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千年古港刺桐城

千年古港刺桐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19:30:36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公元1271年8月25日,一位名叫雅各·德安科納(Jacob D’Ancona)的意大利猶太商人,沿着後來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海上通道,來到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座海港之城。他在那裡度過了充滿傳奇色彩的半年,并用古意大利文寫下了一部厚厚的東方遊記。七百多年過去後,一位英國學者在偶然的機會獲得了這部手稿,并将其譯成英文,取名為《光明之城》。在書的扉頁,他寫道﹔“在馬可·波羅之前,一位意大利猶太商人冒險遠航東方,他的目的地是一座中國都市,稱作光明之城。”

雅各·德安科納所抵達的“光明之城”,就是今天的泉州。在過去,它還有另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名字——刺桐城。它是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公元10到14世紀,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傳教者紛至沓來,在這裡見證“東方第一大港”的繁榮景象,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等等貨物,從這裡出去,抵達世界各地。

紀錄片《重返刺桐城》,曆時4年制作,以神秘的雅各·德安科納撰寫的東方遊記《光明之城》為引線,全面梳理了從古刺桐城到今天泉州城的曆史沿革。雖然“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時代早已遠去,但或許從這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了解刺桐城,這座曾經的世界大港的繁榮秘密。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

紀錄片《重返刺桐城》海報

從蠻荒之地到刺桐之城

7000年前,一個古老的族群第一次進入中國東南的沿海地帶。他們居住在近海的沙地和小丘上,後世将其稱為“閩人”,而福建最早的名稱就是“閩”,閩人是福建人的祖先。

到了公元前334年(周顯王35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被楚威王打敗,越國瓦解,其王族分散在江南海邊,各踞一偶,有的稱王,有的稱君。其中的一支南奔入閩,他們帶去了中原和吳越文化,并與當地七閩土著發生融合,“閩越部落”由此形成。

由于沼澤環繞、叢林疊嶂,閩越部落一直處在相對閉塞的環境中。直到“永嘉衣冠南渡”, 閩南地區迎來了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增長。東晉将領林祿率領子孫跟随着統治者南移,從山東濟南,徙遷至徐州下邳梓桐鄉,而後被封為黃門侍郎,奉命出守晉安郡(今福建省福州一帶),入閩定居。林祿,被視為林姓開閩始祖,他死後便葬于溫陵九龍之崗(即今天泉州市泉港區塗嶺鎮清美村九龍崗)。如今閩南林姓的大部分族譜似乎都可以追溯到這位東晉将領。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2

林祿,被視為林姓開閩始祖。 視頻截圖

王審知也是泉州曆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秦國名将王翦的後代,出生于河南光州固始縣。唐朝末年,他和長兄王潮、次兄王審邽帶着一支義軍路過泉州,因當時的泉州刺史廖彥若橫征暴斂,殘忍無道,當地百姓懇求他們為其除害。王氏兄弟便順應民意,占取了泉州城。而後王審知又攻克了福州,唐王朝任命其為威武軍節度使,後又封其為琅琊郡王。公元909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都閩侯,“開閩王”由此而來。

據說王審知在統治時期,輕徭薄賦,修築道路,興辦學校,深得民心。如今在泉州承天寺西畔,就有一座始建于五代末的開閩三王祠,後世尊稱王氏三兄弟為“開閩三王”,以此紀念他們在閩地所留下的豐功偉業。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3

開閩三王祠 視頻截圖

泉州之所以被叫做刺桐城,不得不提留從效和陳洪進兩個名字。留從效出自寒門,年輕時為泉州城衙兵,後升任泉州散指揮使。在閩國滅亡前後的福建動亂中,留從效相繼奪取泉、漳二州,名義上隸屬南唐,實為割據一方。在統治閩南的十餘年内,他采取息兵安民、保守疆土的政策,重視文教,積極發展農業,又在泉州整建城港,招徕海外商賈,發展海運。

在擴建泉州城郭的過程中,他和繼任者陳洪進遍栽刺桐樹,于是泉州便以“刺桐城”聞名于天下,甚至在一些海外的古老文獻裡也出現了Zayton(刺桐)的名字。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4

刺桐花 視覺中國 圖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5

留從效和繼任者陳洪進在泉州城内遍栽刺桐樹,于是泉州便以“刺桐城”聞名。 視頻截圖

馬可·波羅眼中的世界大港

“安史之亂”之後,衰落的唐王朝對陸上絲綢之路逐漸失去了控制,于是海上絲綢之路逐漸發展起來。到了開閩三王統治期間,泉州已是福建的一座良港,海上貿易發達,北至新羅、東洋,南達印度、三佛齊以及阿拉伯等國。泉州逐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泉州曾以“四灣十六港”著名于世。如今,位于泉州市石獅蚶江石湖西南側的林銮渡,是至今還在使用的唐代渡口,又叫作通濟橋。

林銮渡,以唐代航海家林銮而命名,是其為通勃泥(北婆羅洲)而建的碼頭。據說當年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艦隊曾停靠在這裡。解放後,考古人員還在渡口的淤泥中,發現了鄭和船隊遺留下的鐵錨,重達758.3公斤,現由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館收藏。

古老的碼頭建于兩座天然岩石間,由巨石砌成、全長113.5米,末端向東,呈曲尺狀,後在宋元間重修。想來當年番舶靠岸時,各國商賈、水手們就是從這裡上岸的。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6

林銮渡,以唐代航海家林銮而命。 視頻截圖

為引番舶入港,拓展對外貿易,林銮還在唐開元年間斥巨資,請工匠在沿海造了七座塔,作為引航航标。塔高六丈有餘,五層石砌結構。唐開元八年(公元720年),林銮擁有大船數十艘,航行東達夷州、琉球;南達菲、蒲端、甘棠、渤泥、三佛齊;西南達維力、扶南、占城、交趾一帶。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以彩緞、竹編、陶器等換回楠木、象牙、茴香、犀角、樟腦。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7

古碼頭仍然可見千年的巨石。 視覺中國 圖

崎岖走折的海岸線和支離破碎的水網,雖然為泉州提供了天然良港,但無疑對物流運輸造成了困難。于是,為了聯通内陸與沿海,“造橋熱”在泉州興起。

泉州的安平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是世界上中古時代最長的梁式石橋,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橋梁全長2255米,東起興安路,上跨安海灣,西至水頭街,整座橋上的東、西、中部分别置有五座涼亭,供人休息。涼亭兩翼的水中築有對稱方形石塔四座,是為“防波塔”,以減輕潮水對橋的沖擊。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8

安平橋,是世界上中古時代最長的梁式石橋。視覺中國 圖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9

橋上的東、西、中部分别置有五座涼亭,供人休息。 視覺中國 圖

位于洛陽江水道之上的洛陽橋,雖然有一個中原的名字,但它也是泉州著名的跨海石橋,素有“海内第一橋”之譽。該橋始建于1053年,是由宋代官方主持建造,橋梁全長834米,寬7米,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陽江水道,西至橋南路。據說,洛陽橋建成後,将港口與内陸之間的物流時間縮短了近10倍。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0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1

洛陽橋 視覺中國 圖

泉州的海上貿易在宋元時代達到頂峰,港口繁盛的景象不但讓意大利人雅各·德安科納為之驚歎,也讓他的同鄉馬可·波羅稱刺桐港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他在遊記裡寫道,“大批商人雲集這裡,貨物堆積如山,的确難以想象。……這個地區風光秀麗,居民崇信佛教,民性和平,喜愛舒适安逸,愛好自由”。

航運的發展更離不開造船業的發達。據說五代時期,福建已能制造長二十丈,載人六七百的遠航大船,而泉州是當時福建造船最發達的地方。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2

泉州當地還有熟悉福船制作工藝的老師傅 視頻截圖

1987年,考古人員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的“南海一号”,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船上載有文物6萬至8萬件,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專家推測,從出土文物和船體造型來看,它是屬于南宋中晚期一艘“福船”類型的古船,其始發港口可以肯定是福建泉州。它從泉州駛出,赴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或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

在開元寺内的泉州灣古船陳列館中,陳列着一艘13世紀泉州造的中型遠洋貨輪,長度為34米、寬11米、型深4米,分為13個水密隔倉,載重量達到200餘噸。水密隔倉的技術早在唐代就開始在中國運用,比歐洲提前了一千一百多年。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3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内的古船陳列館 視頻截圖

1087年(北宋元祐二年)是泉州海外貿易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因為應泉州知州陳偁的請求,朝廷在泉州設立了市舶司。市舶司就相當于現在的海關,據說當時泉州市舶司的舶稅收入占到了全國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以上,帶來了大量的财富。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4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5

泉州竹街附近的市舶司遺址 視頻截圖

多元文化共生的自由港灣

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到底有多繁盛?僅以進口商品為例,在北宋前期全部品種不超過50種,到了南宋末年則增至300餘種。而當時福建大量的陶器、鐵器也都運銷國外,有史料雲“閩陶器、銅鐵泛于蕃國,取金貝而返,民甚稱便”。

從南海沉船出土的文物中也可以發現,從中國出口最多的就是瓷器。在今天泉州市德化縣,還散落着一百八十多處從宋到清的古代窯址,這裡曾經是福建沿海地區古外銷瓷重要産地之一。

泉州德化窯一般長20米,由窯頭、窯室、窯尾三部分組成,呈長條形,依山坡所建,自下而上。因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溫快,同時裝燒面積大,産量高。宋元時期,德化窯以燒制青、白瓷為主。明代達到高峰,燒制的白瓷胎、釉渾然一體,光潤如白玉,被稱為“象牙白”“豬油白”“中國白”等等,是當時中國白瓷的代表。甚至許多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認識,不是從景德鎮窯開始的,而是從德化窯開始的。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6

泉州德化保存完好的古窯——月記窯。 視頻截圖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7

德國邁森瓷器博物館的泉州德化窯白瓷。 視頻截圖

據說,馬可·波羅回歐洲時帶走了一些德化瓷,這些瓷器後來被稱為“馬克·波羅瓷”,現部分珍藏于意大利的博物館。而德化瓷的制作工藝和燒制配方也随着《馬可·波羅遊記》傳到了歐洲,迅速在西方引發了一場模仿德化白瓷的熱潮。

在17世紀的德國,奧古斯特大帝因癡迷德化白瓷,命令煉金術師研燒,這就是後來的德國白瓷,而為了保護瓷器的制作秘方的秘方,奧古斯特大帝下令把制瓷廠搬遷至邁森的艾伯特堡。如今,邁森瓷器廠依然是全世界最佳的瓷器制造廠之一。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8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9

1730年,邁森瓷器廠的畫師以中國傳統圖案為原型,創作了一批“洋蔥圖案”的德國青花瓷。 視頻截圖

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将中國優質的産品和文化帶了出去,也湧現出了許多位傑出的航海家。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年僅20歲的汪大淵首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曆經海南島、占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裡、莫桑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裡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澳大利亞到加裡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前後曆時5年。他将經曆記錄在《島夷志略》中,對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島諸國曆史、地理有重要參考價值,而他也被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20

蟳埔村是距泉州市區10公裡的一個小漁村,據說這裡的村民是古代阿拉伯人後裔。村中女性保留中亞的遺風,喜歡戴簪花圈,插象牙筷,住蚝殼房。蟳埔也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港口。 視頻截圖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有一塊1975年在泉州東門外的仁風街出土的元代景教四翼天使墓碑石。該墓碑石用泉州當地出産的輝綠岩制成,碑面雕刻這一尊具有敦煌飛天特征的“菩薩”,但手捧蓮花十字架在腹際,背後還有兩對展開的羽翼。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21

元代景教四翼天使墓碑石 視頻截圖

這種特殊的“天使”在泉州景教石刻中很常見,因為宋元時期的泉州既是東西文明的重要交彙點,也是多種外來宗教的傳播中心之一。于是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許多西方宗教石刻藝術中融入了不少中國佛教及世俗元素。

泉州鯉城區西街的開元寺是福建省内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在大雄寶殿背後的回廊中央,有兩根雕着特殊圖案的廊柱,浮雕裡的神像不是釋伽牟尼,而是印度教裡的毗濕奴。佛教與印度教文化在這裡共存,并不影響信衆們的虔誠。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22

開元寺雙塔。視覺中國 圖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23

開元寺浮雕裡的神像不是釋伽牟尼,而是印度教裡的毗濕奴。 視頻截圖

而在距離西街不遠的塗門街,這裡被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能看到獨一無二的景象:始建于宋代的關帝廟是福建現存規模最大的武廟,緊挨着它的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清淨寺。清淨寺的對面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文廟,而文廟的旁邊是一座清代的基督教堂。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24

塗門街關帝廟 視覺中國 圖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25

清淨寺是伊斯蘭教禮拜堂。 視覺中國 圖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26

始建于唐代的文廟 視頻截圖

千年古港刺桐城(跟着紀錄片重返刺桐城)27

清代的基督教堂 視頻截圖

據說泉州1.1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6000多座廟宇,供奉着500多種神靈。而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交流是相互的,不光是有人走出去,自世界各地的番舶也将不同文化帶到這片土壤生根發芽。

責任編輯:徐穎

校對:張亮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