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奴隸社會的瓦解

奴隸社會的瓦解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9 23:12:37
前言: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上下三千多年的文明中社會制度卻比較簡單,以春秋為節點分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自有文字記載的夏朝開始直至春秋亂世結束,秦王嬴政一統六國之後中華大地進入了封建社會。為什麼奴隸社會在春秋時期結束後就走向滅亡了呢?對于這一轉折點古今學者進行了無數次探究,矛頭都指向了當時君王的治國政策。那麼,真的是分封制導緻了奴隸社會的滅亡嗎?

分封制度我們一般認為它存在于西周以後到秦之前朝代,其實蹤迹最早還可以追溯到夏朝甚至炎黃時期,隻是西周之後體現尤其明顯,開始有了明确的文字記載。

《史記》記載:“黃帝時期,各路諸侯都來歸順、尊軒轅為天子、黃帝時設置左右大監,管理各諸侯國。”當代學者文獻《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也寫:“認為夏朝時期就開始使用分封制度的理由有三個,其中最主要的是:夏王朝中君主和臣子之間名分确立的依據,就是同姓或異姓諸侯接受夏皇氏的分封。”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君王分封治天下

夏朝是曆史上最早的朝代,當時國家領土非常大,但是君主隻有一人,并不能真正有效的進行統治。隻能通過這種方法,建立朝廷和地方之間的聯系。夏朝滅亡之後商朝也延用了這一制度,分封諸侯,稱号有侯和伯。

奴隸社會的瓦解(奴隸社會的覆滅)1

▲初期分封制度圖

關于分封制度最早的文字記載是西周時期,就是這一時期分封制度也發展到了巅峰狀态。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這一仗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般簡單反倒是一場險勝。

當時的商朝主力軍隊正在東征,隻剩少數士兵守城,纣王多年來的暴虐無道早就讓周邊部落對商朝充滿仇恨,于是周國抓住了時機利用這些部族的仇商情緒,趁虛而入對都城進行突襲。商朝猝不及防,最後在重重圍攻之下走向滅亡。随後,在各部落的推舉下,牧野之戰後周武王成為了新的統治者建立了周朝。

奴隸社會的瓦解(奴隸社會的覆滅)2

▲春秋亂世戰場圖

新政初立,普通士兵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此時坐在寶座上的周武王卻很難放下心上的那塊大石頭。商朝雖然滅了還要考慮善後問題,不僅要擔心前朝剩餘勢力死灰複燃還要警惕小部落效仿自己重蹈殷商的覆轍。

分封制就在此時應運而生,雖然商朝也用分封治國但是有明顯缺陷,封權的對象多數是外族,當殷商陷入險境孤立無援之時卻無一人前來搭救。周武王很顯然發現了這一弊端,後期分封時選擇的都是同姓子弟,封為諸侯,分布在王都周圍,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中央王朝的藩屏。

把百姓分散到不同的屬國封地,也可以化解商朝剩餘勢力聚集給朝廷造成的威脅。分封王世子弟成為諸侯可以保證權利還在自家手裡。在親緣的加持下,諸侯國中大半都是王姓,分封制也給國家帶來了安定。

親緣稀薄弊端叢生,集權日漸衰微

但是時間一長,又衍生出了新的問題。父傳子,子傳孫,孫子再傳孫子,親緣關系越來越遠,周王朝以宗族和血緣為基礎建立的分封制失去了往日的堅固,開始頻頻出現問題。西周到了中期的時候諸侯王對于朝廷頒布的命令就開始陽奉陰違了。

通過幾代人的努力,諸侯王已經将封地的原住民轉化成自己的勢力了。人的欲望是無限大的,封地較大的諸侯不再願意言聽計從隻做個臣子。其中齊國君主甚至不願意去朝拜周天子,需要用朝廷诓騙他過去,從此處也可以看出,朝廷已經沒有能力處置有一定規模的諸侯國的。

奴隸社會的瓦解(奴隸社會的覆滅)3

▲西周等級示意圖

當周天子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之後想要對國策進行修改又遇到了一個讓他頭疼萬分的問題,此時分封制度在周朝已經使用有了百年,換句話說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祖宗規矩對于古人來講是相當重要的,忤逆要承受太多的非議,即使天子也難免俗。

推翻分封制度利益受損的首先就是西周的宗室子弟,隻要這個制度實行一天,王室子弟就可以憑着血統世襲王爵,一旦廢除之後這些養尊處優的子弟就要與其它人一起競争,通過努力和奮鬥也未必能獲得現有的榮華富貴,所以他們極力搬出祖宗規矩來阻擋變法。

事實證明,這一招對周天子确實奏效,隻能被迫将分封制實施下去。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周天子實行變法,那麼第一個跳出來的也必定是王室子弟,打着天子不尊祖宗禮法的旗号進行讨伐。

奴隸社會的瓦解(奴隸社會的覆滅)4

▲春秋初期諸侯國分布圖

最終西周在不斷的分封之中被諸侯國推翻。西周施行分封制度至少還有過正面影響,那麼對于東周來說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新君初立,想要得到諸侯的擁護最好用的辦法就是親緣關系和祖宗禮法,要依靠祖宗禮法就得分封,要分封就又陷入了死循環。最終本來就為數不多的土地還要接着分下去,最後天子不得不寄居在諸侯的封地,也算是曆史奇聞了。

根據前朝經驗改良之後的分封制度在初期的确幫助西周天子很好的鞏固了政權,世易時移,統治者不能根據時代的變化及時調整政策方針最終釀成大禍。分封制度在西周發展到鼎盛時期之後急轉直下在經曆了春秋亂世之後最終由秦王嬴政一統天下推行郡縣制廢除,畫上了屬于它的句号,同樣,中華大地也由奴隸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的體系,可以說,分封制度在曆史上有着劃時代的意義。

奴隸社會的瓦解(奴隸社會的覆滅)5

▲周武王畫像圖

我們都知道任何事情的成敗都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形成的,其實分封制逐漸落後于時代的發展也早有苗頭。

奴隸社會的瓦解(奴隸社會的覆滅)6

▲農民牛耕圖

其一、從經濟角度來看。後世對春秋時期的印象多是諸侯争霸和戰亂四起,殊不知在亂世紛争的同時,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我國在經濟上已經悄悄的完成了一次大的變革。東周之後各諸侯國勢力已成規模想成就自己的一番霸業導緻戰争頻發青壯勞力盡數被拉去參軍,失去主要勞動力傳統人力農作的方式受到的沖擊非常大。

一方面,打仗需要大量的軍饷和糧草,賦稅徭役較之前更重;另一方面,多地頻繁爆發戰争,不僅要大量征兵還有數不清的百姓在戰火中枉死,人口數量驟減。為了适應新的社會環境,急需找到一種可以用更少的人力創造更過産出的方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戰争也推動了農業經濟和技術上的發展。

奴隸社會的瓦解(奴隸社會的覆滅)7

▲冶鐵場景圖

終于在各種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古人靠着自己的智慧發現可以用耕牛代替人力來犁地,又逐漸把鐵器用于農具的制作,這種方法被後世一直沿用,直至今日依然可以見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發展農業生産首先要進行農具上的改良。其實在春秋戰國以前,農業生産也有專用工具,是一種木制形狀類似今天的鐵鍬一樣的東西叫做耜。

每到下田勞作時需要人用腳踩踏在耒的橫木上,通過自身重力将耒齒紮入土中,也即是古人所說的“跖耒而耕”。對鐵器的文獻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所以鐵器在當時并非沒有隻是比較少而已,使用比較廣泛的是青銅器,可以做器皿可以做樂器,但是因為青銅器厚重的特質并不适合作為農耕工具使用從而促使人們開始冶鐵,而春秋時期可以說是從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過渡時期。

奴隸社會的瓦解(奴隸社會的覆滅)8

▲耜耕圖

解決了工具問題接踵而來的是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青壯年勞力都去充軍打仗了,剩下的老弱婦孺很難完成超額的勞動量。于是人們将眼光放到了牛的身上,此後人們大量養殖的牛因其自身的特性開始逐步進入農業,為農業生産提供更長期穩定的動力。牛耕漸漸取代耜耕。牛耕也和鐵器一樣流傳于後世,直至建國初期。

奴隸社會的瓦解(奴隸社會的覆滅)9

▲牛耕圖

其二、從軍事和經濟角度上來看也早有苗頭,西周中期開始,大的諸侯國在積蓄了一定的兵力之後開始逐步吞并周邊小國。諸侯國數量上愈來愈少但是個體實力愈來愈強,甚至一度可以于王都比肩本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從種種迹象上都能看出分封制度已經逐步脫離時代的軌道,君主推行制度為的是權利集中,當它的現狀與出發點開始背道而馳的時候就已經注定會被時代所抛棄。

奴隸社會的瓦解(奴隸社會的覆滅)10

▲春秋時期鐵器圖

總結:

分封制度能夠沿用夏商周三朝之久,說明在一定程度上對時代起到過推動作用。君王帶領一群人打下江山之後發現自己一人之力不能顧及到每個角落于是把權利下放,為了便于管理就把偌大的疆土分封給有功之臣;

這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一則可以維護國家安定完整,二則可以制衡貴族和奴隸之間的關系,互相牽制任何一方都不會輕易造反。周朝對分封制度進一步改良,通過血緣關系來使中央和諸侯國關系更加密切。

這樣看來西周出現過一段繁榮時期分封制是功不可沒的。所以無論哪一種方式,它體現出目的就是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完整,從這個層面來講在我國曆史的初期就能夠推行分封制度已經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春秋亂世結束,分封制度也被廢除,從此退出了曆史的舞台,但是它又仿佛從來沒有離開。後世兩千多年的文化和制度上都還依稀可以看見它的影子。

參考文獻:

《史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