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運行法則

道德經運行法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10:55:42

道德經運行法則(道德經不以相為相)1

一、

佛家常有一句話叫:凡有所相,皆是虛妄。

這個世界的真相、問題的真理、事件的本質,都不在相之内,而真理即為道,道不在相之内,所以才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當我們不執着于事情的外在相之上時,便有了通達事情本質的能力,這個道理對于人生來說極為重要,不管是為了解決我們思想之中的困惑,還是解決實際生活中的難題,這個道理皆能通用。

就像當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不能隻執着于事件的表象本身,而是需要通達事件背後的本質,而通達問題的根本則在于一個關鍵,就是抛開表象看本質。

比如有一句話叫: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這就告訴我們,在觀察問題的時候看到問題的背面,而不執着于表象之中,能夠看到本質,自然能看到問題形成的根本,從而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

而世俗之間的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隻是用背道而馳的方式去看待問題,在錯誤的引導下,陷入一個又一個錯誤的陷阱無法自拔時依然不自知,甚至仍在沾沾自喜,自以為是。

道德經運行法則(道德經不以相為相)2

《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上士聽見了“道”,努力不懈地去實行它;而中士聽見了“道”,将信将疑;下士聽見了“道”,哈哈大笑。其實正因為下士聞之大笑,如果不笑就不足以稱之為“道”了。

這裡的“下士”指的就是那些淺薄和愚昧的人,他們心中隻是存在着世俗的認知,心中存在了一個世俗的相。

當一個人帶着錯誤的觀念去生活時,久而久之就會以錯為真,過着颠倒夢想、是非不分的生活,甚至當他在聽見真理的時候不僅不能理解真理,反而會嘲笑和懷疑真理。

也就是說他心中存在着一個世俗的概念,将其局限于這個“相”之内,所有背離世俗的概念、現象、問題,這些都超出了他們的認知,都隻會被他們嘲笑,而他們自然也不能理解這件事情的根本。

當理解不了,就自然談不上解決,所以世俗之間的多數人都會局限在這個“相”之内,生出煩惱與痛苦。

而上士、中士、下士,三者也分别代表着生活中三種不同的人,有的人聽到了“智慧”之後努力地去實踐它,這種人是對“道”有着深厚理解的人,而有的人是将信将疑,但是也有的人哈哈大笑。

道德經運行法則(道德經不以相為相)3

二、

真正能夠通達“道”的人不以相為相,而下士聞“道”,卻以相為相,他不能脫離世俗的俗見去觀察問題,而不能通達事情真理,所以隻能執着于事物的“相”之中,甚至當他聽到事物本質時,也隻會嘲笑和懷疑。

這就好像生活中不同的人面對事情的态度一樣,有些人看問題的時候能夠一眼抓住本質,抛開事情的表象,找到事情的根源,有的人卻在事情的條理之間徘徊,而有的人卻隻是執着于事情的表象,輕易的根據表象去判斷問題。

正因如此,才體現了道家思想中所提出“無為而治”的道理,所謂“無為”就是無自己的主觀妄為,不将自己的主觀意識執着于客觀事物之中,一切順應客觀規律去發展,面對問題時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等”。

所以《道德經》又說: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意思就是說:所以古人立言的時候說過這樣的話:明道的人内含光潔,看起來好像昏暗的樣子;進道的人謙虛自牧,看起來好像後退的樣子;平坦地道看起來好像崎岖不平的樣子;上德的人,謙虛卑下,好像深谷一樣;最潔白的好像含垢的黑色;廣大的德好像不足的樣子;剛健的都好像怠惰的樣子;質實的德好像空虛的樣子。

當我們以世俗的概念去想象道的時候,便偏離了道本身,當我們用世俗的語言去形容它的時候,也不足以去诠釋它的内涵,就好像真正方正的東西都是沒有邊角的,真正大的容器也沒有形狀,大的聲音也聽不到,大的形象也看不到。

道德經運行法則(道德經不以相為相)4

真正的智慧真相不在世俗的認知觀念以内,所以不以世人的俗見去想象和企圖理解事物的真理,才能夠通達事物的本源。

更重要的是,不要将自身局限于某一個“立場”,某一種“相”之内,因為有了“相”與“立場”,那麼就有了偏見,自身便不能通到事情的本源,反而會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隻是背離事物的本質,執着在一個毫無意義的層面上。

人生思想的囚籠正是因此而生,這也是人生悲劇的開端。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