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進行懸棺葬

為什麼進行懸棺葬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4 11:36:42

為什麼進行懸棺葬(從懸葬到樹葬最後回歸土葬)1

序言:

要說到葬俗,這就得先從我國原始社會說起,原始人類最開始對于處理死者的屍身,并未有過喪葬之說,而是就地抛屍荒野,一直到了原始社會後期,人類有感于自身的渺小,以及對大自然敬畏,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産生了“萬物皆有靈”,人除了“身軀”還有“靈魂”的觀念。

為什麼進行懸棺葬(從懸葬到樹葬最後回歸土葬)2

圖注:原始社會

他們認為人死以後隻是“靈魂出竅”暫時離開了身軀,去往另一個世界,也許死者的靈魂還是回來,所以必須要保護好死者的身軀,這也就出現了最早的喪葬儀式。

而“五溪蠻”的喪葬文化也是一樣。當然“五溪蠻”并不是指五個蠻族,而是古代因居住在五條溪流:

雄溪、 樠溪、辰溪、酉溪、武溪地區附近而得名的部分少數民族,是

瑤、侗、苗、土家等少數民族的世居之地,這些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種類繁多、由簡到繁都有。

由于“五溪蠻”世代群居在叢山峻嶺和大河溪邊,地處南北與東西的交界處,經過長期與漢人的文化不斷交流,五溪地區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民風民俗,據說他們在某一時期一直沿用岩葬、洞葬、樹葬、土葬、火葬等,那麼他們為何從種類繁多的葬俗發展到最後隻以土葬為主呢?

“五溪蠻”的前世今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十分重視葬禮的國家。禮樂文化代表作《周禮》一書中所概括出來的五禮:

(吉、兇、賓、軍、嘉)中,“兇禮”就主要指葬禮。

在古人眼裡喪葬如同嬰兒出生一樣是人們生活中的要事,幾乎是任何一個民族都具有的自己獨自的悼亡儀式和祭祀活動,就連古代的“五溪蠻”等少數民族也不例外。

為什麼進行懸棺葬(從懸葬到樹葬最後回歸土葬)3

圖注:漢朝武陵郡

“五溪蠻”在先秦時屬于黔中郡的管轄範圍内,在秦滅漢建以後,黔中郡正式被更名為武陵郡,其中居住的苗侗土瑤及部分戰國時期搬入居住的漢族人被中原地區的漢人稱為“武陵蠻”。

到了東漢年間,才有了五溪蠻的稱呼。

“建武二十四年,武威将軍劉尚擊武陵五溪蠻夷.深入。”—《後漢書·馬援傳》

之後,一直到了北魏時期,在當時著名地理學家郦道元的實地考察下,才在《水經注》中将五溪蠻所在地區的五條溪流記錄下來:

“武陵有五溪,渭雄溪, 樠溪,酉溪,沅溪,辰溪,悉是蠻夷所居,故謂五溪蠻。”

到了如今的近代,“五溪蠻” 被指的是湖南沅水的幾條支流流經的(四川—酋陽和重慶部分地區,貴州—銅仁和黔東南地區部分,湖南—湘西、懷化和邵陽部分地區)等地生活的部分瑤、侗、苗、土家等民族。

為什麼進行懸棺葬(從懸葬到樹葬最後回歸土葬)4

圖注:瑤、侗、苗、土家族

古代“五溪蠻”的喪葬文化

由于長此以往,多個民族在此共同生活,他們在與漢文化的不斷交流融合中,獨自形成了一些獨特的喪葬文化,如樹葬、岩葬、火葬等。

  • 樹葬是古代“五溪蠻”所處的黔東南部分地區(今貴州黎平縣)最常用的喪葬儀式,這是一種非常簡易的喪葬儀式,就是用葦席将逝去之人裹起,将其挂在樹上,任其風幹。

謂莫奚人葬俗是“死者則以葦薄裹屍,懸之樹上。”—《周書·異域上》

  • 岩葬又分為懸棺葬和洞葬兩種。

懸棺葬,又叫崖葬。在唐代的《朝野佥載·張鷟》一書中曾有記載:

“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閣其屍,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屬飲宴舞戲一月餘日,産盡為棺,于臨江高山半肋鑿龛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即終不複祀祭。”

為什麼進行懸棺葬(從懸葬到樹葬最後回歸土葬)5

圖注:懸棺葬

這是一種喪葬較為繁瑣的儀式,需要将逝去之人裝入棺木,然後由親朋好友等将其運往懸崖峭壁或是臨河的高崖處安放。

“五溪蠻”的洞葬在明代《貴州圖經新志》中有記載:

“鎮甯部民曰康佐苗者……有喪則舉以杵擊曰,更唱叠合,三五日方置屍穴間。”

這種喪葬儀式在五溪蠻”中的苗、侗族、仡佬、土家等民族都流行過的,相較于懸棺葬,要輕易的多,指的是在居住地附近尋一些山洞,将逝去之人裝入棺材内,擡至洞中存放,因條件限制,大多數都是一個洞穴放多個棺材。

在如今的荔波縣瑤麓村仍舊有部分還在使用這種儀式。

火葬則在我國春秋時期就已經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在《墨子·節葬下》中就有記載:

“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

為什麼進行懸棺葬(從懸葬到樹葬最後回歸土葬)6

圖注:火葬

是五溪之中的古侗族和古土家族最常用的喪葬儀式,因為古人在發明火以後,通過的擴展出各種各樣的用處,使得他們越來越崇拜火焰,然後這兩族就有了“兇死”必須火葬的習俗。

  • 他們認為橫死的人往往會攜帶怨氣,而火焰擁有淨化的功能,所以隻有将其火化才能驅兇避邪,使逝者的靈魂得到洗滌順利升天,用火處理屍體的現象也逐漸流行開來。。
  • 其儀式就是直接将屍體進行火化。

古人這些喪葬儀式可以說都是神秘的,但其實說到底,舉行的葬禮實質上隻是一個将死者從活人群中徹底排除出去的儀式。

現代“五溪蠻”的喪葬文化

為什麼進行懸棺葬(從懸葬到樹葬最後回歸土葬)7

圖注:如圖

現代“五溪蠻”地區的少數民族喪葬主要以土葬為主,和近代重新興盛起來的火葬,土葬用于正常死亡之人,而火葬則跟古“五溪蠻”一樣用于非正常死亡之人的人。

“正常死亡”指的是壽終正寝、病逝之人;“非正常死亡”是指意外而死的或含冤而死之人。

而土葬是我國非常古老的喪葬文化,一直被作為傳統沿用至今。“五溪蠻”少數民族的土葬與我國各大地區的土葬法幾乎相同,當然有些地區還有要經過道士驅符念咒,以求超度,但過程同樣是将正常死亡之人放入提前制作好的棺材當中,然後擡往事先選好的寶地所挖的葬坑裡埋葬,

火葬發展至今在“五溪”之中已經有着兩種不一樣的火葬方式。

  • 一是提前堆積好柴火,直接将死者置于柴火之上,點燃火花後收集骨灰再進行土葬。
  • 二是将死者放入棺材當中,連同棺木一同火化。

為什麼進行懸棺葬(從懸葬到樹葬最後回歸土葬)8

圖注:葬俗

那麼古代“五溪蠻”少數民族的喪葬方式種類繁多,為何傳到了如今卻隻保留下了“土葬”和近代才從新興盛起來的“火葬”。

是什麼影響了他們?

“五溪蠻”的喪葬文化的變革

“五溪蠻”的葬俗文化來源于古代先民們對自然神秘力量的畏懼,而形成的。“萬物皆有靈”的思想觀念深深的影響着他們,他們把自身所遇的吉兇禍福的歸因于祖先的軀體是否保存好,身軀及靈魂是否得到安放。

所以“五溪蠻”發展至今大多數都以土葬為主,火葬次之。

  • 一是因為受到漢民傳入的儒學、道教文化影響下。他們認為人死以後

“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土”—《禮運》。

讓祖先入土為安、靈魂升天之後,隻要對祖先靈魂有了新生活的起點,那麼通過葬俗等儀式将祖先安排妥當,那麼先人在另一個世界沒有了後顧之憂,先人的靈魂會全力保佑後人,家庭。而家族沒落的狀況也會得到改變。

  • 二是因為“五溪蠻”被“萬物有靈”的思想觀念影響,他們認為世間一切都存在着生命,水有水神、火有火神、山有山神,那麼他們賴以生存的大地,也是有神靈的。

為什麼進行懸棺葬(從懸葬到樹葬最後回歸土葬)9

圖注:農耕社會

而且“五溪蠻”基本上以農耕為主,以土地為本,具備土葬的物質基礎,加上與漢文化的交流,受漢民“身體膚發,受之父母,不可催傷”的觀念影響,他們認為死後回歸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才能得到大地的庇佑。

  • 三是土葬的成本花費較低,“五溪蠻”世代群居在叢山峻嶺位置相對偏遠,對于這些不富裕的家庭來說,如果要保護好祖先肉體,這是最劃算的了。
結語

人有生死,則有生死文化,喪葬作為從原始社會就傳承下來的集體性活動,每逢清明或忌日,我們祭奠祖先時,不僅僅是盡一份孝心,更是讓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關系變得更加緊密,增強了同宗同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而“五溪蠻”的從種類繁多的葬俗最後演變為土葬這種古老的殡葬方式,我認為是他們先民長期與自然适應過程中的生活體驗和總結,是“五溪蠻”先民們對人與自然關系認知的一種反映。

為什麼進行懸棺葬(從懸葬到樹葬最後回歸土葬)10

圖注:土葬

雖然他們土葬習俗最開始的理念是希望得到祖宗庇佑,但是長此以往幾百上千年下來這種有形之物,在人類無形的情感融入下,早就在他們心中築起了一座“孝文化”豐碑,通過喪葬的儀式将其體現出來,使得孝道得以延續。

不得不說土葬作為我國最古老的葬俗,其中涵蓋的文化實在太多太多了,也許這些文化會随着時代的發展被逐漸抹去,但他所築就的“孝文化”豐碑卻是會随着代代相傳,永遠留在五溪人們的心中。

最後你認為哪種葬俗比較好呢?留下你的看法吧!

你認為哪種葬俗比較好呢? 多選

0人 0%

懸棺葬

0人 0%

洞葬

0人 0%

樹葬

0人 0%

土葬

0人 0%

火葬

  • 文章原創/小俗事
  • 圖片來源/網絡
  • 參考資料/《死亡學·陳蓉霞》、《殡葬社會學·鄭吉林》、《後漢書》、《墨子·節葬》、《朝野佥載·張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