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代關于年齡的稱謂

古代關于年齡的稱謂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1 10:13:51

古代關于年齡的稱謂?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文化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的傳統文化植根于生活,流淌在中國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古代關于年齡的稱謂?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關于年齡的稱謂(古人為何要用破瓜)1

古代關于年齡的稱謂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文化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的傳統文化植根于生活,流淌在中國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

文化無處不在,它體現在人們的道德、禮儀、習俗甚至是日常的語言當中,比如咱們的古人在描述年齡的時候,一般都不會直接說數字,而是對各種年紀分别有不同的稱謂。

豆蔻年華

就拿女孩子來說,古人用“豆蔻年華”來形容女孩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然後十五歲叫及笄之年,十六歲叫“破瓜之年”,當然針對男子的年齡,同樣也有專用的稱謂,比如男子二十叫“弱冠”,三十叫“而立”。

古人為何要用“破瓜”這樣的詞來形容女孩子十幾歲的年紀呢?古人關于年齡的稱謂,又有哪些學問、都有些什麼樣的講究呢?

對于年齡的稱謂,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因為孔子的論語當中有句名言叫“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男子三十歲叫“而立”,四十歲就叫“不惑”。

豆蔻年華

除開年齡有專有的稱謂以外,大家可能還注意到,咱們平時生活中詢問長輩年齡的時候,不是直接問“您今年多少歲”,而是問:您今年“貴庚”。那麼在漢語的語言體系當中,有“謙辭”和“敬辭”之分,謙辭是在自稱的時候表示謙虛的言辭,而敬辭,則是用來表示對别人的尊重和恭敬,“貴庚”就屬于對長輩詢問年齡時的敬辭。

雖然直接用數字來表達一個人的年齡是最快最準确的方式,但在古人看來,如果直接用數字說别人的年齡,無論對方年紀大小,多多少少都帶點冒犯的意味。

豆蔻年華

咱們經常說中國是禮儀之邦,那麼年齡的稱謂,其實也是禮儀文化的一種體現,之所以要用年齡稱謂,除開感覺文雅以外,更多的其實是出于對人的尊重,是語言表達的一種人文關懷。

特别是在書面語言當中,幾乎很少有文人在撰寫詩詞文章的時候直接使用數字來形容年齡,即便是對兒童年齡的描述,兩三歲的娃娃要叫“孩提”,四五歲叫“童蒙”,都有專用的名詞,更不用說在面對年紀大的人時,自然就要用六十花甲、七十古稀、以及八九十的耄耋這些說法了。

豆蔻年華

古人對年齡的稱謂,每一個都很有講究、而且都有它的出處和典故,比如剛出生的嬰兒叫什麼呢?叫“襁褓”,那麼“襁褓”這個詞就是出自《列子》一書,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意思就是說,這世上有剛一出生還沒見過太陽和月亮就已經夭折的人,而我感到非常幸運、都已經活到九十歲了,這是襁褓的典故。

那麼形容女孩子的豆蔻年華,則是出自杜牧的詩句“娉娉袅袅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還有“破瓜之年”則是源自陸遊“碧玉當年未破瓜,學成歌舞入侯家”,意思是未滿十六歲的小女孩學習歌舞技藝,目的就是進入到王侯府邸以表演歌舞為生。

豆蔻年華

最後還舉個例子,形容八九十的耄耋老者,耄耋二字,則是出自《禮記》,禮記中說“八十九十曰耄”,說文解字中解釋: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所以後人就把耄和耋連起來用叫“耄耋”。

可見古人對年齡的稱謂,都是從古籍經典或者名家詩詞當中摘取而來,并不是随意弄一個什麼說法。年齡稱謂的講究,體現了中華文化當中的“禮”,這些看似繁瑣的文字講究,其實是值得傳承的語言素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