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棺椁和棺材分不清楚,
把棺椁當做棺材是普遍認知。
其實,兩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棺材是一種統稱,也叫做壽棺,
世俗取”棺 ”通”官”,”材 ”通”财 ”,
同音和同韻,表示吉利吉祥。
唐代黃金棺
古時候,棺材是普通人用的,而棺椁則是給帝王用的,棺椁是死者地位的象征。
棺椁也叫做”棺郭”。《說文》段注雲:“木椁者,以木為之,周于棺,如地之有郭也。”棺椁不隻有一層,像俄羅斯套娃一樣,是一層套着一層,裡面的是棺,外面的是椁。
三層棺椁
遠古社會,人死後并不用棺椁。《易經·系辭傳下》說:“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在這裡“不封”是沒有封土堆,“不樹”即不種植樹木,可見那時喪葬極為簡易。
夏商周時期,棺椁繼續發展,至西周一套完整而嚴格的禮制确立。
據《禮記檀弓上》記載:
天子棺椁四重,貼身的那層叫椑”(bēi),其外面蒙着兕及水牛皮;第二層叫“地”,以椴木制成第三層叫“屬 ”;第四層才稱為“大棺”。
帝後的外椁要用到兩層,由于多用梓(zi)木制成,所以文學上通常把棺椁稱為“梓宮”。
公侯、卿大夫依次遞減,可以用三層棺椁大夫家裡所豢養的士,就隻允許用一層大棺。尺寸上也有差别,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大棺厚六寸,庶民老百姓隻準厚四寸,不配椁。
漢代,棺椁制度日趨完備。諸侯王、公主、貴人用楠木,平民用桐木或雜木,而貧困者隻能用瓦棺。貴族們的棺飾極為精緻,有朱棺畫棺、黑漆棺等。
湖南馬王堆一号墓的主棺丨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官網
明清時期,椁室更登峰造極,俨然座地下宮殿。
據李蓮英和他的侄子所著《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屍體入棺前,先在棺底鋪上三層金絲串珠繡花錦褥和一層珍珠,共厚一尺多。頭部上首放置一個翠荷葉,滿綠碧透,精緻無比,葉面上的筋絡不是雕琢之工,均為天然長成。腳下安放一朵粉紅色的碧玺大蓮花。
慈禧下葬的地宮
慈禧屍置荷葉、蓮花之間,口含夜明珠,身着金絲串珠彩繡袍褂,頭戴珍珠串成的鳳冠,冠上最大一顆珍珠重四兩,大如雞卯,是件世間難得的瑰寶,價值一千萬兩白銀,翡翠、玉石各種奇珍異寶滿滿一棺,慈禧随葬品之巨,價值連城。
慈禧照片
後來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的接口,發掘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陵,墓室内的珍寶被盜掘一空,一生窮奢極欲的統治者,恐怕怎麼也沒想到,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參考資料
《我國棺椁文化與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