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鄒城北郊鐵山公園内西側,海拔146米的鐵山之陽的一斜坡為45度的巨大花崗岩石坪上,刻有大字數行,即為鐵山摩崖刻經。
佛教的典籍亦謂之“經”。佛教自東漢時傳入中國,由于曆代統治者的提倡,到南北朝時已極為盛行,寺院經濟迅速發展,出家僧尼急劇增加,大量的佛寺和僧尼必然影響到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某些當權的統治者也采取了一些相當嚴厲的打擊、抑制佛教的措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魏太武帝下令誅沙門,毀佛教;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周武帝又下令廢佛教。史稱“魏武法難”和“周武法難”。
伴随着兩次法難的刀光劍影,南北朝時期的佛教思想界,始終籠罩着一種“末法”将至的巨大恐懼感。為了捍衛佛的尊嚴并緻佛法永存,佛教信徒們除在各地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外,也格外重視保護和庋藏佛教經典。他們懂得,金石造像難毀,皮紙經書易焚,保存佛教的最好方法便是開鑿石窟和刻寫石經,于是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北部大地上便留下了大量的石窟和刻經。鄒城市境内北周時期的鐵山、崗山和葛山摩崖刻經就是這一時期的産物。
鐵山,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鄒縣志》稱為南崗,崗山為北崗山,載有“崗山,縣北,距城二裡,南北兩崗,此即縣之坐山也。南崗有石坪,闊數丈,上有大字數行,或以為古釋文。北崗有石,卓立如碑,數大字剝落不可讀”。當地傳說,八仙之一的道家鐵拐李曾在此傳道,因釋道之争,在鐵山半山腰跺出一個大腳窩,因此而得名鐵山。而鄒城市諸山北朝刻經,千多年來一直沉寂山林,無人問津。直至清乾隆年間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黃易(1744—1802年,清篆刻家、書畫家,字大易,号小松,官山東濟甯府同知時,廣搜碑刻)所訪得,著錄于《山東金石志》(另說《岱岩訪古曰記》)才得顯名于世,并逐漸引起衆多金石學家及書法家的重視。包世臣《藝舟雙楫》、阮元《山左金石志》、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李佐賢《石泉書屋·金石題跋》、汪鋆《十二硯齋金石過眼錄》、王昶《金石萃編》、馮雲鵬《金石索》、孫星衍《寰宇訪碑錄》及《山東通志》、《鄒縣續志》等著作相繼著錄,對其書法藝術給予高度評價。近年來,日本也有不少著作對其進行研究著錄,具有代表性的有清原實門《四山摩崖研究》、坂田玄翔《秘境山東的摩崖》等。
鐵山刻石南北長66.2米,東西寬16.2米,面積1085平方米。刻石的内容可分為經文、石頌、頌文和題名四部分。
經文,是摩崖刻經的主要部分。南北排列17行,行59字,最多者60字,最少者僅6字。共944字,現能夠辯認795字。經文排列整齊,行距均勻,界格清晰。字大如鬥,字徑一般在45—60厘米之間。其場面博大,氣勢恢宏。刻經内容為佛教《大集經·穿菩提品》。《大集經》全稱《大方等大集經》。鐵山經文是該經卷八“海慧菩提品第五之一”的一部分。字體以隸為主,篆楷意味濃厚,間有行草,開闊險峻,寬闊空靈,被譽為“通隸楷、備方圓,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
石頌,位于經文上端之西,刻“石頌”二字,篆書,直徑90厘米,系頌文标目。
頌文,刻于佛經右側,共12行,行43—52字,字徑22厘米左右,隸書為主,共614字,現可辯認476字。頌文系骈體文,講究對仗,工整華麗,極富文采,記述了鐵山刻經的時代背景、經主家世、刻經年月;記述了鐵山摩崖的位置與周圍地理環境,“瑕丘東南,大崗山南嶺之陽。前觀邾峄峨峨……卻瞻岱岩巍巍……左顧昌岩,右臨車驿……”并特别贊美了刻經書法藝術的精妙,“清跨羲、誕,妙越英、繇,如龍蟠霧,似鳳騰霄……”意指其書法藝術可與“書聖”王羲之和韋誕、張伯英、仲繇相媲美。經主匡喆,系漢丞相匡衡之苗裔,是當時鄒縣頗有影響的名門望族。頌文記述的刻經時間為“皇周大象元年歲大淵獻八月庚申朔十七丙子”,即公元579年為鐵山摩崖刻經的年代。“大象”是北周靜帝宇文闡的年号。是年,由他敕令禁止排佛事件的發生,允許官民信奉佛教,長達4年之久的“周武廢佛”宣告結束,鐵山刻經就是這次佛教複興的産物。從頌文中“尋師寶翰”、“敢輯遺訓”詞句分析,頌文作者當系安道壹的弟子。由于頌文本身無年号可考,也有人推測其時代為隋朝(見王思禮、賴非:《鐵山“石頌”的初步考察與研究》,(《書法》1989年第二期)。
題名,在刻經的下部,原共10行,行9字或3字不等,共66字,字徑40厘米,字行間有陰刻界格。現僅存6行44字,内容記載了經主及佛經書寫者姓名。第6行刻有“東嶺僧安道壹署經”的詞句,當系安道壹為鐵山刻經的題名。《題名》書風較經文略顯瘦硬寒峻,結體嚴謹,冷隽絕俗,富有山林野壑之氣。另據《山左金石志》、《山東通志》載,《題名》附近還刻有“安上”、“鄣離”、“佛善”、“實性善男子菩薩”四種刻字,何義,無考。
頌文中還描述了刻經周圍“六龍”及“雙龜”的祥瑞圖案,向人們提示了鐵山刻經的形制。在鐵山刻經上方,有陰刻的巨龍纏繞、雲氣和佛光的圖案,中部書有“大集經”三字,總體形制酷似一座古代碑刻中蟠龍。經文下部刻有雙龜對踞的圖案,龜背紋異常清晰,有足,有頭,比例适中,雕刻精細,形象生動。這種“石圖”,表現了鐵山刻經似一座龜趺、龍首的巨碑,雖然刻寫的内容是佛經,而表現形式卻是漢民族傳統的碑制形制。其書法藝術價值早在清代就引起人們的重視,并給予高度的評價。如楊守敬《匡喆,刻經頌》雲:“相其格度當于泰山《金剛經》、焦山《瘗鶴銘》相颉頑,雲峰山鄭氏諸碑,尚覺不及,自非古德命世之英,安能有此絕詣哉!”康有為盛贊四山摩崖“通楷隸,備方圓,高深簡穆,為擘窠之極軌也”。鐵山佛經“字大如鬥”,以隸結體,簡靜質樸,運筆平穩,沉著凝重,有其自然和穆的藝術特色。而《石頌》的書法藝術則雄渾險絕,方圓兼施,筆勢開張,自然疏朗,别具特色。鐵山摩崖刻經居鄒城市四山摩崖刻經(另有崗山、葛山和尖山摩崖刻經)之首,字數最多,面積最大,紀年明确,可與泰山經石峪相媲美,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瑰寶,珍貴的佛教經典。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附錄:鐵山摩崖刻經原文 [《大集經·穿菩提品》經文] 佛言善男子雲:何名為穿菩提心,菩薩既發菩提心,已囗不複起,相何我慢不著菩提心,囗囗菩提心,不觀菩提心,如是則能令心寂靜觀深。囗法界觀諸佛法,深法界者為十二因緣,遠離囗邊,一切諸法性,自無我觀于我,無切囗囗囗囗有主菩空三昧,無相無願,知諸行法,無有造作,觀色如沫受,如水受,想如既炎行,如芭蕉識,如幻觀色,已囗無有動囗囗,如能盲心,無暫住,囗囗囗囗囗,無生處,諸法一二,無有分别,一囗一乘,一道一原。觀一切聲,無有聲,相一切曰聲,次第不合,一切諸法,不可宣說。名知者相集,相我,無于滅,不增知囗囗竟無囗是,故觀身念囗囗知囗來,受念心出滅知,于法界、觀界、非界,故修正衆欲,得自在,故修如意,足離囗囗囗上,名為信根,樂于寂靜,名精進,根非有念,故名為念,根非思惟,故名為定。相遠離一切,名為慧根,根不随陁,故為名信,力無鄣礙,故名精進。力囗囗轉,故名為念。力心囗自在,名為定力。不觀善惡,名為惠力,不放逸,故名念囗分囗囗法。故名擇法。覺分如法行,故如法行。故名精進,覺分遠離,亦故名惠覺。分身心寂靜,名餘覺分。知實三昧,名定覺分,不觀于二,名捨覺分,囗離諸見,名為正見,離諸覺觀,名正思惟,知諸聲,諸聲性名為正。語于身囗意不生貪著名,囗囗業離疾妒心,名為正囗,不增不減,名正精進,于善囗善,不生囗囗思。名正念觀,囗心界,是名正定,實相之性。性其性寂靜,畢囗者,名無常,若無我,假名清淨,名為大淨,能調心者,名之為施身心。清涼名之為戒。諸法無常,名之為忍,勤修是知名為精進,内水清淨,名為三昧,觀真實故,名為智慧,知諸衆生,心性大淨,是名為囗觀,囗一切等。如虛囗是,名為悲切,一切喜名,名為囗心,遠一切行,名為囗心,一切諸法,未來世淨。過去種種,現在無我。善男子若能真實觀察了,知如是等法,是名為穿菩提心。寶菩薩觀察,如是法已次第得,一切法自在陁羅,不囗住來,照明之心,已諸衆生,福德力故。自行住囗。壞諸暗冥。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若能觀了,如囗等法,亦複如是囗作囗念,我當利益無量,衆生囗令衆生,得大利益。善男子若菩摩诃薩,能作是觀是、名禅波羅密,般若波羅密,何以故,囗定囗囗囗囗囗觀亂心,不能定者,即名禅波羅密,觀者即是,般若波羅密,如是乃能觀于真實,子囗見于一切法相。能作名囗囗切法相,一切法相,名無相,囗囗菩無相者,即是無作,即囗囗作,名之無相,名能永斷,如是無相,即無相,相又無相,者名無生相,無相相者,名無滅相,無生無滅,名無相,相若見,無生無滅,無住,無一,無二,無瞋,無淨,無有如囗不動,不囗知于法性,是名真性,是名法性。是名實性,善男子菩薩摩珂薩。觀真實知如是等,法名非住,住說是法時。十二那由他衆生,發阿藕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萬六千天。得無生法忍安。
[石頌] 觀下白泡囗水澹清波而囗守,赤囗囗囗震囗光而易滅。但以四毒而躬,囗疵萦骨,穢納皆羅,孰有誰無?自非體括三乘,身苞十力,讵辯囗囗之章,自知囗護之品哉!是以有信佛弟子匡喆及弟顯、囗、祖、珍、漢丞相衡之苗裔也。秀德自天,英姿獨拔,知宏綱尚,缺囗地紐,方颀囗囗囗囗,還嗟囗囗言囗。囗棄烏塗而在,囗囗清骹而府。于是乃與同義人李桃、湯囗、囗奴等,可謂門抽杞梓,家握芳蘭。飒囗龍騰,谷谷然鳳舉。乃率邑人,敢欲寄臬天沼,共汲無竭之津。囗财法肆,同囗永用之寶,仍割家赀,捨如霜葉。在皇周大象元年歲大淵獻八月庚申朔月十七子日丙子,瑕丘東南,大崗山南崗之陽,前觀邾峄峨峨,覩拂囗之囗,卻瞻岱岩巍巍,囗排雲之嶽。兼複左顧昌岩,右臨車驿,表裡山川,林囗文囗。于是有大沙門安法師者,道鑒不二,德悟一原,匪直儀相鹹韬,書工尤最。乃請神豪,于四顯之中,敬寫《大集經·穿菩提品》九百四十字。道斯勝句,囗囗拔世。遂乃約石圖,炅炳常質,六龍上繞,囗萦五彩之雲,雙龜下蟠,甲負三階之路。縱使昆侖玉諜,囗觀金簡,周穆記功,秦皇勒績,今囗勝囗,辟彼蔑如也。釋迦本演之世,工囗十二那由他,衆生發菩提心一萬六千,天子得無生法忍。況此群英,聯珪共琲,同發善心,采斑、倕之巧,成斯福者乎?從今镌構,逢劫火而莫燒,神囗囗囗,對囗囗而常住。爾其丹青囗唯,所以圖其盛法,金石長存。囗囗雕之不朽,此岩不琢,後世何觀?璋才同返,鹜藻謝歸,猶覽此徵,誠何堪抃躍。聊措寡豪,以申短韻,乃作頌粵:
囗囗大道,囗若囗囗,空來寂住,能卷能舒。想囗囗崖,遠離陷途。稱肌代鳥,放鴿殘軀。六度常滿,三空不缺。敢輯遺訓,式彰餘烈。缣竹易銷,金石難滅,托以高山,永留不絕。尋師寶翰,區囗囗高。清跨羲、誕、妙越英、繇,如龍蹯霧,似鳳騰霄。聖囗幽軌,神囗秘法,從茲寶囗,樹标永劫。
[題名] 囗任城郡,功曹南平陽縣,功曹大都維那,趙郡李巨敖。甯朔将軍、大都督任城郡守經主孫洽。縣令囗囗。東嶺僧安道壹署經。齊搜揚好人平越将軍周。任城郡主簿,大都維那闾長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