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代文人為什麼愛寫錯别字

古代文人為什麼愛寫錯别字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4 13:25:48

:古人在抄寫文章、寫信等書寫活動中,偶爾也會出現錯字、掉字現象。他們一般都是怎麼處理的?

:如果不是特别正式的東西,通行的總原則是:在錯字右邊點上三個小點,表示這個字不要了。

有時也可能是兩個點、四個點,有時還是一個很小的“蔔”字,都是一個意思。

也就是說,被标記成這種符号的字,都不能算入正文内容當中。

而掉字了呢,則是在上一字的右下角處補上即可。

:能不能給我們舉些具體例子?

:好的。我們不妨舉兩個例子。

先來看第一個例子。

下圖是米芾的《苕溪詩帖》局部(所有圖片已将錯字、掉字情況加重顔色,後同)。

古代文人為什麼愛寫錯别字(古人書寫過程中對于錯字掉字情況如何處理)1

從帖文内容看,是老米自己已經寫好了詩,然後比較正式地書寫一次。

寫完“會”字時,他發現這個字寫錯了,于是在旁邊寫了個很小的“蔔”字,這就是表示這個字是誤寫,不要了。

再來看第二個例子。下圖是蘇轼的《黃州寒食帖》局部。

古代文人為什麼愛寫錯别字(古人書寫過程中對于錯字掉字情況如何處理)2

我們看到,東坡寫完“何殊少年子”後,發現“殊”下面少了一個“病”字。

于是他在“殊”的右下角處補上,又發現“子”這個字是多餘的,于又在旁邊加上小點,表示不要了。

:《蘭亭序》第四行“有”右下角加了“崇山”兩字,也是上面所說的補字情況吧?

:是的(見下圖)。但《蘭亭序》的真僞一直存在着争議。關于這個問題,專門寫文章都得幾千甚至上萬字,我們這兒不是寫學術論文,就不具體談這個事情了。

古代文人為什麼愛寫錯别字(古人書寫過程中對于錯字掉字情況如何處理)3

:說到塗抹,那古代正式書寫時,是否也會塗抹掉一些字?

:這種情況是很少出現的。原因就是為了保持文章頁面的整體比較幹淨。除非是完全的草稿,否則很少會塗抹。

:純草稿的書法作品,都有哪些?

:最著名的當然就是顔真卿的《祭侄文稿》(見下圖),因為這就是草稿,所以塗抹的地方很多。

古代文人為什麼愛寫錯别字(古人書寫過程中對于錯字掉字情況如何處理)4

這也符合我們寫文章的基本方式。此外,王铎也有大量作詩的草稿傳世,你去看一看,簡直沒法認讀,因為他是自己在做律詩,得反複“推敲”很多字,所以就改啊改,最後紙張都塗得不像樣子了。

最後這些文字該如何排序,其實也隻有他自己知道。

:也就是說,絕大部分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都是先有了稿件,然後再用毛筆抄寫?

:基本上是這樣的。

:那古代有沒有一下子抄錯了很多字的現象?

:當然有啊。我們也還是來看一個例子,如孫過庭的《書譜》局部截圖(下圖)。該圖的第一行後部分以及整個第二行都屬于抄錯了。

古代文人為什麼愛寫錯别字(古人書寫過程中對于錯字掉字情況如何處理)5

也就是說,“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柔以合體,或勞”這些字是誤抄進來的,這些字都加了點去符号,表示都不要了。

從《書譜》全文看,這些字本來屬于文章後面的(見下圖),在《書譜》後半部分,并不點掉的文字是:“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柔以合體,忽勞逸而分驅。”

古代文人為什麼愛寫錯别字(古人書寫過程中對于錯字掉字情況如何處理)6

其實二者還是有一點點小區别,前面點去文字用的是“或”,後面沒點去的是“忽”。

: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據此我們可以推測,老孫肯定是事先已經寫好了《書譜》文稿,然後自己用草書字體來抄寫。

從上面抄錯的情況看,老孫手中的草稿極有可能也是類似我們今天一樣單張單張的小紙,而不大可能是長卷。

因為前面抄錯的文字,還是正文中比較靠後的部分,因此看草稿時,看串行的可能性并不大,反而是看錯了頁的可能性比較大。比如說從第3頁一下子看到第6頁去了。當然,這也僅僅是推測。

:最後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在臨帖、抄寫自作詩詞等書法活動中,也遇上了錯字或掉字情況,是否也可以按照古人的這種方式來處理?

:完全可以的。僅寫錯或落下一兩個字,真的沒必要重寫一次,重寫無疑是浪費紙張。

2020年8月20日整理舊稿

版權聲明

本頭條号所發布所有原創文章,

未經授權,拒絕轉載。

梁上君子,自重自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