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是古人說的人生四大美事。
古代的科舉考試和今天參加高考相似,寒門子弟想要走入仕途,隻有科舉高中。即使是沒有走入仕途,也能夠成為教書先生。
江南貢院曾出過10萬名進士,就連大名鼎鼎的唐伯虎,鄭闆橋都曾是這裡的考生。
一,江南貢院
中國的科舉考試,從隋唐開始到晚清沒落,存在了1300餘年。
人才在曆朝曆代都非常重要的。江南貢院的含義是;地方政府不僅要向朝廷上繳貢款,每三年還要負責向朝廷貢獻人才。
江南貢院位于南京夫子廟東側,是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明清時期江南貢院達到鼎盛,僅考試号舍就有20644間。
所謂号舍就是一間間隔開的空間。号舍非常小,寬三尺,深四尺,高七尺,考生要在裡面待九天六夜,吃住都在這個小房子裡。
學子們在這裡奮筆疾書,小小号舍決定着他們的未來,也是他們人生輝煌的起點。
科舉考試要先成秀才,秀才再經過鄉試考核就成了舉人老爺,擁有了做官的資格。
蒲松齡十九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中了秀才,之後反反複複考了四十四年,卻連連失敗,仕途夢想終究破滅。
蒲松齡筆下的聊齋志異《王子安》,寫盡了他本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真實感受;
”剛入場時,光着腳提着籃子,像乞丐一樣。點名時,官員呵斥随從責罵,像是對待囚犯。等回到号舍,每個洞口都探出個腦袋,每個房間都露出一雙腳,好像秋後的冷蜂”。
江南貢院作為當時最大的科舉考場,其入場檢查極其嚴格。
古時候的江南貢院有三道大門,分别為頭門,儀門和龍門,考生想要進入考場,必須經過這三道大門的層層檢驗。
由于入口門有限,有些考生需要等待十幾個小時才能檢驗入場。
考生穿的衣服和帽子要脫下來檢查,有補丁的要拆開,鞋墊也要拆下檢查。
二,科舉考試等級
因為考選出來的人以後是要為官的,古代科舉考試非常複雜,等級分明。
不管你年紀多大,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都得一級級的考,保證選拔的公平公正。
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等級。
童試為入門級考試,讀書人通過童試後,就是秀才,見到縣大爺不用下跪了。
鄉試考試時間最長,要考九天六夜。
鄉試并不是指鄉村考試,而是省一級的考試,江南貢院就是鄉試考場之一。鼎盛時期,來江南貢院參加考試的人多達2萬多人,考中的稱為舉人。
隻有考上了舉人,才真正擁有了官員的身份,被人畢恭畢敬地尊稱為“老爺”了。
會試的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擺在貢士面前的,還有最後一場考試,殿試。
殿試是最高的考試,由皇帝親自出題,監考。
殿試的考試時間是從太陽升起,到太陽落山,整整一天時間,而且在殿試的時候都是跪着答題。隻要通過殿試,就是進士老爺了。
等待着進士的,就是大好前程,封侯拜相不再是夢想。
進士的名次由皇帝欽定禦批,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
三,鄉試考試科目
鄉試考試時間最長,九天六夜。
鄉試分三場考試。
第一場考試;考四書文。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第一場考的全是這四本書上的内容。
第二場考試,考五經文。
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在江南貢院的前兩場考試中,需要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四書五經的内容進行解讀,形成議論文。
第三場考試考的是策。
在第三場策論考試中,考生需要結合經學理論,對當時的時事政務,發表議論或見解。
相當于我們寫論文一樣,内容很多,可見科舉考試非常非常難考。
鄉試錄取率約為兩千分之一。
古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古代聖賢激勵後生學子勤勉學習,以入仕途的淳淳之言。古代人重文輕武,讀書人的地位很高。
當今社會人人平等,行行出狀元,”萬般皆下品,沒有讀書高”已經不合時宜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