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漠無朕”的說法,最早出自莊子的《莊子.應帝王》。後來《二程遺書》卷十五就有了這樣的說法:“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後。”朱熹在《朱子近思錄》卷一中便引用了這段話。如下:
“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後。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葉,皆是一貫,不可道上面一段事,無形無兆,卻待人旋安排引入來教入塗轍。既是塗轍,卻隻是一個塗轍。”
這段話理解起來非常費勁。我們先理解一下“沖漠無朕”中這幾個字的意思。
沖,彌漫、沖擊的意思。
漠,廣大無邊的意思。
朕,預兆。
塗轍:即途轍,意即痕迹。用在這裡就是“理”。
那麼,上面那段話合起來就是:大道真理在廣大無邊的天地中彌漫、激蕩,沒有任何預兆。雖然如此,天地間的萬物,早就已經具備了其存在的各種條件,不論已經顯現、或者沒有顯現,都沒有先後之分别。如同一棵百尺的樹木,從底下的根到上面看枝葉,整個都是一體的,不可以分開來。因此就不可以理解成出現這一段事物,沒有緣由地再将其中的“理”引入到這個事物中。既然隻是“理”,那就隻有一個“理”。
解釋起來比較費勁,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就簡單多了。在這個問題上,儒家與道家的理解是一緻的。事物原本就已經存在,即使處于無形無兆的時候,也早就存在了,隻是我們無法感知而已。老子在《道德經》中用無、有進行了明确的定義:事物處于無形無兆的時候,就是“無”的狀态。出現了具體的事物的時候,就是“有”的狀态。不論處于有、還是無的狀态,事物都“萬象森然已具”。隻因為世上“隻是一個塗轍”,隻有一個理。不論事物出現、還是沒有出現,這個理一直存在。
——學習傳統文化,增長人生智慧。歡迎關注知本學社。我是宗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