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川劇主要有五種聲腔

川劇主要有五種聲腔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20:25:02

《四川省志·川劇志》,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川劇五種聲腔之一的昆腔。

昆腔是昆曲流入四川後演變而來的。昆曲是我國現存最為古老的戲曲聲腔,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它起自昆山興于蘇州,曆經數百年傳承,流行地區極為廣泛,幾乎遍及我國南北各省,川劇中的昆腔則是由江蘇一帶的昆曲“蘇昆”演變而來的。

昆曲傳入四川的具體年代還有待考證。但明末李文允所著的《甬上耆舊詩集傳》中就有關于蜀中、嶺南伶人演唱昆曲《紅梅花》的記載,可見蘇昆最晚在明代後期就已流入四川。清朝以後,入川的官宦、社會名流嗜好昆曲,興辦家班成風,雍正時的川陝總督嶽鐘琪與乾隆時任四川總督的福康,都常請“善歌伶人,搬演昆曲,用于宴樂助興。”乾隆年間,四川戲曲理論家李調元返回故裡,在家鄉辦了昆曲家班,他不但自己在閑暇時聽曲自娛,還常帶領家班“逾州越縣”的進行演出,當時,昆曲在蜀地受歡迎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清代中葉,中國戲曲界發生 “花雅之争”,一般認為,雅部就是指昆腔,而花部則是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二黃調等的統稱,乾隆末年,“花雅之争”落下帷幕,雅部最終落敗,昆曲逐漸走向沒落,到了嘉慶年間,朝廷要求各個官員不許再養家班,昆曲就此失去了官宦的支撐,被迫走向了民間。

川劇昆腔,曲調細膩婉轉,音樂結構嚴謹,屬曲牌音樂體系,以曲牌的聯結運用來表現劇情和刻畫人物,它的詞格、腔格、闆式、調式、旋法等仍然沿襲了蘇昆的體制,但又結合了四川地方語言的咬字行腔,伴奏樂器多以曲笛為主,在1949年後,加入了二胡、琵琶、揚琴等民族樂器。昆腔的伴奏方式為跟腔與托腔,一般是腔起笛起,腔落笛落,有時也根據表演需要,在唱腔中加入少量過門。昆腔的鑼鼓演奏則套用了川劇的鑼鼓程式,隻是将大鑼、大钹換成了蘇鑼、蘇钹,以營造鑼鼓音色的“蘇味”,并以此區别于其他聲腔的鑼鼓伴奏。

川劇戲班最初演唱昆腔,都是将一折昆腔戲連戲帶腔搬來演唱。但在演出的過程中,卻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由于昆腔吐字行腔,尤其是“水磨”南曲的唱法,有非常嚴格和規範的套式,一般川劇藝人是很難真正領悟和掌握的,再加上昆腔婉轉細膩的唱腔和四川人的欣賞習俗反差比較大,因此整本的昆腔戲在四川很難找到合适生長的土壤。于是,多數昆曲劇目,特别是一些用南曲演唱的才子佳人戲,就相繼被改為川劇高腔、胡琴或彈戲來演唱。而其他的劇目,除少數以折子戲的形式保留下來,仍用昆腔演唱外,大部分都逐漸絕迹于川劇舞台。

有的昆腔劇目在被改為川劇其他聲腔的劇目後,或為示其由來,或為劇情所需,在其中保留了一兩支昆腔曲牌,如高腔戲《思凡》中就保留了昆曲曲牌【誦子】和【風吹荷葉煞】,但這些在其他聲腔中被作為“插曲”而保留下來的單支曲牌,它們的唱腔已不再是江南正宗昆腔的唱法,而是不同程度的被“俗化”和“川化”了。

這種被“川化”“俗化”的昆腔劇目,數量很少,大多數情況,昆腔都是以“昆頭子”的方式存在于各個川劇劇目之中。“昆頭子”是川劇唱腔的一種起腔形式。川劇中的一些高腔戲,如《打神》,在【端正好】這支曲牌前面就用了一句昆腔起腔,之後才轉入高腔進行演唱。除了高腔戲外,川劇胡琴唱腔中加用昆頭子的戲例也有不少,如《訪白袍》中薛仁貴的唱段,《魚禅寺》中伍子胥的唱段等,都是用“昆頭子”起腔。昆頭子的使用,豐富了高腔、胡琴腔的闆式和銜接,有利于表現劇中人物情緒的轉換,它的存在讓川劇聲腔增添了更多的藝術表現力。

雖然,川劇發展至今,昆腔在川劇中所占“份額”已漸呈弱化之勢,但它對川劇的影響仍然不可低估,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将來,它都會在川劇的舞台上盡顯自己的藝術魅力。

《四川省志·川劇志》帶您感受川劇的魅力。

本節目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成都市廣播電視台聯合制作。

感謝“杜建華工作室”杜建華研究員特别指導!

川劇主要有五種聲腔(川劇的前世今生)1

《四川省志•川劇志》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指導:杜建華

監制:王 祎

策劃:淩 飛

撰稿:楊 睿

主持:葵 葵

配圖:方志四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