十兩一镒的戰國時期三晉兩周地區黃金衡制的概念,一起流傳下來,造成我們目前關于古代黃金衡制“镒”單位概念上的混淆。西漢初期,“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一黃金一斤。’黃金的重量單位從“镒’,變成了“斤”;而“金”的重量,便從二十四兩,變成了十六兩。但是,一“金”二十四兩的古制概念影響頗為深遠,并與“金一斤”十六兩的概念,相伴共用。

胡人頭像金飾件 9件

1978年 河北易縣燕下都戰國墓16号。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5

胡人頭像金飾件 9件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6

銘文 二兩廿三朱四分分朱一

形制紋樣相同。平面略呈橢圓形,上下兩端尖,中部隆起較高,通長約5.1厘米,寬約3.5厘米。紋飾為典型的胡人模樣,頭戴氈帽,彎眉凸目,高鼻闊口,口鼻處有胡須。頭像兩側飾三層對稱的連弧紋,下部飾有變形雲紋。背面有一豎的橋形鈕,5件鈕兩側黎刻記重銘文。

“四兩十九朱二分分”實重74.6克,

“四兩十六朱四分分朱三”實重73克,

“四兩十七朱”實重72.8克,

“四兩十四朱半朱”實重72克,

“二兩廿三朱四分分朱一”實重46.2克。

另外4件均有銘文,因年代久遠漫法不清。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7

另有說法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8

另有說法

當年稱重精度有限,不同文獻重量數據略有差别。從這些記重銘文看,實行兩、铢制,它的記重單位有兩、朱(铢)、半铢、四分之一铢,八分之一铢等。 各自的記重銘文和實測重,按一斤=16兩,1兩=24株的衡制進行折算,一株的重量,平均約合0.66克,若按一铢重0.66克計算,燕國衡制中的一斤約合250克

龍噬鹿紋金飾件

共6件,整體呈半球形,直徑4.5厘米,高1.6厘米。頂部正中有一圓穿,徑1.05厘米,穿圓周向上稍有凸起,其中三件飾有金絲擰成的麻花形掐絲一周,另有三件飾麻花形掐絲兩周。最外周緣折出一周窄邊,上飾金絲擰成的麻花形掐絲兩周,器表有三組相同的龍噬鹿的圖案,三組圖案首尾相連,結構緊湊。這些飾件背面均黎刻記重銘文,

“四兩五朱”,實重65.7克;

“四兩十八朱半朱”,實重73.77克; 飾件直徑4.45厘米,高1.4厘米。推算1铢約0. 644克,1兩約15.46克,1斤約247克。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9

四兩十八朱半朱

“四兩廿三朱半朱八分分朱一”,實重76.9克;

“五兩十三朱”,實重86.1克。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10

龍噬鹿紋金飾件

虎噬鹿紋金飾件

共2件,形制紋樣相同。整體呈半球形,直徑4.8厘米,高1.5厘米。口部向外折出一周窄邊,頂部背面正中有一橋形鈕。器表頂部正中浮雕一頭小鹿,鹿長頸,低首,豎耳,張口,前足彎曲于腹部,後足高高揚起至首部。周圍浮雕幾組老虎。飾件背面黎刻記重銘文。

一件“三兩十五朱半朱二分分”,實重57克。

一件“三兩十四朱半朱二分分”,實重56克。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11

虎噬鹿紋金飾件

嵌綠松石熊羊紋浮雕金飾件

共6件,形制紋樣相同。平面呈橢圓形,上部隆起較高,正中為熊首紋,左右兩側各飾一長角羊紋。熊的眼、眉、口及長角羊的眼、耳均鑲嵌綠松石,己脫落不全。飾件背面有一橋形鈕,均刻有記重銘文。

一件刻長4.9、寬3.8厘米,“二兩十一朱”,實重35.4(也有說38.5)克,

一件刻“二兩十八朱”,實重43.1克。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12

熊羊紋金飾件 戰國 長4.9厘米、寬3.8厘米 易縣燕下都辛頭莊30号墓出土 共六件,形制紋樣相同,平面略呈桃形。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13

嵌綠松石熊羊紋浮雕金飾件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14

嵌綠松石熊羊紋浮雕金飾件

嵌綠松石駱駝紋金牌飾

此飾件為圓形,1件,直徑9.1厘米,邊緣飾絢紋一周,内飾三隻曲頸昂首的短尾卧駝。駱駝的眼睛内點綴鑲嵌有綠松石,可惜脫落嚴重,僅一隻駝眼内尚存。有的凹槽内原先也鑲嵌松石,可惜均己脫失。紋飾正中有三隻相連的幼駝首。背面正中有橋形鼻,左側有記重銘文“十兩十九朱”,右側刻“ “成人虎豕,十兩十九朱”,“成人”為官府工作之處所。實測重167. 8克,折合1铢約0. 648克,1兩約15. 55克,1斤約249克。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15

成人虎豕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16

嵌綠松石駱駝紋金牌飾

龍噬馬紋金牌飾

五件龍噬馬紋金牌飾。其中,較大者二件,較小者三件。整體均為長方形,闆狀。紋樣相似,左右對稱,正面四周飾綯紋,背面凹凸不平,有布紋。大者,牌面壓制出對稱的神獸噬馬紋。靠上部中間有一孔,孔上為牛頭。孔下是相對的兩隻馬頭,馬身弓曲,四蹄相對。馬頸被一隻猛虎咬住,馬後背含在一長角神獸的利齒巨口之中,神獸長有魚尾,背面上下部位有一橫、一豎兩個橋形鈕。小者,圖案簡約,牌面紋樣為猛虎撕咬馬的圖案,背後有兩橫橋形鈕。虎和神獸的兇悍,馬牛的無助,形成鮮明的對比,充滿緊張的氣氛。無銘文。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17

龍噬馬紋金牌飾

桃形金飾件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18

高:5.8厘米

牛頭金飾件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19

重:42克

羊首鳥喙形金飾件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20

(上)通長:6.8厘米(下)通長:8.1厘米

圓形大角羊紋金飾片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21

金柄鐵劍(有掐絲、炸珠和鑲嵌)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22

金柄鐵劍 通高:71.4厘米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23

燕下都 鐵劍金飾(劍标)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24

狼撕咬後肢反轉的鹿紋金飾片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25

後肢反轉的龍紋半球形金飾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26

撕咬與後肢反轉的馬紋金帶扣/金帶闆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27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28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29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30

河北燕下都辛莊頭M30出土金飾牌、銀飾牌

一虎二羊嵌綠松石金飾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31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32

大角羊金飾片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33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34

這種金飾片在西漢的多座諸侯王墓葬中也有出土,比如盱眙大雲山江都王劉非墓、廣州南越王墓、滿城中山靖王墓、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和莒縣漢墓

江蘇盱眙大雲山江都王劉非墓出土的大角羊金飾片

(邊緣有掐絲、炸珠和鑲嵌)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35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大角羊金飾片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36

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出土的大角羊金飾片

(邊緣有掐絲)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37

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大角羊金飾片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38

嵌綠松石金耳墜

通長6.2厘米 易縣燕下都辛頭莊30号墓出土 共2對4件, 上端是金絲彎成的耳環,下面有三層用金絲編綴綠松石串聯而成的墜子;其中上兩層金絲上鑲嵌綠松,最下面綠松呈棗形。無論造型還是工藝,都非常精湛和精美。

鐘形銅鏡銘文(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3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